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你意想不到的是,国外还在小小的苍蝇上安装了微型窃听器,从而使苍蝇变成了刺探情报的“间谍”。这种苍蝇间谍装上窃听器(实际就是一种微型无线电台)后,可以在敌方的大使馆和参谋部里飞来飞去,随时可获得机密的情报。由于苍蝇不引人注意,不容易发现它身上是否装有窃听器,加之它能不停地飞,有时甚至能飞到说话人的附近,所以能获得声音清晰的情报。这样,它就使敌方军事指挥人员防不胜防,十分恼火。另外,还可在使用“苍蝇间谍”窃听前,先让苍蝇吸一口神经毒气,然后通过钥匙孔或通风设备,把苍蝇送进各类机密房间内。当苍蝇飞进去后,就会毒性发作死去,但它身上藏着的窃听器却“活”着,能将各种声音源源不断的发射出去。有一次,有人竟意外地捉到了一只苍蝇间谍。将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们惊奇地发现,移植到苍蝇身上的电台,原来是一块比米粒(约2平方毫米)还要小许多的硅片,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子线路。这种微型硅片制成的微型窃听器,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有着一般侦察人员难以相比的“魔力”。
196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美国驻某国大使馆的一名保安军官正在摆弄一台特制的收讯机。当他无意中旋到某一个频率时,竟然从收讯机中听到了大使和另一名外交官的谈话声。这名保安军官大吃一惊,急忙走进大使的办公室,用手示意大使不要惊慌,并递给他一张写着这样内容的纸条:“请您说着话走出办公室,但要小心您说话的内容,因为您的声音正在被窃听。”大使立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很紧张,但还是边说话边走出了办公室。可是,收讯机里仍然传来大使的谈话。这表明窃听器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大使的身上。保安军官随即将大使的随身物品和衣服的里里外外全都检查了一遍,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最后,他示意大使脱下皮鞋,终于在左脚的鞋后跟里发现了一只发射力很强的微型窃听器。经过追查,才知道这只皮鞋曾由大使馆里的一个女佣人拿去修理过。在“修理”过程中,鞋后根被剜开,装进了一个重量不到57克的大功率窃听器,并在鞋跟上挖了一个小孔,使窃听器的麦克风头露出来。此外,还在鞋根上另一个与窃听器相通的小孔里插着一根钢针。这样,只要“女佣人”在夜里把针拔出来就关闭了窃听器;而早上在大使起床前把钢针插进去,就开启了窃听器,从而可随时收听到大使的机密谈话声,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微型窃听器在战前的军事侦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1973年的“十月战争”爆发前,埃及情报局研制成一种磁性微型窃听器,并派遣大批特工人员到前线以色列驻军地去安装。这些特工人员中有一名最年轻的15岁少年,他以卖鸡为掩护,把7只装有小型发射机的磁性窃听器,悄悄地安装在以色列阵地的哨所和指挥官的房间里,并巧妙地把这些磁性窃听器都吸附在各种铁器下。这样,在战争爆发后,埃及情报部门根据这些窃听器发回来的情报,轻而易举地歼灭了据点里的守敌。
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利用高新技术研制成一种逼真的“乳头发射窃听器”。它是模仿人的乳头制作的微型窃听器,壳体很薄,只有几个毫米厚,采用橡胶片制成类似乳头的形状。它里面装有集成电路发射器和传送器。在橡胶片乳头上有几个很细小的微孔,传送器在接受到声响后就利用人的体温作为驱动电路的能源,把电信号发射到数百英尺(1英尺约等于03米)以外。使用这种窃听器时,将它安装在人体乳头上,应用方便,而且难以被发现。
……
这些微型窃听器式样繁多,结构奇特,它们除了常安装在门框、窗档、衣帽架、桌椅等建筑物和家具以外,更多地是装置在空调器、计算器、台灯座、花瓶、窗帘、烟缸、玩具、提包、打火机、首饰、信用卡、贺年卡等现代小日用品中。例如,有一种“钢笔窃听器”就设计得很巧妙。当你摘下笔帽套在钢笔的尾部时,藏在笔内的接收器、扩音器和发射装置就开始工作了;而一拔下笔帽套,它又停止了。这样,在窃听器使用时就不会被对方怀疑,而且使用灵活方便。
现代高技术窃听器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利用激光测量振动原理制成了一种先进的激光束窃听仪。这种窃听仪能发射出一束极细的激光束,将它直接射到所需要窃听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只要室内有声响,就会引起玻璃极轻微的振动。这时,射到玻璃上又反射回来的激光束(人眼看不见),会因玻璃的振动而产生相应的振动变化,设置在另一处的一只激光接收器就会接收到含有这种振动变化的激光束,通过调节器,再把激光束变化的信息还原成谈话声。这种窃听装置的特点是,无须在室内安装窃听器,只要房间墙壁上有玻璃窗户,就能达到窃听的目的。
前苏联也不甘示弱,制成了一种“微波强力辐射窃听器”。这种窃听器也是利人说话使玻璃振动而进行窃听的。不过,这种玻璃不是普通的窗玻璃,而是一种特制的铅玻璃,并在其上覆有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氧化锡透明薄膜。只要把这种玻璃安装在需要窃听的房屋窗户上,再用一种高灵敏雷达微波辐射器照射,它就能随人的谈话而引起微弱的振动。
随后,前苏联克格勃就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附近两幢大楼上,安装了两个用黑色绸布包着的瓷盘形状的这种窃听器。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8点至下午5点,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微波窃听器就发射出强大的微波射线,直射到美国大使馆的大使办公室和机要会议室。这些微波射线既能严重干扰美国大使馆屋顶上的电子监听器,同时又能从事先安装在大使馆窗户上的铅玻璃的振动上窃听到使馆内的声响,而且微波射线还能对使馆内的工作人员造成健康危害,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为了对抗前苏联克格勃的窃听,美国中央情报局又制成了一种“红色激光束导向器”。这是一种活动式的辅助窃听装置。窃听前,可先在一只专门训练过的鸽子身上系上一只微型无线电录音窃听器,然后用“红色激光束导向器”发出激光束,射到要进行窃听的窗户上。这时,鸽子便会按照激光的导向飞落到这个窗台上,窃听器便自动打开,对室内的谈话进行窃听。关闭导向器,鸽子就又带着录音磁带满载而归。
反窃听器
有窃听便有反窃听。自从窃听器问世后,各种反窃听器便应运而生。
早在1960年代中期,前联邦德国情报部门就派遣一名叫赫斯特·舒维尔克曼的电子专家,以外交官的身份来到联邦德国驻苏联大使馆,检查和破坏克格勃安放在使馆内的窃听器。每当舒维尔克曼查到一个有线窃听器时,他就用“反窃听电击器”向窃听线路里输入一种猛烈的高压脉冲电震波,从而把连接这根窃听线路上的所有窃听装置全部烧毁了,并将正戴着耳机窃听的间谍震得像触电一样跳将起来,犹如上了一次电刑一样。
通常,在反窃听战中多使用“反窃听手提场强测量器”。用这种装置寻找隐藏的窃听器,就好像玩捉迷藏游戏一样。反窃听人员提着这种仪器在室内来回探测,另一个人在室内各个角落发出如拍掌、吹哨等较强的声响或音乐声,这时暗藏在室内的窃听器就会对声响作出感受反应,而这一反应又会在窃听器中产生微小的电子功能。这时,只要用“反窃听手提场强测量器”就能极灵敏地测到窃听器中的微小电子功能,然后逐渐接近窃听器,直到准确找到它的位置,并将它彻底破获。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了对付前苏联用强力微波辐射进行窃听美国大使馆,派了许多技术人员去美国大使馆安装“反微波窃听装置”。他们在使馆的窗户上全部装上特制的金属网制成的“窗纱”,在会议室和机要室的墙壁里灌注能挡回微波辐射的铅溶液,并在重要部门安装了“噪音干扰器”,以掩盖一些重要的谈话。
前苏联克格勃也研制成一些反窃听装置。例如,克格勃在苏联驻东京大使馆安装了这种反窃听设备。他们把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地板都做成双层,室外用特制的透明玻璃制作成多层玻璃窗,既隔音,又防止任何窃听电波出入。为了预防万一,在室内还安装了“音乐电子脉冲器”,不断地向空间发射,以干扰窃听。
在窃听与反窃听的对抗中,国外还发明了一种“笼子反窃听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四周及顶部全部装上金属网,地板采用绝缘体予以隔绝,就连室内的照明电也是经过滤波的。办公室内的所有家具、物品材料都是用透明有机玻璃或模压塑料制成的,从而使窃听器无藏身之处。这样,就能有效地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防止机密泄露。
反窃听装置一般都是被动式,但也有主动式的,像前联邦德国舒维尔克曼的“反窃听电击器”就是主动式反窃听装置的代表。
当前,主动式反窃听装置主要使用在电话机上。有一种“防窃听电话机”连接着监控器的配电盘,而在配电盘内装有一个高灵敏度的“电容桥”电路,只要在电话线路上搭上一只窃听器,它就会失去电路平衡,随即将报警系统启动。还有一种更先进的高保密反窃听电话机,是采用“扰频器”把谈话的声音和各种人为的杂音混合在一起,使窃听者无法窃听。然而,只要在通话的对方电话机中装一个“消除杂音还声器”,对方耳机里传出来的话就没有一丝杂音而非常清晰。
另外,还有一种数字式防窃听保密电话机。它是将话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码,并组成密码送入线路。当对方受话时,用一只与发话机相同的密码解密机再变成数字信码,就又成了正常的话音信号了。它的特点是,不了解密码就无法窃听,从而提高了保密性。
近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研制成一种新型的高保密密码电话机。这种电话机既可防窃听,又可探测出窃听者和窃听器的方位,从而成为反窃听器中的佼佼者。在这种电话机的基础上,反窃听专家们又研制成一种“反反窃听器”,即国外通常所说的干酪盒、黑盒等。这种新型仪器能够有效地防止被反窃听器发现,即使被发现,它也可以在反窃听小组到来之前就及早预先报警而逃之夭夭。
尽管各种新型的高保密电话机和发报机的性能如何先进,但它们都是通过电波进行信息传递的,因而还是存在着被窃听和解密的危险。因此,反窃听专家又制造了一种别致的“大气红外激光信息反窃听器”。它由发送和接收两部分组成。发送端是用激光器发出的激光作载波,话音信号是通过发话器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器、调制器和激光器,产生一种含有话音信号的激光光波,通过发射天线(也叫发射望远镜)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天线(也叫接收望远镜)接收到了通过大气传输过来的激光光波,然后再通过光电探测器、放大器和解调器,送到受话器就还原成话音信号了。由于红外激光束是不可见光,即使在夜间也看不见,因而其保密性强,是一种有效的反窃听通讯装置。
炮弹里的“侦察兵”
19世纪初,火炮刚出世不久,使用的还是那种球形铁弹丸,而且是从炮口装填弹丸的,但已经能将圆球实心弹射出很远,足以使它飞到敌方的阵地上。
随着火炮的问世,国外有个名叫巴伦·明希豪森的炮手,由于经常与炮为伴,又有着当侦察兵的经历,因而心里常涌起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是能骑上飞快的炮弹到敌方阵地上去侦察,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他终于在梦境里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战斗一开始,他就坐在球形炮弹上出征。随着炮弹在空中飞过的呼啸声,他像腾云驾雾般地落在了敌人阵地上。他立即躲在一片小树林里。虽然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飞舞,但他却看清了敌人的炮位和阵地情况。心满意足之后,他又瞅准机会,乘坐敌方发射的炮弹,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这个士兵的故事,在那个时代也只能是个梦想。然而,在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美丽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它就是“炮射电视”,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电视发射台。
炮射电视是一种新的军事侦察手段。它是将电视摄像机、发射机装在一个大口径的炮弹里,然后用火炮发射到敌方上空,再以降落伞漂浮在空中。这时,电视摄像机所拍摄的图像经发射机而实时发回,在接收地点便可直接看到敌方阵地上的活动情况。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炮射电视,是用155毫米照明弹改装而成的,保留了原照明弹的弹壳、降落伞、开伞机构和消旋装置等。弹内的照明炬部分位置由小电视台取代。弹内所装的电视摄像机,小巧玲珑,直径为96厘米,镜头的长度约10厘米。
这种炮射电视犹如一个灵巧的军事侦察员。然而和其他电视台相比,它的工作环境实在“寒酸”而苛刻。人们将它安置在狭小而黑暗的炮弹里,而且要在炮膛里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在膛内和飞出炮口后还要承受炮弹每分钟旋转上万转所产生的巨大离心力的折磨。因此,它的个头虽小,身高仅约20厘米,但长得很结实,不怕猛烈的跌打碰撞,真可说是一个铮铮“好汉”。
炮射电视虽然身材短小,但肝胆俱全。除了摄像机、发射机和降落伞外,在炮弹里还装有电池、天线和引信等,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电视发射台。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固态摄像器等新一代电视摄像器件的出现,炮射电视的身材进一步缩小,抗冲击振动的能力更强。英国制造的电视摄像机只有火柴盒那样大,重量仅01千克,而摄像机的镜头小得和衣服上的纽扣一样。这些袖珍型电视摄像器件具有灵敏度高、不怕冲撞、体积小、重量轻和工作电压低(直流15伏)的特点,完全能满足作为炮弹里“侦察员”的要求。
炮射电视在进行阵地侦察时,其工作是繁忙而出色的。当火炮将载有“侦察员”的炮弹发射后,在飞行到敌阵地上空时,引信使炮弹里的抛射炸药引爆,将带有减速伞的炮射电视推出炮弹壳,然后减速伞立即开伞,使“炮射电视”的下降速度减慢。这时,这位“小侦察员”还被藏在一个小圆筒里。小圆筒上装有几个旋转的小翼片。当减速伞开伞8秒钟后,炮弹内的另一个弹射炸药起爆,把小圆筒和减速伞从“小侦察员”身上脱掉,于是“小侦察员”便带着主降落伞飘落在1000米的高空,然后以每秒5米的速度缓缓下降。
在主降落伞打开的同时,摄像机便启动拍摄,“小侦察员”紧张的侦察工作开始了。这时,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地面,扫描着敌阵地上长300米、宽200米的炮火密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