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权力潜规则
28824900000028

第28章  道德楷模

一般认为乐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我却认为他首先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德师。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春秋战国史就是诸侯国之间、君臣之间、臣臣之间的复仇史。恩恩怨怨,杀杀伐伐,起起伏伏,无有尽期。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无数,其中绝大多数战争起因于恩怨。为复一人仇而发倾国兵,为出一人气,而要万人命。伍子女胥与范雎绝不放过曾陷害过自己的人,将其置于死地。

春秋战国时代,不计恩怨的政治家,非乐毅莫属。

乐毅的军事、政治才能与管仲相伯仲(素有管乐之称),不在伍子胥、范雎之下。然而乐毅的道德人品却远在伍子胥、范雎等人之上。

乐毅命运不佳,投靠了最弱的诸侯国——燕国。

燕国与齐国有隙。燕昭王时刻不忘复仇。乐毅身为人臣,不得不尽忠。他说服昭王取消了直接攻打齐国的计划,采取联合邻国共同抗齐的策略。赵惠文王把赵国的军权交给乐毅,乐毅统一指挥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在济水大败齐军,攻下齐国城邑70多座,创造了诸侯国联合作战的记录。

燕昭王去世惠王即位,形势突变。燕惠王不喜欢乐毅,加之齐国实施反间计,布下谣言说乐毅要在齐国称王,燕惠王起疑,召乐毅回国。乐毅自知回国凶多吉少,就投奔了赵国。

赵国把观津封给了乐毅,封号望诸君。在齐国与燕国的战斗中,齐国占尽了上风,收复了一些齐城。燕惠王受到极大威慑,派人出使赵国,安抚乐毅。目的在于防止乐毅率赵军攻打燕国。

就在此时,乐毅给燕惠王回复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函:

(以下变字体)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有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蓄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史记·乐毅列传第二十》)(变字体完了)

言词皆肺肝中流出,字句有金石宫商之声。乐毅纤尘不染的胸襟与光明磊落的风采跃然纸上,实乃甘露洒心、津逮后人的道德佳篇。

搞政治的人能够游于七情之中,从容涵泳,殊为难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谓乐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