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这句成语的典源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吴、蜀、魏三足鼎立到了后期,孙权、刘备、曹操相继去世,他们的后代不像前辈那样叱咤风云,雄才大略,逐渐露出衰败之气,尤以蜀国后主刘禅为最。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小名阿斗,就是赵云大战长坂坡从万马丛中救出的那个婴孩。刘备病逝以后,他袭位于成都,当时年仅17岁。刘禅是个没有出息的庸碌之辈,在他即位之初,有盖世英才诸葛亮等旧臣的辅佐,还可以维持下去。诸葛亮死后,蜀国每况愈下,特别是诸葛亮选定培养的大司马蒋琬病逝,大将军费讳被杀后,刘禅终日热衷于声色犬马,重用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
诸葛亮病逝时,曾把伐魏的重任托付给大将军姜维。姜维领兵在外作战,黄皓私下里对刘禅说姜维要谋反,昏聩的刘禅不问青红皂白,就下诏要姜维迅速返回成都,以致丧失了与魏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蜀军无功而返。
不久,魏国大举进兵,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分两路攻打蜀国。姜维领军镇守剑阁与钟会相持。邓艾则绕过宜守难攻的剑阁,从小路翻山越岭,经阳平突然出现在锦竹。面对魏军,在成都只会吃喝玩乐的刘禅,顿时慌了手脚。是战,是降,是投靠东吴,还是退守蜀国内地,在大臣们的众说纷纭中,刘禅选择了降魏,还下令让在剑阁与魏军作战的姜维也放下武器。其实,此时蜀军主力并未受到重创,仅成都城内还有数万人马,如果姜维全军驰兵救援,两面夹击,完全有可能消灭邓艾。但刘禅为了保全性命,竟然拱手让出了刘备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山。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湛哭劝刘禅背水一战,被刘禅赶出宫门,刘湛大哭,拔剑先杀妻儿,随后自杀。前方将士闻讯拔刀砍石,痛心疾首。姜维更是仰天长叹:真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姜维曾想先诈降钟会,再寻找机会复国,但消息走漏,自己死于乱军之中。
降魏的刘禅被押往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为了答谢司马昭不杀之恩,第二天,刘禅带着投降的蜀官来到司马昭的府中,司马昭备洒款待,并命蜀人在筵席前弹奏蜀乐,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座的蜀官不胜感伤,都掩面流泪,只有刘禅嬉笑不止,毫无悲忧之情。司马昭轻轻叹了口气,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随口回答:“这里很快乐,一点也不想蜀国了。”一会儿,刘禅起身更衣,手下一位叫郜正的大臣跟着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说不想蜀国了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哭着说‘先人之墓,远在蜀地,无时不在想念它’,这样,他就会让你回去了。”刘禅牢记在心,重新入席。果然司马昭又问:“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就照着郜正的话,一字不改地回答了,可他想哭却没有眼泪,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司马昭问:“你说的怎么像是郜正的话啊!”刘禅不假思索地答:“是啊,就是他说的话啊!”说得司马昭和左右大臣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把那些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的人的所作所为,称作“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