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28645900000019

第19章 谁主沉浮——成败得失决定于是否巧妙出牌(5)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拜房玄龄为太子少师,三年后又进拜司空,令其监修国史。房玄龄上表不接受这个官职,要退休,李世民挽留他说:“过去张良让位,窦融辞官,是自惧盈满,知进能退,所以受到人们的赞美。您也想向他们学习,诚可嘉勉,然而您久居相位,为国辛劳,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您若身体不衰,还是不要辞让吧。”房玄龄只好继续任职。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令房玄龄留守京城。手诏说:“有分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了!”房玄龄积极筹措作战装备、粮秣器械,保证了前方的作战需要。

4.危急时快速制服对手

帝王之业,非可以力争者矣。

——李世民

突发事件与危机常常使领导者周围环境中某些因素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增加领导者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同时,由于突发危机对组织具有突发的破坏性,这对领导者的应变能力带来了考验。

在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突发事件中运用应急措施的最典型的例子。

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先后统兵歼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了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对唐王朝的建立可谓立了头功。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感到李世民无时不在威胁他的地位,做梦都想除掉老二。有一次,李建军成趁老爸李渊离开长安,自己留守的时机,企图趁机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未遂。还有一次,他半夜把老二喝去喝酒,想用毒酒谋害他,致使李世民心痛难忍、吐血数升,差点丢了命。

齐王李元吉是李渊的四儿子,他也想当太子,他对自己手下人扬言:“只要除了秦王,做太子易如反掌。”李建成、李元吉接近高祖,经常在高祖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高祖支持李建成,对世民猜忌,甚至憎恶。到了626年,他们加紧活动,一面不择手段地用大量财宝收买李世民部下将士,一面鼓动高祖把李世民的心腹调到外地做官,以削弱李世民集团的势力,等待时机成熟,好下毒手。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手下大将李靖等多次对他说:“大王因功高被怀疑,靖等愿效犬马之力。”劝李世民早想办法。秦王府僚属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劝李世民快下手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早已看出自己处在这场权力之争的漩涡之中,或者鱼死,或者网破。但时机尚未成熟,他不敢妄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入侵,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机召集军队,准备与建成约定时间举事,除掉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劝李世民说:“事情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不采取应变行动,国家必定有灭亡的危险。周公是圣人,难道没有兄弟骨肉之情?为保存国家,大义灭亲。现在大王临危不断,坐等受屠戮,怎么成就道义?如果不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将逃身草泽,不能够在大王身边。”李世民听从了他们的计谋。

首先,他命令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从宫中召回王府协同议事。然后,授意朝臣傅奕上奏李渊,说近日夜观天象,预示秦王执掌天下。最后,他亲自面见李渊,抛出掌握已久的一张王牌:揭发建成、元吉淫乱后宫的事实,促使李渊决定早朝审讯太子和齐王。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扰乱后宫,并说:“臣没有丝毫对不起兄弟之处,今天他们想杀我,好像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与父王永别,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等贼也感到羞耻。”唐高祖听了以后,惊讶地说:“明天一定查问这件事,你应该早点告诉我。”

六月四日,李世民感到形势紧急,与孙无忌、房玄令、杜如晦等人筹谋,决定先发制人。李世民命人带一支精兵埋伏在长安太极宫北面的玄武门,然后奏称李建成、元吉二人淫乱后宫,请李渊查问。李建成和元吉骑马到玄武门,觉得气氛不对头,欲拨马转去。这时,李世民突然闪出。元吉转身拉弓射世民,箭还没有发出去,自己却被尉迟敬德射下马来。同时,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东宫与齐王府的将士闻讯赶到玄武门,猛攻秦王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报告:太子与齐王发动叛乱,已被秦王处置。李渊闻知十分害怕,听从了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太子建成与齐王的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6天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当年八月,高祖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称唐太宗。

孔子说过这句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世上许多事都说明了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的道理。李世民以其超群的智谋,沉勇果断,先发制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玄武门之变,是兄弟相残,但李世民对于东宫集团的文臣武将,只要他们表示愿意和秦王合作,都被任用,并给以应得的礼遇。例如,魏征与薛万彻都担任了重要官职。李世民这样做,团结了大多数,扩大了他的政权基础,这些人对贞观之治时期的文治武功起了极大的作用。

5.发现坐稳位子的奥秘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只为其下。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李世民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这是儒家经典《中庸》上的一句话,是说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

李世民善于处理大与小的关系,一天,他意外得到了一只漂亮活泼的小鹞,喜出望外,戏逗入迷。忽见魏征进来奏事,怕魏征责怪自己玩物丧志,忙将鹞子藏到怀里。魏征佯作没看见,却故意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等魏征退下,李世民才敢取出鹞子,可它早已被闷死了。

又有一次,魏征出外办事,回来后对李世民说:“听说陛下要外出巡幸,浩大的装备都已布置停当,怎么迟迟不动身呀?”李世民笑着说:“前阵子有些打算,想到卿必定要来劝谏阻止的,所以干脆在卿谏阻前打消了念头。”……

魏征是贞观年间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谏官,在短短的几年里,魏征所陈谏的事情多达200余件,且多被采用,深得李世民的赞赏。

魏征虽然有名,但当时敢于直言忠谏且劝谏有功的大臣绝非只有魏征一人。贞观年间,君臣共商国是,谏诤蔚然成风。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的特异光彩,也是唐初“贞观之治”之所以引人注目的重要方面。像王珪、刘泊、张玄素、褚遂良、杜如晦等,甚至包括长孙皇后,都是敢于忠言犯颜且卓有成效的进谏者。

还有一次,王珪被荣封为侍中,便奉诏入谢。见有一美女侍立在李世民身旁。王珪觉得面熟,便故意盯着美女看。李世民只好向他说明:“这是庐江王李缓的姬人。李缓听说她长得漂亮,就杀了她的丈夫而娶了她。”王珪听后故意问:“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李世民答:“杀人而后抢人妻子,是非已很清楚,何必要问?”王珪说:“臣听说齐桓公曾经向郭国遗老询问郭国败亡之因,遗老说是因为善的不用而恶的不除。今陛下纳庐江王侍姬,臣还以为圣上不会肯定李缓的做法,否则便是想自蹈覆辙了。”李世民一惊,接着说道:“不是卿来提醒,朕差点要怙恶不悛,坚持错误了。”等王珪一离去,李世民即把美女放回娘家去了。

贞观六年三月,李世民一次下班回屋后,大声怒骂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田舍翁!”长孙皇后忙问田舍翁是谁。李世民道:“就是魏征!他多次在我身边絮叨,还常在大廷上屈辱朕躬,必杀了他,才泄朕心头之恨!”长孙皇后听后大吃一惊,随后赶忙退下。一会儿,她正儿八经地换上了上朝司礼用的严整朝服,向老公拜贺道:“妾听说君主清明,臣下才会忠直。当朝既有魏征这样的忠直之臣,便可以想见陛下当正政无比圣明了。”李世民听后,立即转怒为喜了。

这不能不归功于李世民“采言纳谏”之计,他常“恐人不言,导之使谏”。魏征说得好:“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如果陛下本是个不愿采言纳谏的君主,下臣们哪里敢触犯忌讳,以卵击石呢?”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从制度上来促进广开言路、“采言纳谏”的施行。他沿袭了隋朝三省六部制,同时他又让一些职位稍低的官员以“参与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层。唐太宗还特别重视对谏官的选择,并敢把杰出的谏官一步到位提到宰相的位置。

李世民懂得,要想坐稳位子,并让事业被子孙们很好地继承,必须休生养息、重农养民方略。这一明智有效的统治方略,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与群臣商议“安人理国”措施时有过具体的表述:一是“去奢省费”;二是“轻徭薄赋”;三是“选用廉吏”;四是“使民衣食有余”。

有一年,李世民想营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一想到要“去奢省费”,就不再兴建了。群臣再三建议营造一座高燥的台阁,以改善“宫中卑湿”的条件,但李世民坚决不允许。贞观四年,李世民对大臣们说:“华丽的装饰宫宇,留连忘返于亭台楼阁,虽然是每个帝王的意愿,但奢侈巨耗,是老百姓的祸事,因此不能乱来。”帝王、官府省却了奢侈之事,百姓们也就增加了在自己土地上的劳动时间,生产力自然发展了。李世民还运用《唐律》从刑法上对违令官员予以约束,从而防止了滥用人力,大倡节俭之风,百姓的生产热情大为提高。

贞观年间赋役较严格地执行了“租庸调”法。由于当时的国家远没有隋朝富裕,国库十分空虚,加之阶级矛盾已大为缓和,所以所收的赋税实际上远远超过了隋朝。贞观之治的内容不在于减免租赋,而在于防止滥征民力,尤其是坚决反对劳役无时。李世民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五年,礼部官吏根据阴阳家择取的吉日,要在2月为皇太子举行冠礼。这可是国家的一个重大事件。但李世民想到,2月份正是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就不顾阴阳家的说教,宁可屈礼而贵农时,把冠礼改到秋后农闲的10月份举行。

李世民喜欢狩猎活动,以示不忘武备,但为不违农时,贞观年间7次田猎,都安排在当年的农闲月份。老百姓收种得时,加之风调雨顺,人心安宁,虽然交了比隋朝更多的赋税,但感觉上仍是“徭轻赋薄”。

李世民曾规定年纪在18岁到21岁的人应服兵役。有个人向他建议不满18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被征用。李世民同意后下发诏书。可诏书被魏征扣了下来。李世民连催几次,魏征理都不理。李世民大怒,把魏征召到跟前训斥他大胆抗旨。魏征却镇静地说:“微臣听说过有竭泽而渔的做法。竭泽而渔,不是捕不到鱼,但眼下虽然能捕到不少鱼,以后却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都去征来当兵,以后叫微臣去哪儿征兵呢?再说陛下的赋税由谁来负担呢?……”

李世民一听,马上说不能竭泽而渔,而应“盈泽而渔”,隋炀帝夺取皇位之后,迫不及待穷奢极侈,结果把最富庶的大隋帝国变成个短命王朝,自己也落下个千古臭名。我李世民怎么能学他呢?于是,他撤消了这道诏书,把魏征提拔为太子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