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做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订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还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第三杯方是茶。饮用方式是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7.6.3饮茶习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有白族三道茶,布依族的姑娘茶,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酸茶,哈尼族的煎茶,维吾尔族的香茶,纳西族的龙虎斗,拉祜族的烧茶和烤茶,佤族的烧茶和擂茶,怒族的盐巴茶,傈僳族的油盐茶,爱伲人的土锅茶,撒尼人的铜壶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傣族的竹筒茶,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德昂族的砂罐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土家族的擂茶等,不胜枚举,各具特色。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都不尽相同,其饮茶习俗也十分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7.6.4茶宴与斗茶
茶宴与斗茶,两词含义不同,内容有别,可谓风牛马不相及。茶宴,乃是以茶代酒作宴,是一种款待宾客之举;斗茶,又称茗战,实为赛茶,互比茶叶品第。但在饮茶发展史上,两者又是紧密相连、因果相关的。
据考证,茶宴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西晋陈寿所着《三国志》中的《吴志·韦曜传》中记载:吴国孙皓任乌程侯时,每次宴请,宾客至少饮酒七升,而对不会饮酒的韦曜,则“密赐茶荈以当酒”。《晋中兴书》记载:以俭德着称的东晋吏部尚书陆纳,在任吴兴太守时,当卫将军谢安去拜访他时,只以茶果招待客人。《晋书》也记载:征西大将军桓温任扬州牧时,每次宴请,“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以茶代酒,辅以糖果、糕点,请客作宴,在晋代已有原型,且被认为这是一种清操绝俗的德行。不过,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时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在西安、洛阳及湖北、四川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饮茶,不少地方,茶已达到了“比屋之饮”的程度。加之茶能提神、明目、消食、祛邪,使茶的地位日益提高,茶宴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
在茶宴上,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品茗滋味,而且还能欣赏环境和茶具美之趣,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钱起《与赵莒茶宴》、鲍君徽《东亭茶宴》、李嘉佑《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等诗中都有相关记述。尤其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入,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作了细腻描绘。
径山(在今浙江省余杭县境内)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古木参天,溪水淙淙,山峦重叠,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大铜钟、鼓楼、龙井泉等着名胜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山中的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孝宗曾御书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代,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古代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这与佛教提倡的仁义道德相吻合,所以,饮茶之风很盛。每年春季,僧侣们经常在寺内举行茶宴,座谈佛经。径山茶宴有一套较为讲究的仪式,茶宴进行时,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茶,以表敬意。尔后命人一一奉献给赴宴僧客品饮,这便是献茶。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德。随后便是颂佛论经,谈事叙谊。
日本茶道是一种严格的饮茶礼仪,它最初在寺院中进行。“道”这个字,从佛学的含义上来说,就是遵循礼义、德行,要人们恪守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简单说来,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施以礼法教育,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以后,到了丰臣秀吉时代,任命千利休为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茶道的基本精神是提倡和平和好,尊老护幼,洁净平心,沉思凝神,这就是“四规”,可以归纳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并集茶道之成,对茶礼进行了改革和简化,把它推广到民间,使之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如今,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人民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联谊的手段。
近代,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又赋予了茶宴新的内容与形式。如常见的有结婚茶宴,就是新郎、新娘用茶宴料理和茶食点心招待嘉宾,在茶香鼓乐声中缔结伉俪。喜庆之余,新娘还得以表演茶艺助兴。此外,还有喜庆茶宴、文化茶宴、生辰茶宴等。近年来,各产茶省区还多次举行别开生面的探新茶宴。这种茶宴,一般在新茶伊始时进行,由专家、名流、领导参加,依照古代茶宴仪式,进行点茶、观茶、闻茶、品茶、论茶,共同探讨发展茶叶经济的方略。其实,当今流行于湘西、鄂西的擂茶,桂北的油茶,广东的早茶,西藏的酥油茶等,直至社交场合的茶点待客,都是古代茶宴的延伸和发展。而茶宴的盛行,贡茶的出现,又促进了品茗艺术的发展,于是斗茶也就应运而生。
斗茶在当代无非就是一种品茗比赛。近年来,全国及各产茶省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斗茶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继续。一般角逐时,各地将做工精细,品质最佳的茶叶带到会场,由各方公认的评茶大师组成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叶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估评老嫩。总之,要对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素当场逐一打分,最后按高分到低分揭晓,排列名次。也有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双方各按一半计算,然后按总分多少对号入座。所以,斗茶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评比方式,它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茶宴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过,对今人来说,斗茶对创新和发掘名茶,提高茶叶品质,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活动。
1.茶宴
茶宴就是以茶来宴请宾客,在历代诗文中,“茶宴”又叫“茶会”、“汤社”或“茗社”。茶宴的正式出现约在唐朝肃宗年间,每年的茶讯季节,湖州和常州的太守都要到两州比邻的花山“境会亭”聚会。唐皇也派出茶吏、专使、太监到此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贡茶。这时就会举行盛大的宴会,由两州太守和一些社会名士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白居易曾写有一篇描述当时茶宴盛况的诗,“遥闻境会茶山液,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茶宴历代绵传不衰,到五代时,和凝与朝廷同僚“递日以茶相饮”,即我们现在讲的轮流作东,同僚会饮,“味劣者有罚”,这种茶会叫“汤社”。及至宋代,宋徽宗不仅嗜饮,还写有《大观茶论》,常常以茶宴请大臣,并亲自动手烹煮,众大臣饮了皇帝亲手煮的茶,当然感激涕零。可见用茶来作政事早已有之,及至当今所谓之茶话,可见源远流长。到元明时代,一向注重饮茶意境的文人士大夫的茶宴,更加忘情于大自然,把名山大川、自然风光通过书画表现,并同诗词歌舞一起融入到茶宴活动中。到清代,公私茶宴时时可见。史载“上自朝廷宴亨、下至接见宾客,皆先之以茶,品在酒醴之上。”清代皇宫内及一般旗人,喜欢“熬茶”,即以茶末煎煮而成的茶,宫内宴饮和款待外国使节,“仍尚苦茗茶,团饼茶,犹存古人煮茗之意。”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开始出现时就不同凡响。茶一开始就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之风。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南方八个小国将部落子民作为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以茶代酒”,于是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和部落酋长。这种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宴会,叫做茶宴,即“以茶养廉”的一个佐证。东晋吴兴太守陆纳目睹世风奢侈,设茶宴招待将军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高简慢,而是表示清操节俭,力倡以茶代酒。同时代的大将军桓温在提倡节俭上,常以简朴示人,“每宴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以茶代酒以示节俭,这些可说是最早的茶宴原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唐代饮茶之风日炽,上自权贵,下至百姓,皆崇茶当酒。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是天宝十年(751年)进士,曾与赵莒一起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事,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宋代饮茶之风较唐代尤盛,茶宴遍行朝野,君王有曲宴点茶畅饮之例,百姓有茶宴品茗斗试之举。宋朝建立后,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宋太宗造龙凤茶,以别庶饮。官家设御焙、官焙;民间有茶坊、茶铺。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分不开,尤其是徽宗赵佶对茶颇有讲究,以建州北苑贡茶为背景撰写《大观茶论》,亲手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当时,武夷山一些寺院流行“茶宴”,一些名流学者往往慕名前往。朱熹常与友人赴开善寺茶宴,与住持圆悟交往甚笃,经常品茶吟哦,谈经论佛。圆悟圆寂,朱熹唁诗有:“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怅相逢。”朱熹在武夷创建武夷精舍,蛰居武夷,着书立说,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穷理,常与友人学者以茶代酒,或宴泉边,或宴竹林,或宴岩亭,或宴溪畔。“仙翁留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茶宴以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最有影响。径山寺在今浙江省余杭县境内,那里山明水秀,是品茗佳处,旅游胜地。山中径山寺建于唐代,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自唐以后,径山境会亭茶宴,形成一套颇为讲究的茶宴礼仪。南宋开庆元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佛法,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
古代茶宴因客而异,分品茗会、茶果宴、分茶宴三种。品茗会纯粹品茶,以招待社会贤达名流为主;茶果宴,品茶并佐以茶果,以亲朋故旧相聚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还辅以茶食。茶宴之道,追求清俭朴实,淡雅逸越,以清俭淡雅为主旨,展示人们希冀和平与安定的心愿。
茶宴符合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避免酒宴之劳神伤财,赴茶宴确是一种高层次的美的享受。久而久之,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它的释义可以说是“用茶与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茶话会以其简朴无华而风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