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通信
28933400000038

第38章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年,秦与赵之间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余万将士在这一役中丧亡殆尽,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至此,山东六国中再没有任何一国能与秦抗衡了,秦翦灭六国、统一天下,已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两年后,秦以王陵为将,率军进攻赵国,兵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企图一举灭赵,翦除统一路上最大的障碍。赵军奋起抵抗,给秦军以很大杀伤。不久,秦军增兵,又以郑安平为将代替王陵指挥秦军。在秦军的猛烈进攻下,赵军渐感不支,不得不派人向魏、楚等国求救。

魏王虽决定出兵,但又害怕秦国。秦王派使者来到了魏国,威胁说如果魏军救赵,灭赵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魏王于是命令将军晋鄙屯兵于汤阴(今河南境内),静观形势的变化。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夫。他一面写信给信陵君,要求他劝说魏王火速进兵,一面亲自赴楚国求救。

平原君在门客毛遂的陪同下,赴楚求救。起初,楚王因害怕秦国不肯出兵。等在殿外的毛遂于是上殿见楚王,向他陈说唇亡齿寒的道理,终于使楚国同意出兵,派春申君黄歇为将以救赵。

信陵君一直是主张出兵救赵的。接到平原君的信后,他立即去见魏王,要求诏令晋鄙火速进军。但魏王因害怕秦国的报复,迟迟不肯下达进军的命令。信陵君见魏王不听自己的建议,心急如焚。他坚持救赵,一方面是出于与平原君的私交,更主要的则是考虑到魏国自身的安全。如果秦国灭赵,唇亡齿寒,魏国便迟早会步赵国的后尘。魏国只有与赵国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抵御秦国。可惜的是,魏王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可是害怕秦国,故令晋鄙持观望态度,如形势有利则进军,不利则不至于得罪秦国。

这时候,信陵君的门客再次发挥了作用。有一个叫侯赢的门客向他献上了“窃符救赵”的妙计。原来,信陵君曾有大恩于魏王的宠妃如姬,于是便利用这一点使她盗取了魏王的调兵虎符。信陵君得到虎符后,连夜率门客驰往汤阴魏军军营,面见晋鄙,说奉命来接替晋鄙为将,率军救赵。

兵符既合,晋鄙考虑到魏王态度的转变难以理解,故仍持怀疑态度,迟迟不办理交接手续。这时,信陵君的门客按事先约定好的计谋,取出藏于袖中的铁锤击杀晋鄙,从而使信陵君顺利地夺取了兵权。接着,信陵君召集全军将士,宣布凡父子均在军中的,父亲回国;兄弟均在军中的,哥哥回国;老弱有伤病者,也一同回国。将士素服信陵君威名,又见他关心倍至,无不感激,皆欲上阵杀敌以报效。经过精简后,原来的十万人变成了八万,战斗力却比以前提高了。

这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率军到达了新中(今河南安阳)。于是,信陵君果断下令出击,在赵、楚军的配合下,大败秦军。秦将郑安平率二万秦军降,余军皆退走。这样,信陵君通过窃取魏王的兵符,顺利夺取了兵权并取得了救赵作战的胜利。

救赵之后,信陵君因怕魏王降罪而不敢回国,于是令部将把军队带回去,自己则留在了赵国。

十年后,秦军伐魏,形势危急。魏王于是派人火速召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在魏国危难之际,再次挺身而出。他回国后,利用自己的威信,向各国求援,很快形成了合纵抗秦的局面。接着,他率领魏、赵、楚、韩、燕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于河外(今山西西南部,黄河以西以北地区),追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而还。

这时的信陵君,不但在魏国掌握了兵权,而且也得到了各诸侯国的信任,俨然成了六国抗秦的精神领袖。此后数年间,秦国数次出兵,都在信陵君领导的诸侯联军抗击下归于失败。于是,秦国派人再施反间计,说诸侯但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这样下去信陵君取代魏王便是早晚的事了。魏王因窃符之事,本已对他这个胞弟耿耿于怀,现在又听到这样的传言,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不久他便借故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遭此打击,终于心灰意冷,于是日夜纵情于酒色,不久便去世了。

信陵君死后,六国再未形成合纵抗秦的局面,终于为秦国各个击破,相继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