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卫队的换岗仪式是蒙特卡罗一道亮丽的风景。摩纳哥是一个君主制王国,有严格的宫廷制度。卫队换岗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皇宫规定每天中午12时卫队举行换岗仪式。许多到蒙特卡罗的游人都是奔这个仪式而来的。为了不错过这个机会,我们上午11时许就早早到达皇宫附近,去占领最佳位置,但我是还是来迟了。一进去,便看见皇宫门口广场上已经围成了大圈,人山人海。多是各国的游客。我在人堆中挤了一个位置,看到广场内身着白色皇宫卫队服装的卫士们已经列队操练,以洋鼓洋号伴奏助兴,整齐划一地在那里正步行走。卫队就是仪仗队,身高都是一米八九的大汉,长得很精神,胡子刮得锃亮,一表人才,气宇轩昂,个个都像米开朗基罗雕刻刀下的“大卫”。卫队,人不多,从皇室居住地到皇宫不到一百米,当国王从私宅去皇宫时,由马队护送。十二时整,鸣三声礼炮,换岗仪式开始。洋鼓洋号开始吹吹打打,这时我们看见一列马队从国王私宅出发,威武雄壮地列队走到皇宫大门,以示新的卫队上岗。原来站岗的卫队也骑马列队下岗,回到国王私宅门前,进入自己的营地。整个仪式大约10分钟左右。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如此。每次换岗都打鼓吹号,显得庄严而肃穆。而人山人海的游客,也都或冒着严寒或顶着烈日,在广场上观看仪式的举行。出于好奇心,游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拍照,把穿着纯白色戎装、披着绶带的卫队的仪态照下来。不意间也把卫队作背景,同他们合影,卫队也若无其事地不加拒绝。游客这些照片散落世界各地,便成了一种永久的纪念。
蒙特卡罗,也称为“赌城”,这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人们从皇宫门前看过卫队换岗仪式之后,自然要去看一看欧洲著名的蒙特卡罗赌场了。我曾经在其他国家参观过赌场,对赌场并不感到新奇。不过,据当地的人说,蒙特卡罗赌场也有它的特点,一是赌具齐全,二是赌注很大。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赌徒,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富婆们,都要到这里寻求刺激,一试身手,把金钱、道德、伦理乃生命都带进赌场,如醉如痴。有人输得太惨,就走到蒙得卡罗的悬崖,面对大海,纵身一跃,万事皆休。我们到赌场大门口,便看到一幕幕西洋景:那些赌徒们一个个眼红鼻酸、癫癫狂狂的形象,不意中发出“唉”的一声叹息。我们没有赌,也不想赌,但还是想进赌场看一看。一是开开眼界,二是想换点钱。听说赌场的“汇率”比市场甚至比银行的汇率都要高。因此装着要“赌”的样子,掏出一把美元换成了法郎。装进腰包,便溜之大吉。我们走出赌场,穿过一片绿树鲜花覆盖的坡地,路过一幢幢风格迥异、优雅秀丽的别墅。原来,这就是“富豪遍地”、“美女如云”的蒙特卡罗,登上汽车,喊一声:“拜拜,蒙特卡罗!”扬长而去,不再回头!
三、过访列支敦士登
列支敦士登,是夹在奥地利与瑞士之间的一个小公国,它的首都叫瓦杜兹。我有机会到这个很少有中国人足迹的地方一游,感到特别惬意和兴奋。
清晨,东升的旭日把阿尔卑斯山的“雪冠”照射得闪闪发光。空气格外清丽,景色更加迷人。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瑞、奥边境小城因斯布鲁克山间别墅,沿着“一路鲜花满山雪”的山道西行,前往瑞士。10点左右,我们到达奥地利与瑞士交界的一个叫法尔德吉克的小镇。司机停车,导游叫我们准备好护照。我们在欧洲走了好几个国家了,过关入境均没有查验过“扩照”,只有瑞士例外。因为瑞士是永久中立国,没有参加“申根协议”,旅游者不能像在欧洲其他国家那样自由来往。所以凡到瑞士,必须另有签证。我们在北京出发之前,已在瑞士使馆办了签证,进入瑞士已是不成问题的事了。我拿出自己的护照,准备“过关”。就在这时,上来一位衣着整洁的青年,自我介绍说他是瑞士旅游公司的导游小陈,为大家顺利进入瑞士作导游。这位先生是在瑞士定居的华人,讲得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他上车以后,叫司机开车。汽车到边检站时,只见瑞士的边检人员向他招招手,并未查验我们的护照就让过关。过关也太容易了。过关之后就进入瑞士了。不料,导游又命司机停车,说让我们在法尔德吉克镇作短暂停留,吃过中饭以后再去参观一个小公国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
这不是旅游计划中的项目。不过,导游作这样的改变,也是大快人心的事,令所有旅客乐不可支。一车人下车,散落在这个山谷小镇之中很快没了人影。法尔德吉克镇是一个边界检查站,不像深圳罗湖桥海关那样车水马龙的喧嚣。小镇非常平静,人不多,建筑物也不多,许多民居散落在山坡上。我想,这也许就是瑞士的农村了。瑞士被称为“世界公园”,公园中的农村怎样呢?我怀着好奇探胜的心情去端详瑞士的农村。我们顺着山坡走到几个居民小院前。我发现这些小院都很讲究。房子的外墙多为木质结构。所谓“院”,并无围墙,有的小院只是打了一些木桩子有几根铁丝网着,也就算是自己的“领地”了。游人是可以自由进入这种小院的,只是要进房里去,需要同主人打个招呼。我们虽然很想进去看看,但为了不打扰主人的安宁,还是没有敲门,只是在门前照了几张相留作纪念。每家每户私家院里都有一小片草地,放牧着一两条牛,有的还有几只。这里的人真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许这就是瑞士偏远农村的日常生活。
我没有想到的是,像这样偏僻的瑞士农村竟然还有一家颇有规模的华人经营的中餐馆。它也是一个小院子,不过多了一道中国式的围墙,院子的门楼上写着“得月楼”三个字的横匾。我们大概就要在这里吃中饭了。进去一看,里面完全是中国农村鸡毛小店的装修。墙上还贴着不少“中国特色”的对联:诸如:“桌宽杯净迎客早,饭香菜美映春红”、“厨师巧制十样菜,顾客能闻十里香”、“发扬中华饮食文化,符合健康养生窍门”。这些不伦不类的对联,加上那么“土”的装修,真让人哭笑不得。中国农村的“土气”,怎么原封不动地搬到欧洲来了呢?不过我又想,中国人到处都能落地生根,反正这么个边陲小镇难得有高贵的文人雅士来吃饭,宰一宰过路的中国人罢了。我向服务员打听才知道,这家餐馆的老板是浙江青田人。店里的服务员是清一色从浙江农村招来的“打工妹”。中国姑娘打工打到了瑞士,也算有能耐。我更佩服青田人,好像在欧洲每个城市都能遇到青田人,据说,光青田一个县,已经有10多万人到欧洲当上“华侨”啦,真有意思!在“得月楼”吃过土里土气的中国饭,便赶往杜瓦兹。
瓦杜兹不是瑞士的城市,而是山中之国列支敦士登公国的首都。我先前翻世界地图,曾看见在中欧诸国的版图上,瑞士与奥地利之间有个“列支敦士登”。但从来没有注意到,它是一个独立国家。只是这次欧游才知道,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的列支敦士登,并非不屑一顾的小小“领地”。从疆域和人口来说,确实很小,全国只有158平方公里,26000多人(当然比梵蒂冈和摩纳哥要大一些)。但这个小公国历史悠久。它早年是奥匈帝国的一块领地,1918年脱离奥匈帝国独立,成为一个内陆独立国家。1921年制定宪法,定为君主立宪制。这个国家的奇特之处是,居民多为日耳曼民族,讲德语,信天主教。然而国内通用货币则是瑞士法郎。全国实际上受瑞士控制。这里的居民大多从事农牧业。主要矿产是大理石。工业方面有小规模的纺织、皮革、陶器和假齿一类小工业生产。不知为什么这里的假齿那么著名。这里的街上有许多牙科医店,主要是安装假齿,许多欧洲人都来这里装义齿并以此为荣。
同法尔德吉克不同,瓦杜兹是一座地道的瑞士式的小城,全城有15000左右的人口,建筑有着鲜明的特色。有几座尖顶教堂,也有颇具规模的城堡式的建筑。街道很整洁。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这里有一种特别设施:免费观光小火车。小火车每半小时开一次,车站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半小时巡视全城,回到广场下车。我们真想坐一坐这种小火车,于是赶到车站去排队,但看到车站里排了许多人,每一车只能坐50人左右。导游陈先生同小火车的司机商量,能不能让这些中国客人先上车,他们要赶到瑞士伯尔尼去住宿。司机说:“请原谅,还是要排队,等半个小时就可以了。”我们因时间来不及,只好自己步行到街上去转游了。
瓦杜兹的主要“特产”是邮票。我们看见各个店铺里都卖邮票。一问才知道,列支敦士登的邮票,其精美是世界著名的。整个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是靠邮票收入获得的。这也是一大奇观。我的同伴中有的人买了一些邮票作纪念。我们在这个小公国首都短暂停留之后,赶往瑞士著名的游览胜地--莱茵瀑布,观赏那里壮丽的风光。
四、大峡谷中的公国卢森堡
卢森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独特意味的国家。欧洲包括西欧、北欧乃至东欧,城堡很多,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以“堡”字命名的城市,比如:汉堡、萨尔茨堡、纽伦堡、费赖堡、圣彼得堡、斯特拉斯堡。而作为一个国家,以“堡”而命名的,却只有“卢森堡”。从它的名字,多少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特色。
卢森堡地处法国、德国与比利时的结合部,离德国的科布伦茨较近。我们这次去卢森堡,是从德国入境的。那天,我们到德国的科布伦茨莱雷尔风景区观光,然后驱车去卢森堡。在科布伦茨起程时,天色已晚,我们问导游:“今天能赶到卢森堡?”导游说:“听司机的。”为我们开大巴的法国司机对于欧洲各国的交通路线非常熟悉。离开科布伦茨莱雷尔山崖酒店之后,在沿河公路开行不久,司机加大油门,很快就往高山上爬,把莱茵河远远抛在后面。汽车沿着蜿蜒的山冈疾速前行。欧洲的路,即使是山路,也是高速公路的设施,只是行车慢一点而已。汽车爬在山冈上,夕阳的余辉,照射着一片葱翠的山林,令人真有“满眼青山夕照明”的感觉。在山冈上不知拐了多少弯,爬了多少坡,掌灯时分,进入一片谷地。在影影绰绰中,前面出现了一个灯火辉煌的城市。司机安慰大家说:“不要着急,卢森堡快到了。”汽车亮着照明灯把前边的路照得透亮。大约晚上十时,我们才到达卢森堡大公国的首都卢森堡。
我们下榻的卢森堡饭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听说这间酒店夜生活非常周全,有各种娱乐闹得通宵达旦。我们在酒店匆匆吃过晚饭,因旅途劳顿,又没有夜生活的习惯,也就早早休息,以便天明后游览。不料,我睡到后半夜,被走廊里喧哗声吵醒,发现有人卡嚓卡嚓开我们的房门,开不了又吵吵嚷嚷的离去开另外的门。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批酒鬼喝醉了酒,找错了门。起床观察才发现,我们的门内锁没有反锁好,不禁很后怕。因为在欧洲我们觉得很安全,没有这种警惕性,不像我在泰国金三角酒店时那么紧张。
卢森堡为什么以“堡”来命名国家?因为它的首都卢森堡市实际上是一个城堡。这个国家以城堡建筑闻名于世。卢森堡大公国面积258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五十万,其中包括日耳曼族、法兰西族和卢森堡族。早在公元3世纪,他们的先人就在现在的市区布克附近的山崖上开始修建城堡。公元963年,贵族西热弗鲁瓦又在原地重建一座要塞城堡,这也就被认为是卢森堡建市雏形。十七世纪法兰克贵族谢夫里特在这里修建了卢森堡大城堡。卢森堡地处德法之间,又是历史上军事要塞。卢森堡市有三道护城墙,数十座坚固的城堡,23公里长地道和暗堡,被誉为“北方的直布罗陀”。现在的卢森堡市被阿尔泽特河和佩斯特罗河隔成两个部分。市中心是河谷地带,由110条大小桥梁相连接,其中最长的桥有以女大公夏洛特命名的桥(长355米),还有帕雷尔桥(长330米)、阿尔道夫桥(长221米),其中阿道尔大桥的中央有长达84米的拱桥作架。我们从城堡远远望去,这几座高达80多米的桥,十分险峻壮观,造形独特,为城市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卢森堡被称为“北方的直布罗陀”,是形容它地势之险要。“直布罗陀海峡”是位于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间,为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唯一通道。长约90公里,东窄西宽,最窄处只有12公里。海峡得名于北岸的直布罗陀港,本意是指一个大石头堡垒。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直布罗陀港被称为“天极之柱”或“海克力斯双柱”。后来这个海峡成了兵家必争的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不知道,被称为“北方的直布罗陀”的卢森堡是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只听导游说:卢森堡地处德、法之间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历史上一直是西欧重要军事要塞。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都是借道卢森堡进攻占领法国的。这次我们来卢森堡,主要是欣赏这个城堡国家的峡谷风光,至于在军事上的地位,是不在我们视野之中的。
卢森堡雄奇而壮美。我们晚上到达卢森堡市,宾馆中辉煌灯火使得市内其他地方显得黯然失色。第二天我们在庭院里走一走,站在山崖上的楼阁中远眺,这才发现,这个山崖峡谷中的大公国是如此雄奇,如此壮美!当我们置身于城市最高点时,整个卢森堡尽收眼底。整个城市被阿尔泽特河和佩特罗斯河隔成两个部分,市中心是河谷地带。它优美秀逸的风姿和风格独特的造型,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老城区建在两河之间的山冈上。这里街道狭窄,还是一个个缓坡。我们沿着缓坡来到大公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古迹最多的市中心。只见在一个宽阔的山崖广场上,有两座高耸尖塔的古老而宏伟的建筑。这就是卢森堡公国的大公宫殿。“大公”也就是皇帝,这里就是卢森堡的皇宫了。过去是皇宫,现在仍然是卢森堡最高统治者大公的宫殿。不过,这里没有戒备森严的气氛。人们可以走近宫殿前去照相。宫殿前有两位着黑色制服持枪的门卫,目不斜视地走着正步,不停地在走来走去。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如果你要同他照相,只要保持一定距离(大概十米远的样子),他也不加干涉。确实给人一种非常中立、祥和的气氛。大公宫殿屋顶呈尖塔形,据说是由布鲁塞尔的建筑家设计的,颇有比利时的建筑特色。在大公宫殿旁边不远处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圣母院大教堂。据说是十七世纪前半叶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可能经过维修,显得非常新鲜亮丽。我们进去参观,见里面有不少人在做弥撒,同欧洲许多教堂一样肃穆而平静。不过,教堂外显得非常热闹。教堂外扎了一些帆布帐篷,好像进行什么表演。走近去一看,才知道那是一个慈善机构在那里募捐。不知是否为了科索沃的难民而募捐。因为我们在欧洲时,许多国家都正在为难民募捐。欧洲人都为此而慷慨解囊。我们步行走出城堡垒,到了城墙,其实就置身于悬崖之上。卢森堡作为城堡之国,依靠它所置身于悬崖峡谷的地形优势,在悬崖的周围建了一道道坚固的护城墙,城墙上有城堞,作为守护之攻事。卢森堡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异族的侵略。这里的人民就是凭着险要地形和坚固的堡垒,英勇抗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敌英雄业绩。历史上留下的这些古堡,当然难于抗击今日侵略者的新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但作为一种历史的遗迹,成了旅游的胜地,供有意了解卢森堡历史的人们参观欣赏。我站在古堡的一个炮楼上,眺望大峡谷里的卢森堡新区,不由得赞叹:啊,卢森堡,你这个建在山岩上大峡谷中的公国,神奇啊!
(写于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