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论
28679600000007

第7章 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6)

吴锦毅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认为,体育教学任务与现在所说的体育教学目标虽属同一范畴,但双有些差别。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的亚目标,也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我国通常称其为教学任务,前苏联把它称为教学职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终极目标是一处计划目标,具有假设性;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是一种度量目标,具有实践性。故此,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它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第二,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明细的规格,即教学后学生应能做教学前所不能做的事情。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任务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差别是:

1.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而教学目标则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各种教学活动行为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的。

2.教学任务是比较笼统的,阶段、层次不明显,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必须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层次有明显的限定。

3.教学任务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其结果难以评定。教学目标则将教学任务具体化和量化,可观察、可测量、可作为评估的依据。

4.教学任务一般为教师所掌握,需用教学目标是师生都要明确和掌握,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因此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规定,教学后学生必须达到的结果和明细的规格;教学目标必须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比较具体化的量化指标加以描述;预定教学目标的成功程度,必须加以评价。

(三)国外一些国家的体育教学任务

1.前苏联

70—80年代,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发生了几次变化,1972年底,前苏联教育部批准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5年正式颁了修改过的大纲。这个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有:

(1)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纪律性、组织性和独立性、义务感和责任感,文明习惯;同时使学生懂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一种社会责任。

(2)使学生掌握劳卫制的理论知识和田径、体操、滑雪和游泳等练习技能。

(3)掌握基本的运动项目,并能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完成它们,发挥必需的身体素质。

(4)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地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培养对体育稳定的兴趣。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谭外锻炼的裁判能力。

(5)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整洁的外表和端庄的举止。

可以看出,70年代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三基”传授,放在头等地位;而将发展身体素质和训练健美的体形的任务,放在其次的地位。

1980年10月中旬,在莫斯科如开了全苏学校体育工作代表大会。会上对1975年大纲施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80年代的体育教学大纲。1983年9月1日,前苏联开始施行新大纲,其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有:

(1)增进学生健康,使身体协调发展,达到并保持很高的工作学习能力,遵守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及形成关心自己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观念。

(3)传授生活中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能在各种条件下运用它们。

(4)发展学生基本的运动素质,能分析、评价力量、窨和时间方面的数据,培养独立从事身体练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使自己身体完美方面的要求。

1983年这个大纲所规定的任务,将增进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条,可以看出前苏联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任务的变化,即由50—60年代重视“三基”的传授,发展到70年代重视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等,又发展到80年代初期,重视增强学生体质的发展变化过程。

前苏联在1985年9月1日又施行新的大纲——“苏联普通学校1—11年级学生体育教育的综合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写到“提高青年一代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水平,提高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劳动和保卫祖国的准备程度,这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这是整个学校体育的目的,具体的体育教学任务,并没有用文字表述出来。这些具体的体育教学任务,在1987年颁的同名大纲中得到反映,1987年,前苏联又颁发了“苏联普通学校1—11年级学生的体育教育综合大纲”,这是对1985年大纲修改后颁布的。这个大纲的完成,有助于实现下面几条互相关联的任务:

(1)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能力。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关心自己的健康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观念。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具有使自己身体完美的渴望和准备劳动与卫国的志向。

(3)使学生获得卫生学、医学和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

(4)掌握生活中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能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运用它们。

(5)发展运动素质

这些体育教学任务,表明前苏联对中小学体育教学重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重视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和习惯结合起来,重视交体育运动和生活基本活动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重视将个人健身目标与保卫祖国的社会目标结合起来。

2.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军国主义教育,体育也军事化。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主要以“提高生产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基础为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军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行资产阶段的民主教育,体育成为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目标为:培养健康的身体,了解身体运动的人生价值,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自觉性和责任感。将“培养自主民主的人”和“增强体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5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根据“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协调发展,成为身心健全的国民”的教育方针,日本提出学校体育教学总体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喜爱运动,理解身边的健康、安全问题,设法增强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树立过愉快而明朗的生活态度。由此而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具体任务是:

(1)小学的体育教学任务与总目标基本相同。

(2)实践的体育教学任务提得比较具体,具有代表性。

①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各种运动,以培育强壮的身体,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提高身体素质。

②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并尝到参加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并树立健康而明朗的生活能力和态度。

③通过参加运动竞赛时的合作,树立公正态度,进而培养遵守规则、相互协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④树立能够注意健康、安全以及参加运动的态度。

(3)高中只提出: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提高运动技能,丰富运动经验,树立公正、协作、负责等态度,促使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和培养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总的来看,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由以运动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向以运动为目标的、为内容的“生涯体育”和“快乐体育”的方向发展。

3.美国

20世纪初叶,美国曾开展过体育教学目标的讨论,当时不少学者指出:体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体育应提供训练包括身心在内的“完整个人”的机会;体育的目标应以教育的目标为转移。以后,赫瑟林顿在其所著《学校体育之课程计划》一书中,把体育教学目标分为:发育中的目标,包括体能、智慧、神经肌肉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发展;社会目标,包括培养领导才能、良好的道德习惯、理想和仪表。威廉姆士在其所著《体育组织与管理》一书中指出,形式化的体操和体育,“乃是教育中的崎形现象”,他认为体育并不以获得健壮和优良士兵为目标,重要的在于通过体育获得健康,并使心理上获得鼓励与满足,在适当的社交环境中能够从容不迫。美国教育决策委员会刊物《学校体育运动——问题和政策》中,阐明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给学生以幸福、健康,对培养身体技能、感情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和处世能力都有好处,并能帮助学生们懂得合作、竞争的意义和精神,通过参加比赛可以培养性格。80年代初,布切尔教授在其所著《体育运动基础》一书中,认为学校体育课的任务有:

(1)身体发展的任务。提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机体的适应能力、抵抗疲劳的能力和恢复的能力;增进健康,主要指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保持适当的肌肉力量、维持合理的身体成分以及并节韧带的柔韧性。

(2)运动技能发展的任务。使学生掌握成队的运动、双人运动和个人运动的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有用。

(3)知识发展的任务。通过向学生传授有关的体育、安全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社会性发展的任务。培养学生集体感和合作精神,民主精神,遵守规则的行为等。

在《小学体育》一书中,对体育教学任务作了详细的介绍:

(1)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增强并保持最好的体质,特别是增进并保持最适宜的身体素质水平。

(3)发展实用的身体技能;

(4)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

(5)发展有益的娱乐活动的技能;

(6)发展丰富的智力;

(7)发展儿童创造力的才能;

(8)提高儿童表现自我形象的能力;还注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美国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既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又注重个体的社会化,使体育与生活、与娱乐、与学习、与幸福等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国外体育教学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各国不尽相同,但受本国的需要的制约是共同的,近几十年,国外体育教学向着多功能、多种任务的方向发展,即在对人类所创造的体育文化进行选择性传递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在体育方面的特殊发展,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感情、品质、意志等施加良好的影响;要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均衡发展,增强体质。这种变化趋势在体育教材上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体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职能和作用

1.教学的职能

教学的职能也就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在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的所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论发展史上,教学的职能或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它受到教学的前提条件的制约,其前提条件柏林教学论学派称之为人类学条件(教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文化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学校的校风、社会风气等),其中社会文化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赋予教学的职能是不同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教学从来就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且执行着一定的教育职能。赫尔巴特甚至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学(或称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虽然这种强调过于绝对化,但他所提出的教育性的教学或者说教学的教育性的一般概念,被教育史家认为是对于实际的教学活动所作出的正确描述。现在无论是哪种教学论,无不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或必须执行的职能,并且扩大了这一职能的外延,包括德育的、美育的、体育的和劳动教育的职能。

当代,教学的职能还在发展变化,有进一步扩大和具体化的趋势。前苏联奥尼休克认为,过去提出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是适用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学校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复杂了,必须进行修改和补充。他率和现代课堂教学的任务应包括以下七项。

(1)以自觉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总结完成活动的方法武装学生。

(2)在学生掌握深刻的、自觉的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科学信念、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提高教学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具有与新时期建设者的道德品质相适应的性格特点。

(4)加强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5)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顽强的个性品质),善于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生产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6)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地获取和深化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创造性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7)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

总之,我们对待教学的职能,不能采取静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态度,应把它看成是发展,并且是多方面的。是彼此相互联系的,都是来源于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任务(德育的、智育的、体育的、美育的、劳动教育的)。因为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任务基本途径。

为了便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管理者对教学的检查、评价,同时也为了便于与国外进行比较,吴志超等著的《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一书认为,对教学任务或教学的职能的表述,在条目上不宜过细,在提法上应与国外一致起来。教学的职能可以作如下表述:

(1)教学的教养职能,即使学生获得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相当于狭义的文化),成为有文化的人;

(2)教学的发展职能,即使学生的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有才能的人;

(3)教学的教育职能,即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培养,成为有高尚品德的人;

(4)教学的自学职能,即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创新性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有创新性自学能力的人。

2.教学的作用

教学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有效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是来源于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一是教育目的、任务的具体化。而教育目的、任务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规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标准。只有明确其规格和标准,才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教学任务或目标的具体化和层级化:一般可分为总体目标、阶级目标和课题目标或单元目标三级。教学以课题目标或单元目标作为出发点,以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作为归宿。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