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玉山一中 张雯
(学号:9733064)
3月9日的《杂文报》上有篇《还“外国”一个公道》的文章,在替“外国”叫屈了:“很难找到一篇内容是写外国人生活幸福工作愉快的课文”,认为我们的小学课本把外国描述得太“穷”了。应 该“还‘外国’一个公道”。但我以为,这位朱华贤先生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很有杞人忧天之嫌。
朱先生的第一个误会在于,他夸大了教科书对小学生的影响。请注意,现在不是整天捧着课本背“毛主席语录”的时代,而是美国电影、卡通书,电子游戏和动画片狂轰滥炸的时代。正如朱先生自己所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广泛,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门便纷纷打开了。“既然都打开了,那么您老又何必担心教科书垄断学生的思想,竟不知“外国人生活幸福工作愉快”呢?事实上,现在的小学生没有几个不羡慕“外国”,因为外国的学生有很多时间玩——这说明孩子们对“外国”的了解并非朱先生想象的那样贫乏,敬请放心。
现在的问题不是小学生误以为什么都以人家好,而是误以为什么都不如人家。至于中学生,更是如此。开口闭口“人家外国如何如何”的还少吗?不知朱先生对这个问题又作何想法?
第二,朱先生似乎把教科书编者的心理想象得太狭隘,太阴暗了。似乎他们这样选课文,就是存心在对小学生进行“美丽的欺骗”,让小学生觉得自己的国家什么都好。前文已经说过,光靠几篇课文是“骗”不了小学生的;况且“骗”字又从何说起?朱先生是明显地带着自己的成见去看编者,所以一口咬定是“欺骗”,可是您老想过没有,这些课文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同情心呢?如果说选这些课文的目的仅是为了证明“外国人的生活远不如咱们中国”那么,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太单调了些。
第三,朱先生忽视了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试问,如果要选出反映“外国人生活幸福工作愉快”的名篇来,朱先生将从何入手?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显然是不行的;20世纪有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又可分出意识流,存在主义,后象征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多个流派,可就是没有“生活幸福工作愉快”派的。万一要选的话,大概也只有请朱先生亲自执笔了。
第四,朱先生没有注意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接受事物的过程简单,是单纯的、直接的,他们还不懂得一分为二,他们的脑子中只有“好人”和“坏蛋”的概念。如果像教育中学生那样教育他们,无疑是在拨苗助长。比如小学生学历史时,只要知道黄巢是个农民起义军首领就可以了。等他们长大了,再告诉他们黄巢也会乱杀人,他也有不好的一面。教育必须有一个过程,幻想让小学生的见解像朱先生那样高明一步到位,想法固然很好,可惜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还请朱先生耐心一点,不要急着还一个“公道”。事实上,该还“公道”的不是我们,而是“外国”。不知朱先生对国外肆意歪曲事实,铺天盖地的反华宣传有没有“欺骗”的感慨?在“外国”的教科书和许多影视中,我们的西藏还是个“悲惨世界”,我们的国民还拖着一条小辫子呢。
名家点评:
本文不是之处表现为几点:一、文章逻辑性不强,二、既然是批驳,就要抓住重点,而不能主次不分缺乏说服力,三、文章中所用词语也不够准确,如“杞人忧天”“拨苗助长”等。希望作者能够深刻认识这些力求多出大气之作
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