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人谈文化艺术
28625200000025

第25章 郑和

自幼憧憬当“船长”

郑和出身回民家族,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祖辈是中西亚民族中的名门望族,西域普化力国王苏菲尔是其远祖。他们向往中国,远程迁徙到中国“乐不欲归”,几代人定居于云南昆阳州。由于他们大部分是从海上进入中国,又有朝觐圣地天方的传统,往返海洋,从不间断,保持着航海习性。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在“哈只精神”支配下,不惧千辛万苦,不怕挫折失败,乘风破浪,越洋涉海,实现朝觐功课,受尊称为“哈只”。所以,郑和虽然出身在云南高原,却生活在一种充满航海传奇的家庭氛围中。

郑和在云南度过12年的童年,生活在“烟波浩渺五百里”的滇池湖畔。当地人把广袤无边的滇池称作“海”,感受着“海洋”的气息。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不仅为郑和提供了理想的戏水闹海的场所,而且造就了影响他一生的航海意识和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气度和胆略。

郑和故里的父老乡亲、海内外的郑氏后裔,传颂着许多有关郑和童年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郑和从小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读书、习武、听故事和玩水造船。他自幼聆听祖父和父亲讲述漂洋过海,到遥远的麦加朝圣的故事,没完没了地缠着他们讲述惊险的航海生活以及沿途各国的奇闻轶事。郑和幼小的心灵受到“大海”的熏陶和感染,向往远航、渴望朝圣。

他从小喜欢学叠纸船、造小木船,在滇池边同小伙伴一起乘着木盆搞划船比赛,喜欢与兄妹一起到滇池边看渔家打鱼造船和运石运粮。稍大后,他学会了划船、使帆,还独自乘船到省城体验“远航”感受,并练就了良好的水性。

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家庭环境,激发了他的航海兴趣,启蒙了他的海洋意识,铸就了他当海员的体魄与素质。

他憧憬海洋生活,立志抱负海洋,干一番显赫大业,将来要当“船长”,亲自驾船到麦加朝觐,奠定了后来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的坚实基础。

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的船队,由郑和率领,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万余里。

郑和船队规模巨大,船队航行的路线,多是唐、宋、元时期早已为中国航海家所熟悉,但经过几十年战乱渐渐荒废不为人知的航线。这七次航行,重新唤醒了沿线国家对中国航海业的宏伟印象,恢复和加强了他们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始了第一次远航。郑和的船队有大船62艘,连同中小船只共200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20000多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制定了合理解决方法,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1433年,是郑和船队最后一次航行的时间,比世界著名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沿非洲西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时间,都早约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