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权力潜规则
28824900000085

第85章  “土崩瓦解”论

司马迁记述了赵人徐乐上书汉武帝的故事。徐乐提出“土崩瓦解”之说,即帝王不患“瓦解”而患“土崩”。解决处理“瓦解”不难,而一旦出现“土崩”事情就难办了。

徐乐确实通古今隆替兴坏通塞之理: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诚如徐乐所言,“瓦”尊于“土”,然而“土崩”危险于“瓦解”。一个王朝到了“道路以目”的时候,离“土崩”就不远了。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大篇幅地转引徐乐上书,清楚无误地表明,司马迁也是同意其理论的。他与徐乐一样怀有对汉武帝穷兵黩武、刻薄寡恩的丝丝隐忧。

土崩指民变或曰农民暴动。在平息吴楚七国之乱不久的情况下,徐乐独具慧眼,把民变(而非“诸侯王之变”)视为撼动江山的首要因素,确实是见解独到,入木三分。后来,这一论点逐渐纳入正统,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所以才有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治民术与治臣术不同,统治者防“土崩”与防“瓦解”,所采用的手段与策略自然也是不同的。前者多采用愚民政策辅以高压控制,不许百姓乱说乱动,否则毫不客气地予以镇压;后者也用镇压的办法,但更多的是施展“法术势”,反间怀柔,不战屈人。

汉武帝深谙其中三昧,所以阅过徐乐等人的上书之后连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汉武帝选择儒家作为统治术,恐怕也有防止“土崩”的用意在其中。特别是“土崩”重于“瓦解”的思路一定给予了他极大的刺激与启迪,使他于太平中感受到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