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28645900000013

第13章 时势造英雄——关键时先人一手就成功了(3)

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节使度们一怔,面面相觑,被赵匡胤一番话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见他们吓得要死的样子,便训斥道:“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山呼万岁,表示顺从。

赵匡胤虽是靠武力夺得江山,统一中国的,但他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当年跟从周世宗平江淮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赵匡胤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是几千卷书籍。世宗把赵匡胤喊来,问道:“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长自己的见识。”

赵匡胤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还鼓励手下人多读书,他北宋的老总后对读书人非常尊重。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他再问其他读书人,学士陶毂、窦仪准确地回答出来了。赵匡胤感叹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总是要求他们多读些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什么样的老总,就有什么样的下属,宋朝治学之风,莫不起于第一把手的身体力行。宋朝出名相,他们多为饱学之士。

赵匡胤在用人上首先看对方的能力,而对于资历不太注重。他一方面要求手下人注意选拔有才能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个人也随时留心下属,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就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使下属们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赵匡胤当然希望天下人都服他,然而他不以杀戮服人。他不学刘邦,当上皇帝后,兔死狗烹,杀功臣,他厚赏那些帮他上台的人,让他们解甲归田。赵匡胤是个很有人情味的皇帝,当年千里送京娘,不动手脚,不耍流氓;后来他姐姐守寡,他为她重新撮合婚姻。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赵匡胤一天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人再刺杀他了。

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招待群臣。翰林学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他喝醉了酒,思念起以前的领导,当众喧哗起来。在场的人个个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赵匡胤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赵匡胤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了解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还有一次,赵匡胤在花园弹鸟雀,一个下属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很生气,什么小事都来找他!责问对方为什么要说谎。下属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气得拿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这个人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放在衣袖袋中。赵匡胤忿然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下属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赵匡胤一愣,气慢慢消了,原来眼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忠臣,他命令赏赐他,以示道歉。

5.巧妙地拿捏人心

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赵匡胤

聪明的领导者,既不墨守成规,也不会贪图一时的便宜,而是因时变法,追求实效。真正思维敏捷的领导,不是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作灵丹妙药,到处套用,他们不会忘记经验的参考价值,但绝不拘泥于它。

一天,赵匡胤在会见赵普时,诚恳地问:“天下自唐朝以后,数十年间,今天你当皇帝,明天我当皇帝,共换了八姓,以致战乱不息,生民涂地,为什么会这样?”赵普听后没有回答。

赵匡胤迫不及待地接着说:“我不想让天下再发生战争,从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有什么好办法?”

赵普对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大事思考良久,他说:“陛下想到这一点,是天地人神的共同福气。为什么天下征战不息?是因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国家要得到长治久安,也没有什么奇巧,只要削弱藩镇的兵权,控制各地的税收和粮食,天下自然会安息平静下来。”

赵匡胤没等赵普讲完,说:“你不要再说,我已明白了。”

赵匡胤喜欢读书,他从历代的兴衰中总结了三个字——“布声教”。布者,广施恩德也;声者,乃严威也。布与声,恩与威,相成相济,成为赵匡胤在统一战争中贯彻的指导思想。他知道纵兵掳掠必将引发广大民众的反抗,使自己的统一大业受阻。一次,他听说宋将王全斌在伐蜀战争中杀人较多,就深感不安。

还有,当曹彬围困金陵(今南京)时对他三番五次传旨:“勿伤城中人。”曹彬牢记上司的叮嘱,攻破金陵城时,他传令将士,对那些想保全身家性命的人,要顺其意,各得其所,敌兵亲属为军士所掠者,要及时遣还。

一天,正在上朝,平定江南的胜利消息传到朝廷,当即大家连声称贺,夸奖前方将士。赵匡胤的脸色却凝重起来,眼圈红了,哽咽着对群臣说:“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时可哀也。”

说罢,赵匡胤急忙遣特使持诏给宋军先锋都指挥使曹翰,要他破城后禁止杀害无辜平民,不可屠戮俘虏。不料,那些天刮起了大风,使者耽误了行程,赶到江州时,城已被屠。赵匡胤听说后,十分不安,敬畏地望着天空,祷告再三。

“布声教”不仅被赵匡胤用在战争中,还广泛运用于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宋朝西北边陲有个叫定难(今宁夏)的地方,居住着党项族,其节度使李彝兴向与中原政权通好。一次,李彝兴遣使向宋廷贡马300匹,赵匡胤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命玉工赶制一条玉带回赐李彝兴。为制玉带,赵匡胤特询问党项来使:“彝兴的腹围多少?”使者回答:“彝兴大腰腹。”

赵匡胤笑着说:“彝兴真是有福的人啊。”他命玉工打造一条“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带。李彝兴得到玉带后十分感动,决心效力宋廷。后来,宋军进攻北汉时,李彝兴果然予以大力支持。

宋边境多与少数民族接壤,为了保持边境安宁,赵匡胤对那些凡不能“悉心绥抚”遵旨办事的边臣,不论功劳大小,都予以撤换。灵武节度使冯继业,出兵略夺羌夷羊马,戍人不服。赵匡胤得知后罢免了他。秦州高防辟地数百里,砍伐了上万根大树,惹得西戎酋长率人来争夺,双方交战,死了不少守边的士卒。赵匡胤不愿边境生事,调枢密使吴廷祚代高防,以息边事。

相反,对在戍边中成绩突出的人,他则采取多种办法予以奖励。他常对身边的人说:“安边御众,必须深得人心。如果边境的守官,能理解我的心意做事,我必优等他的家属,并提拔他,厚赏他。只要不扰民,我可以拨款给他们。我就是精减后宫,厉行俭约,以充足边境的经费,也无所惜。”段思恭在灵州当守官时,认真贯彻安边绥抚政策,与少数民族相处得非常好,赵匡胤对他称赞不已,并把许诺的奖励一一兑现了。

三、欲天下通吃的蒙古王成吉思汗

1.让圈子内的人信服自己

治身必先治心,责人必先责已。

——成吉思汗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评出人类文明史上千年来(公元1000——1999年)最重要的人物,中国成吉思汗当选“世界头号风云人物”。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他的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落的首领,他从小就目睹着部落之间的血战。乞颜部落的主要敌人是塔塔儿,成吉思汗9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

成吉思汗与博尔术从小就是一对好朋友,16岁那年,主儿勤人盗走成吉思汗家赖以生存的八匹银合马,在夺马战中,成吉思汗保护着博尔术,生怕他有什么闪失,数次孤身向前,打退敌人,他的智勇和仁义博得博尔术的敬佩和信服,博尔术一直追随成为成吉思汗,成都市他手下的一位重要战将。

少年时代的成吉思汗就因表现出过人的勇武和机智,而备备受各部贵族和属民拥戴,20多岁他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首领,在以后的作战中,他往往是带兵亲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每次都出现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团队如果能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就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人们受到教育,从而激励斗志,鼓舞大家努力前进。成吉思汗的战旗指向哪里,哪里的敌人就会被打退,因此部下都佩服他的“神武”,认为只有成吉思汗才能称霸草原,征服各国。

成吉思汗清楚地意识到,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大,须让团队内每个人信服自己,所以他关心将士,有时还亲自去看望伤员,有什么好药就送过去,决不留给自己用;他善纳忠言,自己虽为万民顶膜礼拜的大汗,但却总在关键时候听得进劝阻,知错善改,不刚愎自用,因此被公认为是个“有度量,能容众”的人。成吉思汗还是个非常讲诚信的人,在他称汗前23年,他被泰亦赤兀惕人俘虏,脱逃后一个奴隶之女合答安把他藏在羊毛堆中才得以免难。为报搭救之恩,成吉思汗发誓要娶她;23年后成吉思汗灭了泰亦赤兀惕部,果然兑现诺言,娶合答安为第四斡儿朵皇后。

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儿精于骑射,而别勒古台有勇有力,两人在征服各部落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这两个人居功自傲起来,经常议论成吉思汗政令不公,并说:“主上征服五邑四夷大国,不就是凭着我俩的骑射和勇力吗?”

成吉思汗得知,决定设法压压他们,就化装成一个衰朽的老人,拿着一张长弓沿途叫卖。由于他化装得十分逼真,哈撒儿、别勒古台没有认出来,他俩问:“老人,你是从哪儿来的?我怎么以前没有看到过你呢?”

成吉思汗说:“我是一个卖弓的劳苦人,常年漂泊不定,你怎么能认识我呢?请你俩买下我的弓吧。”

哈撒儿和别勒古台轻蔑地说:“就这把破弓,你还想让我们买下?”

成吉思汗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不要瞧不起我的弓,就是一张坏弓,也只有先扣上弦试试才知道呀!”说着,将弓递了过去。

别勒古台“哼”了一声,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上弦、张弓,谁知弄了半天,连弦也没有扣上。这时成吉思汗把弓拿了回来,他一下子就轻松地将弓上弦,然后递给哈撒儿。哈撒儿接过弓却怎么也拉不开。成吉思汗笑了笑,拿回弓,引弓发箭,一箭将山石射裂了。哈撒儿和别勒古台惊得目瞪口呆。

成吉思汗平静地说:“圣主的弟弟哈撒儿、别勒古台就是你们两人吧?常言道:‘说大话可比不得大口吃东西。’”说完,他拿着那把弓转身离去了。

哈撒儿和别勒古台又吃惊又佩服,嘀咕道:“这定是主上的兆示了。”从此,他俩再也不敢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了。

1217年,大将速不台出征垂河讨伐宿敌脱里脱的儿子火都、赤刺温,成古思汗特为速不台配备了一支铁车军,在战车的车轮上钉满了铁钉,以便翻越重山峻岭,去捕捉带套的野马、中箭的伤鹿。速不台及将出发的时候,成吉思汗强调这次任务的重要,说:“这次远征,山高路遥,你一定要注意爱惜马匹,节省行粮。途经荒山野林,肯定会有不少野兽,你不要让军卒们无节制地打猎,只顾逐野兽,就会耽误行军时间。除非为了增加军粮,你才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几次狩猎。假如有人违背军令,你可以把他们捉起来鞭打。凡是我认识的人,你要把他们押来由我处治。我不认识的人,你可以就地斩首。赖长生天的保佑,如果你捉住了火都等人,可以就地处死,不必把他们押到我这里来,免得他们又中途逃脱。”

这是信任,也是鞭策;是关爱,也是要求。速不台非常信服成吉思汗,这次行动,成吉思汗预料到的事都发生了,速不台按照他的要求处理,出色地完成了讨伐任务。

2.不轻易让对手征服

只要有草原在,蒙古人就能生存!

——成吉思汗

为什么一个只有20万军队的蒙古汗国居然可以战胜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有几十万,几百万军队的大国,进而征服半个世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成吉思汗历经二十几年的浴血奋战,一生进行60多次战争,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部落归附于大蒙古帝国。其版图之大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有关史料记载,蒙古国的版图相当于3000万平方公里。

成吉思汗是真正的战神,历史学家无人不认为他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战神是在风雨中铸就的,成吉思汗也受伤过、失败过和被俘过。“十三翼之战”是成吉思汗真登上汗位后的一次保卫战。当时扎木合对他称汗十分恼火,召集所属13部袭击他。这13部为扎答兰惕部、泰赤兀惕部等约30000人,可是,成吉思汗手下只有10000多人,与对方众寡悬殊。成吉思汗认为,与强敌较量,为把损失降到最低,只能把战场放在境外,于是率全军向东北方向进军,进至奎屯河流域,将部队分为十三翼以迎击扎木合的联军。

成吉思汗将弓箭武装起来的妇女、儿童部署在古列延内担任防御任务,主力部队则并列成横队,布成冲击队形,与敌战斗。两军厮杀非常惨烈,几乎是白刃战。由于寡不敌众,成吉思汗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

1203年夏,草原争霸激烈,为防止王汗的打击,成吉思汗被迫将营地向呼伦湖西南的班朱尼湖转移。在最困难的日子,只剩下700多残部。他与18位将领一起舀起班朱尼湖水,当做酒,宣誓不屈服强敌,同仇敌忾,表现了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一种品格,它蕴藏于心并体现在行动上。意志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而是团队的领导者在困境中体现出来的果断、忍耐、坚定与顽强等特质。在抗金战场上,成吉思汗身先士卒,亲自指挥乌沙堡战役、野狐岭战役、会河堡战役、西京战役、怀来缙山战役、紫荆关战役、居庸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