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让你如鱼得水
2879300000026

第26章 巧舌如簧 激昂陈词胜群雄(2)

一般说来,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的事情无疑就会好办多了。

照猫画虎反击对手

安徒生虽然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但生活却极为俭朴,尤其对自己的衣着从不刻意修饰,但这却给妒忌他才华的人以可乘之机,有些人就抓住安徒生的这一细节挖苦、讽刺他。

一天,安徒生像往常一样戴着他那顶破帽子在大街上行走。这时,有个人走过来不怀好意地问安徒生:“安徒生先生,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是什么东西?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认出了那个人:他是一个贵族,平常总爱跟自己作对,经常挖苦自己。安徒生有心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这是在街上,那样做有失自己的身份。于是,安徒生忍住怒火,淡淡地一笑,“先生,在我回答你之前,你可以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吗?”

贵族不知道安徒生用意何在,但也很爽快地说:“当然可以。”

安徒生接着说:“你能告诉我,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贵族:……

英国戏剧大师肖伯纳曾于1933年2月来我国访问,第一站在上海,当时,鲁迅、蔡元培等人在宋庆龄的家中同他欢聚。

吃完饭,大家便到花园里散步。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明媚,柔和的阳光照在肖伯纳长长的银须上,使得这位著名作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这时,蔡元培高兴地说:“肖翁,你可真有福气,在上海看见了太阳。”

肖伯纳笑了笑说:“不,不,还是太阳有福气,在上海见到了肖伯纳。”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无独有偶,幽默大师肖伯纳的“如法炮制”在俄罗斯却失灵了。

那是肖伯纳去苏联访问期间,有一天他独自一人上街散步。在街上他看到了一个俄罗斯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大眼睛,高鼻梁,一头黄色的卷发,极富俄罗斯民族特点。肖翁一时童心大发,竟然同她玩了一下午。

临别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肖伯纳。”

小姑娘天真地回答说:“那你回去后也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玛莎。”戏剧大师一时竞哑口无言。

1982年秋天,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给蒋子龙讲了个趣味问答:把一只五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这很简单,你怎么放进去的,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仅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取出来。”

金斯伯格说:“您真了不起,您是第一个正确回答我这个问题的人。”

美国有家服装公司,为了招揽生意,便想请个名人为他们做广告。后来,他们选中了当时在美国声名大振的海明威。

这家公司给海明威写了一封信,并送去一条领带,在信的最后是这么写的:我亲爱的海明威先生,这是我公司出品的领带,深受顾客欢迎,现奉上样品一条,请你试用,并望寄回成本费两美元。

过了几天,公司收到了海明威的回信,还有海明威出版的小说一本,信中写道:我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现附奉一册,请你们一读。此书价值两美元八美分,也盼寄回倒欠我的八美分。看完信,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有些人为了让你当众出丑而嘲笑、讥讽你,也有些人是无意的,但却让你下不来台,对待这些人,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大可不必与他斤斤计较,如法炮制、照猫画虎不但能变守势为攻势,还能给对手以有力的一击。

如果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如法炮制法”,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信,请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人潮如涌,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在人群中,有一位漂亮的少妇特别引人注目。

此时,一个不怀好意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跟少妇搭话。他见少妇穿的是一双肉色的丝袜,便嘻皮笑脸地问道:

“哎,你这双丝袜是从哪里买的?我想给我妻子也买一双。”

那少妇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劝你最好别去买,穿着这种袜子,那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就会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

把握脉络循序渐进

齐诺芬的《纪念录》中,有一段苏格拉底和欧西德的对话。

欧西德:我生平所做之事,有无“不正”的?

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西德:能。

苏格拉底: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盗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窃敌人而侮辱敌人,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窃都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西德: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

苏格拉底:假如有一将军见其军队士气颓废,不能作战,便欺骗他们,说“救兵将至,勇往直前吧!”因此,他的军队大获全胜,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孩子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何以现在又可以对友呢?

欧西德:……

在这里,苏格拉底便是运用层层剥笋的办法,一步步说出欧西德逻辑上的错误,最终使他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苏格拉底。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你不妨运用此方法,循序渐进,把握脉络,把道理说透,不由得对方不服。

运用层层剥笋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剥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后在“剥”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也就是说,你每一步都是为最后的目的服务的,不涉及最终目的或者与最终目的仅仅是有些牵连的问题最好不要涉及。

其次,在“剥”的过程中要有层次,即要循序渐进。前一步是为下一步服务的,中间不能有脱节,否则就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强拉硬扯的感觉。

运用机智应变来回避争辩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辩论中,都经常会见到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的场面,这当然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然而,毫无意义的争辩并不是好现象,它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在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了,甚至过去很久也难以挽回。

既然如此,我们当然提倡以和为贵。

为了达到不与人争的目的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条件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接受下来,唯有如此,你才能避免与各方面的争辩。即使是对方带有挑衅性地诘问,你也要用平和的态度去回避,如此一来,就什么样的争论也爆发不起来了。

不过,在探讨问题时发表不同看法就另当别论了。

再有,如果双方同是以辩明是非为出发点,那么只要问题弄清楚了,就不会引发恶果。

而争辩则不同,它完全是一种感情用事。因此,当讨论的双方陷入僵局,而有负气及感情用事的迹象时,你就应该立即中止讨论,即使对方缠住你争论不休,你也要态度坚决地将谈判停下来。

因为在对方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只有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继续保持你与对方的友谊。在这种情况下,人家已经失去理智了,你若去与他计较,肯定就会闹得一团糟,而把谈判的本意抛至脑后。

谁都知道与人争论有害无益,因此,许多聪明人都尽量避免与人争论,如果遇到对方的表现一反常态时,便运用机智应变的办法回避开来,或是用一种玩笑的方式,将原本可能使争论一触即发的话题当成笑话一笑了之。

然而,并不是任何争辩都可以完全避免的,假如碰到有伤国格、人格,严重挑衅的言论,或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样的争论不但不能回避,还应该坚决与之一辩到底。

在这类辩论中,我们要以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深刻揭露、驳斥对方言论中的错误,并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与对方的歪理进行对比,使对方无言以对。

在任何必要的争论中,若想取得胜利,都需要用大量的知识和见闻来充实自己的谈话能力。

因此,在平时你就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胆识、见识、学识,只有具备了这“三识”的条件,才不至于在辩论时由于辩不出水平而恼羞成怒。

我们经常听说这样的事情,有的商人为了讨好他的客户,故意在麻将桌上输得一败涂地,这就是一种变相的经商技巧。你想,他真的会输吗?说不定这一“输”将给他带来滚滚的财源!

辩论也是一样,面对一个以后说不定对你有用的人,当他对你发难时,只要不是忍无可忍的严重问题,你不妨冷静沉着地向他让步。

假如你不让分寸地与他激烈争论,弄得他一点面子也没有地败下阵来,那么,你以后也就别想他能为你做什么了。

当然,也不要让他感到气太顺了,应该让他感到胜利得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他才会对你表现出豁达与宽容。到那时,你想要他“发挥作用”,他肯定不会推辞。

所以说,在谈判桌上一般都不要把对方当成敌人,对于持不同的观点者,你只有想办法说服他。相信由此你会对争论这个词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认识。

以归谬形式点破虚假论点

归谬论证也和针锋相对一样,是在论辩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严密的事实论据,按层层剥皮的顺序、渐进的方式,将对方错误的论点或论据一步步地加以驳倒,使人们更清楚地辨明其虚假的成分。

在《志林记与欧公语》一文中,有一段很有借鉴价值的归谬反驳式对话,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很好实例,下面我将对话的大意介绍给你。

欧阳修:有一个病人,当医生询问其得病原因时,他回答说是乘船时偶遇风寒。于是,医生取来多年的舵把子,刮下上面浸透了舵工手心汗的细木屑,加上朱砂、获神等药,医生说这药一喝下去后,病就会好。

在《本草·别药性论》上这样写着:止汗用麻黄根节,以旧的竹扇刮末入药。

因此欧阳修认为:中国以意用药多类似这种做法,初看像儿戏,有时也很灵验,但又不容易问出个所以然来。

苏东坡听后很不以为然,他觉得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道理,于是,并不忌讳欧阳修是自己的老师而辩驳说:照此说法,岂不是用笔墨烧灰给读书人喝下去,就能考中状元?再以此而推论,那么,喝一口伯夷的洗手水,就可治贪心病?吃一口比干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舔一舔刘邦的勇将樊哙的盾牌,就能增添胆识;闻一闻美女西施的耳环,就可除掉严重的皮肤病哕?

欧阳修听后,不但没有因为学生顶撞了自己而恼火。反而对此感到欣慰,连赞苏东坡辩答得不错。

通过推理,就能用事实证明对方的结论是荒谬虚假的,这是归谬法的特点。

因此在论辩中,常有人运用这种方法去驳斥对方为论证自己虚假的论点而进行的诡辩,并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诡辩

在谈判辩论中,诡辩算不上什么冠冕堂皇的论辩方式,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偶尔用用,效果有时反而出奇地好。

诡辩术在我国古代就常有运用,三国时,刘备就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消除了曹操对他的疑心,因而保住了自家性命。

那是刘备落难,投在曹操手下的时候,为了提防曹操因多疑而反复地试探,他常常装出一副木讷迟钝的模样。

有一天,两人在后花园饮酒,突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顷刻间就要下来,而天上正巧出现龙挂,于是,两人凭栏眺望。

曹操:“刘使君知道龙的变化否?”

刘备:“未知其详。”

曹操:“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请试指言之。”

刘备:“备肉眼凡胎怎能知道当世英雄?”

曹操:“休要过谦。”

刘备:“备叨思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曹操:“即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刘备:“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谓英雄?”

曹操:“他有如坟中枯骨,我早晚必擒获他。”

刘备:“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里。今虎据冀州之地,部下能人甚多,可谓英雄?”

曹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备:“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策可为英雄?”

曹操:“孙策借父之名,非英雄也。”

刘备:“益州刘表,可为英雄乎?”

曹操:“刘季升虽是宗室,只不过一只看家狗罢了,哪有资格当英雄。”

刘备在有意识地举了上面几个被曹操蔑视的人物后,又举出了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就是不提曹操和自己,令曹操很是失望。

而这时刘备又开口说:“舍此之外,备实不知。”于是曹操说:“夫英雄者,应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刘备故意问道:“那么谁能当之?”曹操手指刘备,又指自已,说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啊!”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到地上。

这时,天上雷声大作,眼看骤雨马上就要下来。刘备胆怯地说:“一震之威,乃至如此。”曹操笑道:“大夫亦畏雷乎?”刘备回答说:“圣人迅轩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听刘备这样一说,曹操终于安下心来,打消了对刘备的疑虑。

在这段对话中,刘备以防为守,回避锋芒,并以怯弱、愚笨的形象掩饰真实心理,转移论题的诡辩来挡住曹操的进逼,从而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如果说刘备的诡辩用得巧妙,那么,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有一次运用的诡辩术就更为高超了。

在一次记者采访时,马克·吐温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这句话见报后,在美国会议员中引起轩然大波,不少议员表示强烈抗议。

因此,马克·吐温便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声明,非常“诚恳”地向议员们道歉说:“前日,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对我的说法经过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当,而且也不合事实,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你看看,马克·吐温就是以高超的文字技巧,将“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与“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的同一含义,巧妙地运用于诡辩术中,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