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游记
一、雨中过访滑铁卢
滑铁卢,一个举世闻名的小镇,一个包含着深刻历史内涵的代名词。记得读中学时,历史老师讲《世界历史》,多次提到英普联军打败拿破仑于滑铁卢。滑铁卢这个名字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但滑铁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没有去深究过。时长日久也就逐步淡忘了。这次去布鲁塞尔要路经比利时南部的小镇滑铁卢,又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旅游团决定在这里停留,一睹这个古战场的真容。
我们是下午从巴黎出发乘汽车去比利时的。要赶到布鲁塞尔住宿,因此只能停两个小时。汽车在比法高速公路上开得很快,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边境。但是天公不作美。在法国境内都是晴空万里,到了法比边境突然变天,从北部索瓦尼森林上空一片黑云压来,顿时下起了倾盆大雨。接着又刮起了大风,真是一片黑风猛雨,弄得天昏地暗。我心里陡然一愣:难道这是“天意”吗?这股暴风骤雨为我们滑铁卢之行增添了一股肃杀的气氛。是不是老天爷要我们这些前来凭吊古战场的外国游客,也来体验一下一百多年前那严酷的氛围呢?
这个氛围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历史的记忆之中。拿破仑,作为法国杰出的战略家和资产阶级政治家,在他取得政权并恢复君主制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和霸占世界,一面镇压国内革命,一面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他侵略俄国遭到沉重打击。1815年,欧洲反法联军对拿破仑进行讨伐。这年6月,英普联军与法军决战滑铁卢,拿破仑全军覆没。拿破仑投降后,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上,囚禁至死。滑铁卢成为了法国侵略军失败的象征。
我们到达滑铁卢镇,天色将黑,大雨稍停,风还很大。但打着雨伞还是可以进行参观活动的。我原以为这个古战场是山高水急,地势险峻的山谷地带。下车一看,原来这是一片开阔地,没有山,甚至没有可以称做丘陵的高地。只有那个叫蒙·圣然高地的土丘可以算得上是“要冲”了。
当年的滑铁卢战役就在这个高地上展开。1815年6月20日,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国、普鲁士联军22万人和拿破仑率领的法军12万人,在此对垒。我们走到作为古战场的一块高地,看到这块高地呈A字形。据说英军占领“A”的顶端,拿破仑骑兵则位于“A”的一支架之下,这是两军激战、拿破仑全军覆没之地。讲解员介绍说:“这块高地原来没有这么高,是滑铁卢战役过后,战争中死难将士的亲属前来凭吊,一人放一把土,堆成了这座人造山丘。”现在我们看到的已不是一般的土丘,而是一个充满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了。这座高约50米,方园300米的人造山丘,山坡上砌了226级石阶通向山顶。山顶上立有一头面朝法国的铁铸雄狮。这是威灵顿公爵在战胜叱咤风云的拿破仑之后,特用战场上的废铁铸造的象征着英普反法联军军威的雕塑。从狮子山凭栏远眺,当年千军万马鏖战的古战场,尽收眼底,各种纪念碑碣依稀可见。
历史毕竟成为了过去。今天的滑铁卢人把这个古战场建设成了一个旅游胜地。古战场南面,有一石头小屋,大门上雕刻着“小石头村庄”字样。这座被列为遗迹的小屋,是战役前拿破仑的司令部,现在这里展出有拿破仑当年批阅过的战报和使用过的行军床、望远镜、马刀等。战场的北部则有曾作为联军野战医院的农舍,一幢保留有“威灵顿指挥部”字样的古堡,以及法国作家雨果住过的小旅馆。雨果曾在这里反思历史,写下了《悲惨世界》中有关滑铁卢战役的章节。
我们漫步在狮子山周围的小镇街头,看到今天这个旅游胜地的繁荣景象。一排排小汽车停在街头;一幢幢别墅式的房子,有的辟为小电影馆,有的辟为纪念品商店,有的则变成旅馆,接待那些游览后在此住宿的游客。滑铁卢镇最引人注目的是狮子山旁那座规模可观的“滑铁卢纪念馆”。我们到达那里时,虽然夜幕降临,但馆舍依稀可见。外形像一只面向下扣的浅口园铁桶。当时,已经闭馆,不可能进去参观了。幸亏得到了一份详细的介绍材料。这份材料说,馆内环形墙壁上饰有一幅高12米,周长110米的全景图,是法国画家路易·杜默兰的作品,完成于1912年。作品以宏大的气势描绘了当年英法两军对垒和鏖战的场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在油画与展馆中心之间,还配有当年战争场景的泥塑;歪斜的木板房,驳杂的茅草,杂乱的人马,横陈的尸体,丢弃的枪炮,散乱的辎重,配以灯光,与画浑然一体。据说世界上有关拿破仑作战的大型全景图只有两处:一处是莫斯科郊外纪念馆里的一幅,描绘1812年俄国统帅库图佐夫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战败法军,拿破仑在大火中仓惶逃出莫斯科的情景;另一处就是“滑铁卢纪念馆”里这一幅。这两幅油画都富有耀眼的艺术光采。
夜幕降临,小镇滑铁卢的街道房舍,一片灯火,映出繁荣的景象。我们留连不舍地离去,驱车去布鲁塞尔。当我们的汽车路过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大楼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大楼灯火辉煌。此时,北约的飞机还在继续轰炸科索沃。欧洲仍然不宁静。这使我又想起滑铁卢,穷兵赎武的拿破仑的形象又在我的眼前浮现。滑铁卢,你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二、布鲁塞尔观“小童”
我们从滑铁卢赶到布鲁塞尔,全城已沉浸在一片夜幕之中。这座被称为“小巴黎”的城市街灯并不像巴黎那么豁亮,但北约总部的大楼却是一片灯火辉煌。其时,北约还在继续轰炸南联盟的科索沃。作为北约总部所在地的布鲁塞尔自然是世人关注的中心。不过,我这次去比利时首都只是一次旅游性的过访。我的最大兴趣是观赏那个撒一泡尿救了一个国家的“威廉小童”。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首都,位于斯凯尔特河支流的森纳河畔,人口约有100万,从城市建设的风格到人情习俗恰似巴黎,故又被称为“小巴黎”。不过,它比巴黎的历史要短。公元十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公元979年,下洛林塔吉亚公爵查理在此兴筑要塞和码头,称此地为“布鲁奥克塞拉”,意为“沼泽上的住所”,布鲁塞尔便因此而得名。十六世纪以来,先后被西班牙、奥地利、法国、荷兰侵占。在荷兰人占领期间,比利时人受一出歌剧的影响,引发一次起义,而导至比利时“独立”。1803年8月25日布鲁塞尔市内金融街剧场正在演出法国著名歌剧《波蒂契的哑巴》,观众为剧情所激动,便纷纷涌出剧场,同场外被迫参加庆祝威廉一世生辰大典的市民一起爆发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同年11月,比利时宣告独立。如今,由于布鲁塞尔长期形成的文化特色,已超越了比利时一国的范围,成为了“欧洲的首都”。在这个仅有100万人口的城市里,除了各国外交使团以外,还有700多个国际机构和办公处,包括西方国家的一些重要机构,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比荷卢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等总部都设在这里。各国繁多的国际会议常在这里召开。北约总部门前飘扬着北约成员国各国的国旗,每天夜晚大楼灯火辉煌。不过,北约总部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它正在策划着什么,似乎与这个城市无关。如何炸科索沃,人们当然一无所知。从外表看一切都很平静,并不像我们在日内瓦看到的联合国总部那样戒备森严,那样风声鹤唳,也不像我们国内为遥远的科索沃而吵嚷得地动山摇。我们在比利时市区一家中国福建人开的“金龙酒店”下榻,在安睡中度过了一个宁静的比利时之夜。
第二天是雨后天晴,布鲁塞尔睛空万里,明亮如洗。在布鲁塞尔只有一天时间,日程安排很紧张,只好“择优”而游,去看一看这座古城的名胜了。布鲁塞尔的城区分两部分,上城依坡而建,建筑比较稀疏,名胜古迹很多,有路易十六建筑的大王宫,有收藏中世纪著名美术作品的皇家美术馆,还有现代美术馆,古代美术馆,乐器博物馆,司法宫等。下城为商业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我们先到了“上城”的埃格蒙广场。这里有著名的埃格蒙宫,它是以十六世纪反抗西班牙统治而牺牲的民族英雄格蒙而命名的。宫前的埃格蒙广场上,除了埃格蒙的塑像以外,还竖立着十六世纪以来各个时期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的铜像。比利时人崇尚独立和自由,在他们的历史上,不管是谁,只要为民族独立而战,都使后人肃然起敬。我们来到下城的市中心广场一处名为“大广场”的商业街。大广场是布鲁塞尔的名胜之一,建于十二世纪。所谓广场,长不到百米,宽只有三、四十米,用花岗石铺砌路面,四周耸立着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的建筑物,使人宛如置身于中世纪的氛围之中。我们漫步广场,见其周围都是些古老的建筑。“市政厅”是中世纪哥特式和佛兰德式建筑,造型宏伟,空灵高耸,始建于1402年,1480完工,现在仍为市政府办公大楼。古老但很有特色。“市政厅”最惹人注意的是它的“门”是歪着的。门与门之间不对称,但有规律,被称为“斜门歪道”。据说,当时建筑设计师发现自己设计得不合理,深怕惹怒皇帝而获罪,因此而跳楼自杀了。但“歪打正着”,这座“歪门建筑”却成了布鲁塞尔一道迷人的风景,让世人猜不透,谈不尽,议论个没完没了。广场南侧是“国王大厦”,从来没有住过国王,今天成了“威廉小童”的博物馆,放着威廉小童的各种服装。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著名的金融街剧场和天鹅咖啡馆。作为1830年革命发祥地的“金融街剧场”风景依旧,供人参观游览。天鹅咖啡馆也成了名胜。世界上许多伟人,包括马克思、雨果、拜伦、莫扎特都在布鲁塞尔住过,来过这座咖啡馆。据说马克思曾在这咖啡馆里写作,因此,至今人们还对它投以崇敬的目光。咖啡馆旁边有座小咖啡馆还在营业,可惜我们没有时间进去“泡一泡”,体验一下马克思泡咖啡馆时的意境。
“威廉小童”是布鲁塞尔最著名的景观。“威廉小童”铜像在金融街的西侧,立在一幢小楼的转角处。我原以为“威廉”是一座大铜像。来到现场一看,才知道铜像是一个仅有80公分高的“撒尿小童”,像小孩撒尿一样小管里流出一丝小水,着实有点滑稽。相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个叫威廉的小孩,因为偶然间撒尿,把一个正在引爆的导火索浇湿了,使炸药未能爆炸,避免了一场战争。撒尿小童便成了民族英雄。从此之后,比利时人就把这个“撒尿小童”作为英雄来纪念,树立了铜像,建立了纪念馆。现在布鲁塞尔市内许多礼品商店里都有“撒尿小童”的塑像销售,到这个城市观光的人都要卖一个“撒尿小童”作为纪念。“威廉小童”成了凡是到布市观光的人必然要去的景点,“小童”也因此而扬名于世界。
如果说“威廉小童”的铜像是比利时历史的见证,那么,原子球塔则是原子时代的象征。布鲁塞尔是欧洲原子能联营总部所在地,原子球塔是它的标志。“原子球塔”是比利时工程师昂德雷·瓦特凯恩为1958年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所设计的。建于布鲁塞尔市西北角的易明多公园内。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一巨大建筑表达微小的原子概念,并显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前景。我们今天看到的球塔的外观是9个巨大的金属圆球,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圆球与连接圆球的粗大钢管构成一个立体图形。象征原子结构的这个立体大小相当于放大了1650亿倍的a铁的正方体晶体结构。8个圆球位于正方体的8个角。另一个圆球处于正文体的中心。这个原子球塔也是庞然大物,每个圆球的直径18米,连接各个圆球的钢管每根长26米,直径3米。9个圆球加上正方体的钢架结构,总重量为2200吨,高102米。从地面到顶端圆球的直达电梯和通向各个圆球的自动楼梯,都设在钢管之内。顶端圆球有观察设施,厅内可容纳250人同时鸟瞰布鲁塞尔市容,还可供140人同时就餐。各个圆球内都设有一些有关和平利用原子能航天技术、天文等方面的展品和图片。而原子球塔的周围则有葱郁的林木,如茵的草坪和美妙多姿的喷泉。我们在原子球塔的周围留连。心中升起一股科学的、自然的和情感的热潮。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原来,科学设施也可为旅游服务啊!
(写于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