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应对机遇和挑战。试验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除市上积极筹集外,请省上有关部门在发展资金、低息贷款、建设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给予支持;2建立健全税收调控体系,培植开辟税源,增收节支,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3进一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树立市场竞争观念、质量效益观念,把开发试验区建成为带动临夏民族经济发展的大市场。视察组《关于临夏民族经济开发试验区的视察报告》,在省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印发审议。
关于广河、东乡、积石山县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1994年5月至6月,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广河、东乡、积石山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表明,这3个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广河县利用兰郎公路横穿县境的有利条件,加快乡镇企业和市场建设步伐,使专业市场达到20个,个体工商户达到2400多户,乡镇企业达到2000多户,年产值14亿元,促进了经济繁荣。东乡县立足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在粮食生产突破1亿斤大关的同时,建立经济林基地765万亩,造林3454万多株,年收入379万元;发展牲畜20万头(只),商品率为595%,形成了农、林、牧综合发展格局,改变了经济单一的状况。积石山县强化基础,综合发展,大抓大峡灌区建设和大河家经济小区开发,落实“四个一”的目标(每户建成一亩稳产高产田、一亩经济林、转移一个劳动力、出售一头商品畜),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但是,3个县的贫困面大,扶贫任务艰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发展资金极其缺乏;农村教育设施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医疗条件落后,医务人员缺乏;有的地方宗教房产政策不落实,宗教纠纷和地界纠纷影响安定团结。调查组建议:1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的任务,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采取长期扶持和短期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开发;2组织劳务输出,增大资金积累。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增加收入,积累资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抓支柱产业,开发多种经营,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大抓商贸流通,发展商业网点,繁荣农村市场,以贸促农,增加农民经济收入;4认真做好宗教工作,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政府要依法管理宗教,对出现的宗教纠纷要及时调解,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5请省上有关部门帮助3县解决好大河家水电站建设资金、广通河治理工程立项、南阳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向引大灌区移民、宗教房产退还等问题的落实。民族宗教委员会《关于广河、东乡、积石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在省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
关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1995年6月,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委员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县是一个贫困县,1986年,农民人均占有粮365斤、纯收入185元,贫困户占总农户的664%,县财政收入仅1631万元。因此,被列入国务院拨款扶持的对象之一,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了大量优惠和支持,帮助该县依靠科技进步,搞开发性扶贫,推广粮食丰产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皮毛加工业,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4年与1985年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3倍,粮食产量增长175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97倍,达到590元,财政收入增长633倍,达到856万元,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57%。皮毛加工增值是该县经济的一大特色。
全县办起皮毛加工厂45家,皮毛加工作坊3158个,从业18940人,年产值5360万元,实现利税568万元。仅此一项,使全县347%的劳动力就业,8万人受益,占总人口的32%。由于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但因自然条件差,底子薄,经济仍比较落后,财政自给能力差,扶贫任务还很艰巨。调查组建议:增加扶贫投入,打好扶贫攻坚战。张家川县是甘肃扶贫主战场之一,应进一步加强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智力投入,特别是要在扶贫资金、专项贷款、无偿投资方面给予支持,并每年专列500万元民族经济发展基金;鉴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民族地区实行的一些照顾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建议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更快发展;发展畜牧业和皮毛加工业是张家川县的传统产业优势,建议省上将该县列为秸秆养畜示范县和小尾寒羊饲养基地县,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民族宗教委员会《关于张家川县民族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由省政协办公厅转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并送省上有关部门。
关于甘南草地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1996年7月,省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甘南州委、州政府把畜牧业摆在全州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以牧业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全州普遍推行了牲畜归户,私养私有,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牧业生产责任制,以及草地公有,承包经营的草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牧民建设草原,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使草地畜牧业连续9年获得丰收。全州有18个乡的1511户牧民实现定居,1970万亩天然草地承包到户或联户,建起围栏草地572万亩,建起草原监理站7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有413%的草地没有承包到户,草地有偿使用尚未运转;天然草地超载过牧,乱开乱垦乱采地下水造成2/3的草地面积沙化、碱化、退化;草地投入跟不上,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草业系统工程建设滞后,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牧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差,产业化格局未确立。为了切实搞好草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发展甘南草地畜牧业,调查组建议:1认真落实草地公有,承包到户,有偿使用,自主经营,30年不变的政策,使牧民吃上“定心丸”,并明确各级政府保护、建设草原的职责,克服短期行为。2逐步增加草地畜牧业的有效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搞好草地建设,防止草地“三化”。3花大气力抓好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围栏和人畜饮水,实施施肥、灌溉、补播,推行季节轮牧和划区轮牧,实行以草定畜,走草地围栏化的路子。4努力实行公司带牧户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围绕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建立贸、工、牧一条龙经营形式,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济。5认真抓好饲草资源开发和畜种资源开发,合理调整经营规模,优化畜群结构,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畜牧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6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把草地畜牧业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实行以法治牧、以法兴牧。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关于甘南草地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由省政协办公厅转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上有关部门及甘南州、县党委、政府、政协。中共甘肃省委分管农业的常委仲兆隆阅后批示,省畜牧局对省政协农委通过深入调查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在安排今后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
五、落实政策工作方面的视察和调查
§§§第一节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对落实政策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临夏回族自治州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工作的调查
1962年9月28日至10月25日,省政协民族宗教组组织委员调查组,对临夏回族自治州贯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情况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调查显示,临夏州各民族间和民族内部是团结的。有的县出现了一些调解民族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的人士,受到了县上党政机关的表扬和奖励。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民族乡转为人民公社后,在公社名称中没有冠以民族的问题,在贯彻西北局民族会议精神时得以解决。对1958年以来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的干部进行了甄别平反,恢复了工作。宗教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寺院逐步开放,没收寺院的地毯、经卷等物原封退还清真寺,1958年平叛中错捕错判人员得到了平反纠正。民族统战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人士已在政协等机构中得到妥善安置,并在生活上进行了适当补助。由于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安心生产、建设家园的新气象,许多外流出去的群众陆续返回临夏安居乐业。调查组还调查反映了临夏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并对进一步搞好民族宗教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调查组向有关方面提交了《临夏回族自治州五县一市民族工作情况的访问报告》。
关于兰州市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工作的调查
1962年10月22日至11月7日,省政协和兰州市政协联合组织委员调查组,对兰州市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工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研究。调查组了解到,在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兰州市认真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纠正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认真贯彻民族政策方面,市民委对一些有困难的民族事业单位和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生产队及一些个人,进行了经济补助,仅1962年补助827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关怀很感激。各单位普遍进行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每逢“尔德节”和“古尔帮节”时,对少数民族职工放假一天,并在副食品供应上给予照顾。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单位设立了清真灶,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在饮食业方面,恢复和新增了清真门市部、清真食品仓库,增加了对少数民族的副食品供应。市上很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凡是少数民族职工多的单位,都配上了少数民族干部。对过去政治运动中作过错误处理的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了甄别平反,恢复了工作和待遇,调动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机关在精减人员时,注意保留了少数民族干部,妥善安排了中上层民族人士,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在认真贯彻宗教政策方面,对没收寺院的地毯等物资作了退赔,恢复开放了一批宗教活动场所,使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的群众都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寺院贯彻了生产自救、自养的政策,有些宗教组织办起了小企业,给宗教职业者创造了劳动条件和收入来源。对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的宗教人士,市民委给予定期或不定期的生活补助费,宗教人士很感激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调查组提交了《政协甘肃省、兰州市民族和宗教调查研究组工作报告》,并对调查中反映和收集的90条意见,归类整理,转省、市有关部门作研究处理和落实。
§§§第二节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对落实政策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兰州市执行民族宗教政策情况的视察
1980年12月5日至17日,省政协副主席谢松柏和常委马重雍等部分委员组成的视察组,对兰州市执行民族、宗教政策情况进行了视察。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积极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省上的重要指示,对是年上半年省民族、宗教政策检查团提出的106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已有81个问题得到解决。对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中被错判的人员进行了平反,对“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后返城的200多户少数民族居民供应了口粮。
市上决定将第十六中学改建为回民中学,将有162个床位的原小西湖旅社改建为民族旅社,恢复了给少数民族供应糕点的团结公司,选址新建兰州清真大寺,积极解决了西津西路清真食堂与相邻的汉民食堂碗筷混杂问题,落实了兰州基督教活动场所。视察组在视察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一是发现李家湾牛奶厂一些少数民族职工,在“反右倾”运动中被错处理的问题还未解决,建议市、区有关单位组织人员认真调查,妥善处理。二是清真食品厂厂址扩建问题,市上划拨土地已5年,但蒸笼厂和5户居民仍未搬迁,建议市上领导亲自过问,迅速解决。三是天主教爱国会活动场所被占用问题,请市上同有关部门协商,尽快搬迁两处家属院,腾出房子,交会使用。四是兰州肉联厂只有一座冷库,牛羊肉和猪肉同库存放,建议另建一座清真冷库。五是少数民族群众要求开设一处甜食店,已做好准备工作,请粮食部门解决加工甜食和糕点的糯米和油品。六是商业系统的少数民族职工多、干部少,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清真食品供应网点布局不够合理,清真食品品种单调,货源不足,建议市上引起重视,作出规划,尽快解决。七是要在干部、群众中进一步加强民族政策的教育,教育干部做促进民族团结、落实民族政策的模范。视察组提交了《在兰州视察民族宗教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省政协将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走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