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揭开图腾加满木乃伊脸上的最后一层亚麻布时,人们完全惊呆了,在图腾加满脸上靠近左耳的地方有一处致命的创伤,这自然让人们想到了图腾加满的早逝,他是否是被谋害致死?凶手是谁?
史书中对图腾加满的死没有任何记载。图腾加满在新王国第十八朝的历代法老中是最微不足道的人物。一个尚未成年的男孩,所在位的10年是埃及历史上毫无建树的年代。圈腾加满的后期,一个老练的大臣——阿伊掌握了实权。1954年,在卡纳克发现的一块石碑上写着阿伊是图腾加满的共同摄政王。又在一个被发现了的戒指圈上看到了阿伊和安克赛纳曼二人的名字,后者是图腾加满王的王后。据传说,当图腾加满年少早逝后,安克赛纳曼王后悲痛欲绝,决心用最盛大的殡礼仪式来厚葬其夫,使其夫在阴界能享尽荣华富贵。图腾加满王墓中有一幅浮雕,上面刻着王后和丈夫在御花园里柔情蜜意地散步。安眠在金棺里的图腾加满额上套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这是王后送给丈夫的临别表记。看来这对夫妇感情笃深,而为什么王后的名字会和老臣阿伊的名字刻在一起呢?有的历史学家据此分析,在图腾加满法老死后,阿伊娶了图腾加满法老的寡妻,实际上操纵了国家的权力。另外,有些专家从赫梯人方面的史料分析,在图腾加满暴毙后,仍然年轻迷人的安克赛纳曼王后(当时只有20多岁)给西亚的强国——赫梯王国的国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失去了丈夫,没有男孩子。请把您的王子送给我一个,做我的丈夫吧……”赫梯国王满足了这位可怜王后的请求,送给他一个年轻健壮的王子。不料,王后的计划败露了,赫梯王子在叙利亚被埃及的军队杀死。最后,阿伊继承了王位,而不是由王室中任何一位成员继任。王后安克赛纳曼也不知所终。人们纷纷猜测:图腾加满法老和安克赛纳曼王后都死得不明不白,而且他俩死时都非常年轻,会不会都和老臣阿伊有关?
或许你要发问,看看安克赛纳曼王后的木乃伊,如果也像图腾加满王的木乃伊一样,有明显的致命创伤,答案不就明了了吗?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也不是没做过遘方面的尝试,但至今也没找到这位皇后的坟墓或术乃伊。因为根据古埃及奇特的墓葬风俗,男性法老可以在自己墓中安排大量的少女殉葬(图腾加满王墓中就有殉葬少女300名),却不能与自己的王后共穴,所以安克赛纳曼王后死后并没能和亡夫安葬在一起。在底比斯的“王陵之谷”南面数公里外,专门设有后妃墓,人称“王后谷”。“王后谷”里的后妃墓与法老墓不仅形制不同,而且规模也相去甚远。安克赛纳曼王后的墓葬就散落在这“王后谷”中,至今未见踪影。
图腾加满法老和安克赛纳曼王后的身世和死因,仍然裹在历史的迷雾中,或许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团迷雾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示巴女王真假之谜
在《圣经》的《旧约全书·列王记》第十章和《历代志》第九章里面都记载了示巴女王的故事:
公元前10世纪中叶,统治以色列国的是所罗门王,他的财富无人能比,并以智慧闻名四方。他治理的以色列国泰民安,天下诸王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以色列,聆听所罗门智慧的语言,并向他献上珍贵的礼物,如金器、银器、衣服、军械、香料和骡马等。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位女王,名叫示巴,拥有美貌与智慧。她听见所罗门王的名声,就携带大批香料、宝石和黄金,带着众多随从,来到耶路撒冷,向所罗门王提出各种难题,以便考核所罗门王的传闻的智慧名声是否名实相符。对她那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所罗门王——给予明白无误的解答,令她非常满意,她对所罗门王的智慧极为叹服,献上香料、宝石和黄金。在她回国时,以色列所罗门王也将礼物回赠了示巴女王。
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示巴女王其人呢?
示巴女王到底来自何方?她出身于哪个民族?《圣经》当中没有记载。只是在《旧约全书》中提到示巴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而闻名的国家。
由于示巴女王在《圣经》中昙花一现地带过一笔,因而后世有关她的传说很多。一种传说是,示巴女王由于容颜俏丽,聪颖过人。所罗门王对其一见钟情。埃塞俄比亚流传的故事中说,尽管所罗门王落花有意,示巴女王却是流水无情。但以智慧广大著称的所罗门王并没有被示巴女王的表面淡漠所难倒,他巧施妙计,使示巴女王被迫就范,从而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缘。他们在一起共度了半年多幸福的时光。
在中世纪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里,示巴女王被认为是那位预言耶稣基督将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当她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王的途中,路过一座小桥,她预见到救世主被这座木桥上的木板钉死的情景,她便绕道而行,并将她预见到的情况告知所罗门王,所罗门王急忙派人把桥板取下并埋到地底,以避免那桩不幸的罪恶发生。但是后来这块桥板却被人挖了出来,成为了罪恶工具。
但在非基督教信仰的国家里,示巴女王的形象遭到极大贬斥,甚至被描绘成面貌丑陋的女巫。
示巴古国到底存不存在呢?经过学者们长期考察,一种观点认为,示巴古国位于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境内,处于濒临红海的阿拉伯半岛西面。在公元前10世纪时曾经盛极一时。它盛产香料、宝石、黄金,又紧靠当时的古代通商要道红海,与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而示巴王国的首都据考证就是现在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东部城市马里卜,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奥多勒斯曾经形容马里卜是个用宝石、黄金和象牙装点起来的城市。传说中的马里卜的规模巨大的蓄水坝的遗址也被人发现了。
1867年,德国人莫克宣称,大津巴布韦废墟就是示巴女王的王宫。但很多考古学家并不赞同莫克这一说法。
有意思的是,示巴古国还有可能就是埃塞俄比亚王国。1955年颁布的埃塞俄比亚宪法中曾写有这样一段话:“萨尔·塞拉西国王的家系不间断地传自埃塞俄比亚女王,即示巴女王和耶路撒冷所罗门王的儿子孟尼里克一世的朝代。”
据说,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儿子埃布纳·哈基姆继位以后改名为孟尼里克。其子孙成为埃塞俄比亚后来的统治者。以后,每一位埃塞俄比亚国王也都以自己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代而感到自豪。他们还给自己加上“犹太之狮”的称号。
由于《圣经》中对示巴女王仅仅点到为止,故而示巴女王的有无以及她的国籍问题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那么智慧广大的所罗门王究竟是以何巧计征服了示巴女王的呢?
据说所罗门王曾为示巴女王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所罗门王向她发誓说,由于她出身高贵,如果她同意在她离开以色列时不带走任何他的东西,他就不会占有她的贞操。所罗门王在宴会上让示巴女王吃了放有大量香料的食物。示巴女王宴会后回到自己的帐篷中休息,午夜醒来感到十分口渴,就喝了所罗门王事先放在她帐篷中的水瓶里的水。早有准备的所罗门王睡在示巴女王邻近的帐篷中,此时便提醒女王已经食言,他因此有理由解除自己的誓约,遂占有了示巴女王。
阿育王之谜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约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在他统治时期,孔雀帝国达到极盛,其疆域在古印度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整个南亚次大陆除了最南端以外已基本获得统一。他能顺应形势的发展,摒弃穷兵黩武政策,注重休养生息,堪称印度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并使佛教越出印度国境,传播到异国他乡,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对许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作用,从而名垂史册。
佛教为古印度释迦族人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后来,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通常被称作“佛陀”(意为觉悟真理的人),他所创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释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佛教只不过是古印度沙门思潮中的一个流派;到了阿育王时代,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铭刻敕令和教谕,大力宣扬佛法要义,积极推行所谓“正法”统治。当时,佛教徒认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国君,将他尊为“护法名王”。
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统治,主要是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他要求人们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不杀生,不妄语,多施舍,尊敬父母和师长。并按照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善待亲友和奴仆。这样,人们的思想就被束缚在自我修养上,甘愿受他的统治,不会反抗他的奴隶制君主专政。当时,阿育王带头皈依佛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的一切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里。他的下面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层层管理国家,直至村庄,还拥有60万步兵,30万骑兵和9000头战象的强大军队,维护他的统治。他自己的生活,极其奢华,据说在行猎时,伴随他的是全副武装的女猎手,有的驾车,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举行宗教大典时,在宫廷的游行队伍里,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宝石的黄金容器的大批仆从;有许多被驯服的狮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则通常被24头大象保护着。这一切财富,都是他从全国搜刮来的。
为了实现“正法”,巩固统一,阿育王修筑道路,建立驿站,经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视,还兴办各种公共福利事业。特别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和财物,广泛修建奉祀佛骨的专用建筑(俗称舍利塔或佛塔),据说,当时在印度各地曾有84000座佛塔,他还召集佛教高僧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结(前两次分别是释迦牟尼死后不久和死后100年),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此后,他开始向国内边陲出生地区和周邻诸国派遣许多佛门长老,把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地。为何这样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教呢?
相传,他降生时,其父宾头沙罗王口念“我今无忧”,随即给他起名为阿输柯(即阿育),意为无忧。他的一生,也正是步步走向了“无忧”。他18岁那年,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其父病逝后,他经过四年内战,击败了争位的诸兄弟,正式继承了王位,举行了登基典礼。此后他发动了对外战争,统一了全印度。
据说,他皈依佛门,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决定的。当时,他对南印度羯陵迦国的远征取得全胜,但是,在这次战争中,有十万羯陵迦人被残酷杀戮,有15万羯陵迦人被掳掠成为奴隶。他对此深表悔恨,从此,他的内外政策也出现转折。他不再实行暴力统治,不再发动征服战争,并废除了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限制传统的杀生祭祀和宫廷狩猎活动。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阿育王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弘扬佛教,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巩固其孔雀帝国的奴隶制君主专政的统治,当国家已基本统一之后,不需要再行征战和杀戳,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而佛教正是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则可以在这人间的“极乐世界”里坐享荣华富贵。
这一切都不过说明了,阿育王的“护法名王”只是“名”;而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才是“实”。
罗马皇帝提比留为何甘为平民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权力孜孜以求。有人成功了,穿金戴银,成为千古风流人物;有人却失败了,甚至付出了毁身灭家的代价。不过,罗马帝国皇帝提比留(前42~37年)却甘愿过隐居生活达11年之久,直到死在卡普里岛。
提比留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屋大维的养子。他的父亲是高级教士和地方行政长官,母亲是美丽的利维姬·德鲁西拉。提比留9岁丧父,开始生活在皇帝身边。公元前27年20岁时,他曾经跟随屋大维到高卢视察的操纵为他清除了登极的道路,她还要让他了解,叫他掌权只是作为她的代表。在提比留当政的前几年,官方文书均由利维娅和提比留共同签署。但是她对与他平等共理国家感到不满,希望比他地位高一等,要像惟一的统治者一样总管一切。提比留长期容忍,直到屋大维死后15年时,他才终于为自己另外建筑了一座宫殿,使他母亲利维娅毫无异议地占有了屋大维新建的旧宫。与这样的母亲同在屋檐下,提比留感到心力俱疲,他要永远地摆脱她,到那世外桃源享受一番。
也有人认为,提比留离开罗马,隐居卡普里岛,是由于他为政残暴,积怨太深。文献记载,提比留冷酷无情,这种性格在少年时代就有所显露。他的修辞学老师提奥多鲁斯第一个对他这种性情有所洞察,在责骂他时,这位老师常称他为“掺和着血的污泥”。称帝以后,这种性格变得更加明显。一次,出殡的行列走过,一个小丑大声地疾呼要死者转告屋大维:他在遗嘱中留给人民的财产还没有支付。提比留听了,让人把小丑拖到面前。吩咐手下给他应得的,并把他处死,让他可以亲自去告诉屋大维,说他全数收到了。他还做了许多别的残酷无情的事情,表面上是为了整肃和改良公共道德,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天性要求。有些人甚至用诗的形式痛斥了他当时的罪恶,并且预言了未来的前景:“从流放中回来的人当了皇帝,没有不让人民流血的。”当老百姓听到提比留的死讯时,他们兴高采烈,有的人奔走欢呼:“把提比留丢进台伯河!”还有的人则向低母神和冥界神祗祈祷,让提比留下地狱。更有一些人威胁要用钩子对付提比留,把他钩走曝尸。
除此之外,关于提比留隐居的原因尚有几种。不过,撇开提比留出走的原因不谈,他在罗马帝国发展过程中还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法令和政策基本上是稳健而富有远见的。他不想进行大规模的新的征服,从来不毫无道理地调动各行省的军队或者更换总督,并制止挥霍浪费国家财富的现象。他还加强了罗马的海军。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提比留出走原因的种种推测就不值一提了。
是尼禄烧了罗马城吗
公元64年7月18日,对繁荣的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灾难的日子。这天傍晚,在罗马城内圆形竞技场附近,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并酿成了可怕的大火灾。由于当时罗马城正刮着大风,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无情的大火整整烧了九天,全城十四个区仅保存下了四个,其中有三个区竟被烧成焦土,片瓦无存,其余各区也只剩下残垣断壁。无数的生命被大火吞噬,成千上万的财产化为灰烬,宏伟壮丽的宫殿、神庙和公共建筑物成为灰烬。谁是这场大火的纵火者呢?古今的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