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实用起名
28760800000002

第2章 名字不光是个人的品牌(2)

如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氏的开氏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再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的大姓。

四、以邑名为氏

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如刘、冯、卢、崔、范、苏、上官等姓。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二百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五、以所居之地为氏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其子民便多以西门为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姓氏;姜太公的支庶居在营邱,便姓了邱。而常见姓阎、裴、陆、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则以亭名为氏。

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二百个。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邓穆公——公子(字子驷)——公孙夏——驷带、驷乞。若祖父无字,则以其名为氏,如:鲁孝公——公子展——公孙夷伯——展无骇、展禽。再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以林氏传世;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其孙高溪乃以祖父的名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七、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其弟叔牙,为虎作伥,后饮毒自杀,其后人被立为叔氏,又名叔孙氏。

八、以官职为氏

西周设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均被后代取以为氏。彭祖的后裔孚周当时任钱府上士,其后代便以钱为氏。另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还有军、仓、监、谏等氏,皆出于官名。

九、以技艺为姓

晋国屠蒯,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乃以屠为氏;用筮占卜的商王某大臣,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禳灾,后便以巫为氏。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其他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皆出于技艺。

十、以谥号为姓

所谓“谥号”,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春秋时,宋国有位国王名子和,谥号“穆”,他的后人除继承王位者继续姓子外,其余便都以穆为姓。

十一、因赐姓、避讳、避乱等而改姓

如商王武丁因梦圣人而起用的大臣傅说,原为奴隶,本无姓氏,因为商王重用,才由原为奴之地名“傅岩”得傅氏。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唐末王审知称闽王,当地沈姓改为尤;南北朝时,南朝人刘凝之避乱人北朝,改姓员;王审知闽国灭亡后,子孙为逃避仇人追杀,分别改姓游、沈、叶等;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因武帝恩准乘车上殿,家族以为荣,从此改姓车;有些是因政治原因而改姓,如南朝齐巴东王萧子响起兵作乱,兵败被杀,家族除籍,改姓肖;隋朝贵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被改姓凫;夏代时,夏后氏被有穷追杀,他携带妻子躲藏在山洞里,妻子在山洞恶劣环境中诞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击败了有穷,得以中兴,少康的后代便以窦(山洞之意)为姓了!

十二、以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

以受封的爵位称号作为名世子孙的姓氏,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的功勋业绩,以其为荣耀,如:皇、王、公、侯、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主要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一些复姓,在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革时,简化为单姓,如于、韩等姓,另外还有清满洲贵族改姓,如索、讫、慕容、宇文、呼延等姓。

十四、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支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支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支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支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十五、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氏的为数也不少。

我们现代的姓氏来源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的姓氏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财富,姓氏的来历更是丰富具体,源远流长。

中华姓氏的分布和迁移

(一)中华姓氏的分布

1.姓氏分布

中国人的姓氏错综复杂,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据可查的姓氏可达1万个之多。《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收集的姓,有单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这些多字姓大多是少数民族的姓。例如四字姓就是满族的一个姓,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然而,这个数字仍然不是中国人最准确的姓氏数目。

中国各民族的姓不仅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直到九个字的姓,而且“姓”所用的字也千奇百怪,有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有动物:马、羊、鸡、狗、猪、虎、熊、龙、蛇等,还有植物花草、食品用具、天干地支、各种色彩、国名、民族名等,甚至有姓“鬼”、姓“尸”、姓“黑齿”的。

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其中的3000多个一直使用到今天。

从已知的姓氏统计资料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个以上,但这些姓氏的使用频率和拥有的人口数量相差是悬殊的。

以我国北部为例,李、王、张、刘是北方大姓,仅在北京市一地,王姓人口就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0.6%,李、张二姓也各占9.6%,刘姓占7.7%,四姓人口加起来,共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3以上。

又如上海市,据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区和上海县625万人的统计,张、王、陈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46%、6.4%和5.83%。除这三大姓外,位居前10位的还有李、徐、朱、周、吴、刘、沈,七姓人口各占人口总数的3.6%至2.43%不等。

从全国来看,据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的分析研究,参考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发现李、王、张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4%和7.1%。此外,另有16个姓氏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它们依次是: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姓的人口之和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人口总数的55.6%。至于占全国87%的人口,基本只使用100个姓氏;90%左右的人口使用120个姓氏,96%的人口使用200个姓氏,98%的人口使用300个姓氏,99%的人口使用500个姓氏。这种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姓氏使用的实际情况。

如果把我国以长江为界分作南北两大区,并对其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9省区的南方区,大姓的人口多寡和排列顺序与北方区有明显的不同。如仍以上述抽样调查资料为例,南方区的三大姓依次是陈、李、张,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7.1%、6.9%和4.8%;而北方区则以王、李、张为三大姓,所占比例分别是8.6%、8.4%和8.0%。由此可见,南北三大姓中只有李、张两姓一致,其第一大姓各不相同。

不仅如此,即使是南北相同的李姓,在地区分布上仍不平衡,南方区的频率也仅占北方区的二分之一。同样,张姓虽在南北两区中均列第三位,但北方区的频率是南方区的两倍。这种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当然在其他姓氏中也有反映。如陈姓是南方区的第一大姓,也是广东省的第一大姓,其仅在广东省的人口比例即达10.5%;而在北方的黑龙江省,比例只有2.6%,仅为广东省的四分之一。

又如,北方区的赵、孙、马、刘等姓比例显著高于南方区,而南方区的林、黄、朱、吴等姓则高于北方区。至于两大区的各个省中,姓氏分布也有自己的特点,或者拥有仅有本省区才最为集中的特殊姓氏。诸如此类的情况如广东的梁、罗、赖姓,福建的陈、林、郑姓,山东的孔姓,江苏的徐、朱姓,浙江的毛、沈姓,广东的黄、韦、覃姓,云南的李、徐、杨姓,四川的何、邓姓,甘肃的高、马姓,以及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张姓、山西的郭姓、内蒙古的王姓、安徽的汪姓、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谭姓、陕西的赵姓、贵州的吴姓,等等,莫不如此。在这些姓氏中较为特殊的只有一个周姓,无论是在何地的分布都较为均衡。造成上述的分布状况,除历史的原因之外,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民族融合的诸多因素。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姓氏的人口数量和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王姓在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做的统计中是第一大姓,但到1986年中国科学院统计时则退居第二位,至1990年人口普查时,王姓又跃居第一位。此外如张姓,在近年所做的各种统计中均居第三位,但由于其人口增长很快,有人预测,它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王、李二姓,跃居百家姓第一位。

我国各姓人口的悬殊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这种悬殊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其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正如以上所说的那样,我国目前使用着3000多个姓氏,但经常使用的仅有500个左右,占人口总数87%,以上的人只使用100个姓氏。另外,一些大姓的分布可以遍及全国,但影响较小的姓氏甚至仅仅分布在某一地区、某一乡镇。如在湖南省桃源县有璩姓,辽宁沈阳有皓姓,浙江余姚有众姓,陕西彬县有叱干姓,江苏武进有莳姓,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都不曾见到。又如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慈利、大庸、澧县等地,生活着一万六千余名庹姓人,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能见到这一姓氏。

中华民族主要姓氏及分布情况

(1)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2)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尤以山西、河北、河南最多。

(3)张姓

张姓是我国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是中国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4)刘姓

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38%,为中国人口第四大姓。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5)陈姓

陈姓是人口列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的10%以上,为该省内第一大姓。

(6)杨姓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为多。

(7)赵姓

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8)黄姓

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中排第八位。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9)周姓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比其他地区要高。

(10)吴姓

吴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第十位。江南各省吴姓均占各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的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11)徐姓

徐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1.73%,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九大姓第十一位,尤以河南、山东、浙江最多。

(12)孙姓

孙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2%,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二位,尤以福建、广东、湖南最多。

(13)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的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的13%。

(14)朱姓

朱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四位,尤以安徽、江苏、山东最多。

(15)高姓

高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1%,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五位,尤以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为多。

(16)林姓

林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六位,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的60%。

(17)何姓

何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7%,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七位,以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多此姓。

(18)郭姓

郭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尤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19)马姓

马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尤以我国西北地区最为集中,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1.0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大姓之一,居第十九位,同时也是我国回族大姓。

2.姓氏迁移的原因

就姓氏迁移的本身而言,可归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国家强制性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