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领域,协商包括以下含义:
就与敌对阵营的关系而言,政治行为尽可能非军事化,和平地解决一些争端或冲突;
就与同一阵营的关系而言,坚决避免军事冲突,避免矛盾激化,用沟通与谈判解决问题;
就非敌对的相邻阵营而言,建立各种规则,尽量避免战争,实行权力分享或轮流执政;
朋友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不计前嫌,天大的事情都要摆在桌面上,谈而化之。
读《史记》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痛感中国人缺乏协商精神,解决矛盾的途径只有战争。其实即使对战争来说,协商也大有用武之地,并不一定非兵戎相见。遗憾的是,在中国战争史上,协商成功的范例屈指可数,多是暗伏杀机。如“鸿门宴”之类,实难将其归入“协商”之列。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口头契约不少。表面看,像是协商,实际上并未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靠战争解决问题。
刘邦与项羽一度相持数年之久,一时间谁也消灭不了对方。然而并没有哪一方愿意通过协商以求共存。寂静是一种可怕的等待——等待着总决战的到来。汉语中有许多鼓励“决战”的谚语,如“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桩子拴不了两个叫驴”等等。这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并不具有普遍性。中国近邻日本,古代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两个天皇轮流执政的情形,一人执政一个月,期限一到,自动让权,相安无事。至于名义元首与执权元首共存的现象,即使在现代,也是很常见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达30多个)。
在中国权力与权威合一,世俗的权力与宗教的权力合一(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宗教,但对“天”的阐释权还是存在的),军事的权力与行政的权力合一……这种状况对一般人际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楚汉名将张耳、陈馀由莫逆之交到反目成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张耳、陈馀与章邯作战时,不敌章邯,张耳与赵王龟缩在钜鹿城中,陈馀带领数万残部驻守在钜鹿城北。张耳守城吃紧,向陈馀求救,陈馀按兵不动,他回复张耳说,以他之残部与章邯之精锐作战等于羊送虎口。本来,张、陈二人各有各的道理,完全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聪明过人的张耳、陈馀却拙于沟通,以至于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发展为仇敌,司马迁在论赞中感慨道:
(以下变字体)太史公曰: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侍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已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以诚,后相倍以戾也!岂非以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以太伯、延陵季子异矣。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变字体完了)
中国人最应该深刻反省的,莫过于先天缺乏协作与协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