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46

第46章 护法品(2)

所谓无尽灯,就是取一灯分百千灯,灯灯相传,法脉无尽的意思。《维摩经》说:“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在佛教里,灯代表智慧、光明、佛法、真理;学佛,就是要点亮心里的明灯,以照破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以信心为烛,以慈悲为油,以念为器,以光为功德”,以此无尽灯来灭除贪嗔痴三毒,来点亮内心的光明。学佛的要务,就是要点亮心里的灯光;外面的灯光纵使再亮,但是照不到自己的内心,惟有点亮心中的般若之灯,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禅宗讲究传承,讲究一脉相传。在六祖大师之前,历代祖师均以衣钵为传承信物;到了六祖大师以后,虽然不再授衣传钵,可是他提倡无尽灯,也就是要我们每一个参禅的人把禅法灯灯相传,所谓“推舂日久工夫熟,祖宗勘挑无尽灯”。只要我们舂米、推磨的功夫日深,铁杵终能磨成绣花针。只要我们参禅有所得以后,所谓“一花五叶,分灯无尽”,过去历代祖师的大法,就要靠我们点燃无尽灯,灯灯相传,才能赓续不绝。

五、如何是大乘的境界?

在佛教里,一向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大乘佛教是指北传佛教。

过去佛教从印度对外传布,形成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即是南传佛教。另一主流,经中亚传至中国、韩国、日本,属北传大乘佛教。

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故称“大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

◆缘大:指菩萨修行大乘之法,以一切佛法的广大法义为缘,因此称为缘大。

◆行大:指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又能利他。自他两利,妙行具足,因此称为行大。

◆智大:指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智慧观察,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不起执著,因此称为智大。

◆勤大:指菩萨修行大乘,从久远劫以来,发广大心,勤修无间,期登圣果,因此称为勤大。

◆巧大:指菩萨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生死,化身生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救度众生,因此称为巧大。

◆畏大:畏即无所畏。指菩萨修行大乘,智力内充,明白诸法道理,能善加判别,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判定无失,则无所恐惧,因此称为畏大。

◆事大:指菩萨修行大乘,为令一切众生了解其大事因缘,因此屡屡示现于世间,演大妙法,入大涅槃,因此称为事大。

另据《菩萨地持经》卷八所载,菩萨的七种大是:

◆法大:法,即诸佛所说之法。指菩萨能受持十二部经之法,为最上最大。

◆心大:心,即诸佛广大之心。指菩萨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大:解,即解了。指菩萨由解十二部经,了知诸法的义理,全无疑碍。

◆净心大:指菩萨既能解了十二部经,依之而行,则能远离诸惑染,超过一切解行,心得清净。

◆众具大:指菩萨所修福德智慧,都是成佛的资粮,毕竟证得无上菩提。

◆时大:时,即时数。指菩萨历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毕竟当得无上菩提。

◆得大:指菩萨由前六种功德为因,证得无上菩提之果。

大乘菩萨因为具有这七大,因此能发大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做众生的舟航。

此外,大乘还有七种大性:

◆境大性:菩萨所缘的境界,即十方无量诸佛的世界,重重无尽。

◆行大性:菩萨实践自利利他的修行,广大无边。

◆智大性:菩萨的般若智慧,无所不知,尤其能够知道广大无我的法身实相。

◆精进大性:大乘菩萨,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方便善巧大性:大乘菩萨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谓“以智慧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证得大性:菩萨证得如来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业大性:大乘菩萨穷生死际,示现一切菩提,建立广大的佛事。

《法华经》中有个比喻,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奔逸,不回顾后群;缘觉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驰走,能回顾后群;菩萨自度复能普度众生,如牛荷负,安忍普运一切;最后会归佛乘的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发心自利利他,具有这种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萨。

六、何谓实性?

实性就是真实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异名。佛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略举如下:

《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

《般若经》唤作菩提,以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皈故。

《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回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此外,佛性有时又称为实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过,尽管名称再多,所指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实性。实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实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一种实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常住不迁,实相如如,犹如黄金,你可以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尽管外相千变万化,可是黄金的自性永远是黄金。

实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实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所谓法身实相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它完全是一个修证的境界。

有一次,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时,有一禅者因听讲至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时,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罢,便请禅者喝茶,问道:

“我对佛学的研究,依文解义,我知道不够深契佛旨,适蒙见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给予指教。”

禅师:“座主刚才所讲的三德法身,在我听来,座主并不认识法身。”

座主:“我刚才所讲的,是哪地方不妥当呢?”

禅师:“你再讲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禅师:“我不说座主讲的不对,只说座主对法身体相妙用未能认识。”

座主:“既然如此,请慈悲为我开示。”

禅师:“你信得过我吗?”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禅师:“那你从现在起,停止讲经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起放下!”

座主就听从禅师所言,每日静心息虑,从初夜至五更。一天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禅师的门。

禅师:“教你传持大法,夜来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过去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紧,致使不能任性逍遥,从今以后不敢在语言文字上搬弄!”

座主便罢讲经,遍历诸方,终能名闻宇内。

法身,即真理之身,也就是吾人的本来面目,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体证的,所谓菩萨断一分生相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学佛修行,千般辛若,万般艰难,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七、不生不灭是常见外道否?

《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间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凭借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世间上的断见、常见。断见、常见各偏于一边,不生不灭是一个本来的、本然的事理,是出世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