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邱县为瑕县,龚邱县为龚县。因老子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为避老子名讳,规定百姓不能用这些字做名字。清朝雍正时也规定:“孔孟之名必须回避”,凡古书中有此字,必改为缺笔字,甚至连孔子的母亲的名“徵在”,也列入避讳之列。统治者如此推崇圣人,无非是想借助其学说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在所有的圣人当中,其名讳避得最广泛、时间最久的要数鼎鼎有名的孔丘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成“斤”,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不一而足。
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作“邱”,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一些姓“邱”的学者才愤愤不平地把这个挂了近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了“丘”。
在民间也有自发地对圣贤避讳的现象。
三、家讳
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凡祖父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做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
古代时的家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封建礼法的承认。《礼记·曲记》上说“入门而问讳”,就是说到别人家做客之前一定要探明人家避讳什么,如果你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犯了主人的讳,好朋友很可能也会反目成仇了。
南齐谢灵超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父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灵超因此狼狈而退。
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用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要痛哭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儿,只好匆匆告辞。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唐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共写了近3000首诗,题材十分广泛,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子辈需要避长辈的讳,奴仆也要避开所有主子的讳。
姓本不在避讳之列,虽然孟子说过“讳名不讳姓”,因为“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战国时,宋武公名司空,姓司空的被迫改姓司功;晋僖侯名司徒,姓司徒的便被改为司城。
春秋时提倡多生多育,因而王侯将相充斥,比比皆是,避讳改姓亦是越避越难避,越避越复杂。
汉代楚霸王项羽名籍,籍姓只好改为席;汉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汉代还有姓庆的,汉安帝其父名庆,庆姓于是被改为贺。
唐代盛世,李姓一跨上宝辇便明令天下禁食鲤鱼。唐玄宗因叫李隆基,于是以盛代隆,以本或根代基。
宋朝时,宋承唐业,亦承唐讳。北宋大臣文彦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瑭讳,其祖父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而同朝匡姓,为避赵匡胤讳而姓了主,不料宋徽宗又觉得老百姓姓主似嫌不敬,便将主改为康。直至宋朝后,康姓后裔才能得以姓归原主。据传,宋高宗一日翻阅批文,偶见姓金的,于是望文生义,联想到金国之恶,如鲠刺喉,笔一举,给金边上添三点水,改为淦,今日江西淦姓后代多源于此。
再说明朝,出了个皇帝叫朱元璋,元姓因此在人间匮迹多年。且明在,安得元朝卷土重来?因而“元来”一词亦被改为“原来”。明武帝朱厚照为弘朱姓之贵,发文在全国禁止养猪,禁食猪肉。
比起避讳改姓之禁规来,避姓改名则更显丰富多彩,因而也更加荒唐滑稽。因为改换的姓毕竟屈指可数,改来改去逃不过千家姓的苑囿,而名则是随着人类的生长繁衍而增扩,同姓者多得上亿,同名者则为数寥寥。
讳名之法,以改字法使用最广。所谓改字法,即将与应讳之名相同名字的字词改换为其他文字。看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张壹其人。其实,张壹本名张懿,只因晋武帝司马炎祖父是被孔明“空城计”弄得臭名远扬的司马懿。作者陈寿生乎其时,不敢违圣讳,因而将张懿作张壹。空字法是最为偷懒的避讳方法,只需将应讳之字空而不写,或代以“某”、“讳”字样即可。避讳的第三种常用方法是缺笔法,即对所避字动动手术,最后一笔缺而不书。
因讳改名不仅涉及人名,甚至“泽”及地名、官职名、事物名、书名等。按照讳之祖制,周代命名“六避”是应该让道于官、山川、牲畜、器币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世的帝王之胄都不吃这一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故意取以为名,而且要山川之类避其圣讳。
五岳之一的恒山,一度改称常山,就因汉文帝大名刘恒。宋太祖赵匡胤亦将匡城县、胤山县统统改掉。南京曾名建邺,司马邺登基后改为建康。玄武湖曾名元武湖,因清朝有康熙皇帝玄烨。如此种种,均是讳及地名的例证。“六避”云:“以山川则废主。”在这些达官贵人看来,主可废,圣上的大名是万不可动其一毫的。
“六避”又云:“以官则废职。”晋僖侯名司徒,于是先废司徒官职,后虽恢复而改称中军;唐太宗名李世民,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
至于因讳名而改物名、书名等,更是将世间事物搞得一团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原本叫启蛰,是避汉景王刘启讳而改称的;野鸡本叫雉,汉高祖吕后取雉为名,于是才有野鸡一说。
现代取名注意事项
事实上,起名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想把名字起好还是要有一定学问的。起一个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新颖别致、读来响亮、听来悦耳、书写流畅的优秀的名字,绝非简单之事。所以,起名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取名字不能图简单,随随便便,草率成事。取名字是儿女终身大事的一部分,必须多思多想。应注意一些社会及团体约定俗成的“忌讳”,加以避让。“忌讳”作为人类社会中的规定,是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上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在取名时亦必须注意取名忌讳,以避免对本人的命运带去不吉之兆。起名字要从字义、字音、字形、习俗等多个方面考虑,这是一般要求与规则,取名忌讳甚多,主要为下列几点。
一、起名应避免消极
客观地讲,名字中有了消极委靡的字词,有可能会对人的心灵造成始料不及的侵蚀和伤害,也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消极字大体分三种类型:一是忧伤型,含苦茹悲,内心酸楚,令人哀叹,如独孤郁、黄连茹、韩颓当、颜孤、国哀、孤独等是忧伤型代表;二是纤弱型,如石缝中的小草那样纤细瘦弱,令人怜爱。如周瘦鹃、秦瘦鸥、李瘦燕、王秋草、薛用弱、丘弱等名字体现的就是纤弱可怜之感;三是灰暗型,寒风嘶鸣,白霜茫茫,前途暗淡,令人心惊。如:孙默、张偃、孙抑、姜晦、昔寂、荒芜、陈残远、徐悉艰等,是典型灰暗型的例子。
这三类名字给人的印象不是忧伤可叹就是软弱可怜、心灰意冷,缺少鼓舞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具有涣散精神、瓦解斗志的消极作用。好的名字应具有鼓舞、教育作用,审美、益智作用,因此在起名时消极的字应慎用或忌用。
二、起名应忌性别的差异
起名字的作用是便于人的交往、生产和生活,但生活中有不少人的名字起得不伦不类、不男不女。这类名字不能明显体现性别特点,有碍社会交流。但在现在生活中,的确有一部分性格、气质较特别的人,如男子性格柔和,气质文雅,具有女子之风;而女子性格则刚强,气质粗放,具有男子之气。这些具有异性性格特征的人,在名字上显示出个性特征也是可以的,但要适度,符合实际。在现实中,有些人本身的性格不怎么特别,也没有突出的异性性格特征,这样起名字就没必要了,而且还会显得不伦不类。这种“不男不女”的起名方式无论初衷如何,客观上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两性的自然属性在气质和性格上的表现使得女子大多用体现温柔、美丽、贤淑一类的字起名,而男子则大多用体现刚健、旷达、雄壮等一类的字起名。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否定女子坚强的一面和男人内心脆弱的一面,而只是一种一般化的总体印象。具有明显“异化”倾向的名字有几种类型,如较明显的“异化”倾向名字。男子用红、花、香、静、彩之类的字起名;而女子则用壮、豪、雄、伟、飞、龙之类的字起名。还有一些完全“异化”的,即男子用女名,如男名刘彩凤、王彩红、林文芳、曹如玉、于树花、周凤玉、严雪曼、罗林妹等,女子则用男、汉等字起名,如女名吴健豪、马险峰、徐林侠,阎宏伟、刘虎成、张龙地等。这种异化“不男不女”的起名趋势应抑制并避免。
三、注意字形选择
1.忌讳生僻、难认、难写的字
现在有些人觉得给孩子取名越深奥越好,越生僻、难认、难写的字越高深,以追求名字的深刻含义,其实不然,生僻的字不一定有深刻的含义,而生僻的字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好认,有时还不好写。
名字是让别人叫的,是与别人打交道的工具,要尽量选用众人能认能读之字,而不要选用太冷僻的字,否则会造成诸多不便甚至麻烦。而且如果一个人的名字笔画太多,自己与别人在书写的时候就费劲了。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如王正黼的“黼”字,一般人不认识,必然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办个公证、护照、身份证什么的,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命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
人们在起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记得有个叫张蠡的朋友,初次见面时他告诉我,“蠡”字音“梨”,可第二天我又忘了这字该喊什么。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领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因为领导连你的名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日后在上下级相处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
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如果使用生僻、难认、难写的字,其结果是既影响了形象,也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除非有更重要的因素,否则应避免。
2.名字的部首、偏旁要避免相同
姓名各字如果偏旁部首均同,就给人一种单调、重复的感觉,应在字形上力求生动活泼,变中生趣。这是一般要求,但也有人有自己的偏好,例如有人更喜欢两个字都带相同偏旁,例如:林森杉、江波澜、王珠珂、何信侠等就属这类。
3.文字有肥瘦长短、强弱虚实之分,取名时注意搭配
如:
肥:施、圆、丰、赐、态、备等,给人行动较笨重的感觉。
瘦:七、小、干、卜、子、卡、千等,给人虽有活力,但本性较弱小的感觉。
长:早、芥、申、奇、年、平、芽、被、辛、竹等,给人能伸不能屈、知进不知退、缺乏耐力的感觉。
短:四、丑、土、正、也、企、山、丘、生、女等,给人毅力不强的感觉。
强:奋、成、泰、戚、兴、飞、武、猛等,给人好动、易热易冷、擅交际、果断的感觉。
弱:穿、意、美、梦、花、苗、姿、被、动等,给人欠果断的感觉。
虚:幽、亢、己、门、口、空等,给人缺目标、无所适从、难达志望的感觉。
实:国、福、昌、室、宜、凤、凰、尊等,给人稳定、较保守、勤从事、稍顽固的感觉。
四、注意字音的选择
每个人的姓名虽然只是几个文字的组合体,但由于中国文字的繁多绮丽,所以好的名字就带有一种悦耳醉心的旋律美,具有曲线叠合的音响效果。利用字音优势起一个好听响亮的名字,成了一种技巧,名字要富有乐感,叫得上口,听得清楚,否则名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交往功能,因此在起名时,名字除了要好认以外,还要符合中国字的发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不能跟绕口令似的。尤其不要起谐音不雅的名字。
1.忌讳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的。如:“乐”字。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这个名字中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组合起来可有八种读法,一时间,老师也不知怎么读了。
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社会过不去,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音,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吃亏的还是自己。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所以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过连缀成义的办法标示读音。例如:崔乐天、孟乐章。前者通过“天”说明“乐”当读le,后者通过“章”说明“乐”读yue。最后一个字用意义告诉你应读什么。
汉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个音。这样的多音字在命名时就不必担心使用时会产生误读。
2.避免姓和名声母和韵母相同
声母是指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姓和名声母相同,读起来就不响亮,而且很咬嘴。如“李梨”声母都是“L”,因此不好叫,又如:“汪”(wang)是由“乌”(W)“昂”(ang)所拼写成的,取名时不宜为“汪文威”(wangwenwei),三个字的声母相同,读起来很不顺口。“包伯帮”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如果将两个名字互换一字,改成“汪伯威”和“包文帮”或“汪文帮”和“包伯威”,便动听得多了,相邻两字的声母尽量避免相同,读起来才上口。同样的,韵母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韵母是指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外其余的音素。在起名时,如果名字的韵母相同,读起来也不会响亮。如“张广旺”(韵母都是ang),因此这个名字叫起来就不太好听,又如“于玉秋”等也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声母相同,韵母再相近,那么这个名字读起来会更费劲,比如:南尼兰、孙存春这样的名字会很绕口,要想名字响亮,选择韵母很关键,选择后鼻音的韵母读起来会很响亮,如良、昂、光、鹏、东之类的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只有这样的名字读起来才顺口,听起来也更悦耳。
3.避免姓名的平仄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