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干部能力新观
2898000000040

第40章 维护稳定能力(14)

3.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搞好对外宣传、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迅速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在当前“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将媒体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弱化的手段和途径,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尖锐,国际舆论环境异常复杂。因此,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殷切期望:“做好党和国家工作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志们办报纸也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这对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善于利用媒体搞好对内宣传,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要善于利用媒体搞好对外宣传,及时妥善回应国际社会的舆论关切,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工作中应做到,对内宣传要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反响,对外宣传要考虑国内因素和国内反响。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但是,现在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方面存在着认识不深、运用不够、应对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好,必然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具体能力

“欲影响社会,必先影响媒体”。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媒体的巨大作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特别要提高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特别要做好非常态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1.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和管理互联网的能力

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带来的严峻挑战。互联网凭借虚拟、开放、互动、即时、海量、多媒体、自媒体等特点和优势,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多维的网络信息时代。以美国“林登实验室”出现为标志,我们正面临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两个时代”并存、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个社会”并存的特定历史条件。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而且,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网、移动电话网还将逐步走向三网合一、三屏合一,“一网将网尽世界”,“世界将集于一屏”,这种发展趋势是无法阻挡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巨大力量,如果看不到它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的严峻挑战,不切实抓好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其危害将是颠覆性的、不可逆转的。

要努力提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加强学习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有力武器。一是要高度重视网络。互联网正在成为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主战场,各种社会思潮并存,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正常信息交流与有害信息传播并存,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高度警觉和清醒认识。二是要带头上网。要把学习互联网知识作为一门必修课、基本功,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职责要求。三是要善于用网。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了解世界、掌握资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四是要大度容网。不要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既要正确看待互联网的超常发展,更要理智对待网络恶炒、网络审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异常现象,努力实现由恐惧网络到包容网络再到投身网络的转变,与多极的网络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用以规范网络行为、引导网上舆论。在这些方面,胡锦涛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到人民网上与网民互动,认真回答网民的提问,被舆论称为历史性地“拥抱网络”。国外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标志,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进展。

要切实加强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互联网对社会的建设性有多大,破坏性就有多大。“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个口号形象地概括了互联网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即隐蔽性,网民可以在虚拟空间里畅所欲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言论的表达空间,使网络民意获得更为直接的沟通渠道。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网民往往挣脱理性的缰绳,冲破道德的底线,正如伏尔泰所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于是,各种异常现象出现了,并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所谓“网络民主”现象的出现,将公众的政治表达、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推向了新的境地。这既有积极的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直接的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要适应互联网的规律和特点,变封、堵、压为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要加强舆情监测,尽早发现问题,主动进行应对;要迅速核实情况,针对舆论热点,主动发布信息;要利用主流媒体,营造舆论强势,主动正面回应;要采取果断措施,切实解决问题,主动消除舆源。

2.提高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能力

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同时也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期。实践证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关键;一旦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将事件处置工作与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组织、一起实施。这两方面工作结合得越紧密,舆论引导就越有力,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就越有效。

要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列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取得人民的信赖,团结人民共度危机,只能在信息沟通中进行。“危机”是“危险”和“机会”的复合词,是指事物“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刻,必须坚持信息公开,告知公众真相,用以提高公众的理性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组织、自我救助能力,否则就会影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处置,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列宁还说过:“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可笑的。”信息公开是民主建设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知情权已成为一项基本人权,而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障。信息公开也是法制建设的要求。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责任。此条例仅仅实施7天后,就出现了全国首例市民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之后此类诉讼在全国各地频现。特别要看到,在信息社会里,要瞒住任何信息都是徒劳的。自己不说别人说,政府不说百姓说,媒体不说网民说,国内不说境外说。所以,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一定时候说不如第一时间说,尽快说不如抢先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大家说不如专人说,分别说不如统一说,用技巧说不如用事实说。美国曾经担任四届总统顾问的格根教授指出:“如果你能让新闻界惊讶于你的坦率,你可能就会惊讶于新闻界的理解和宽容。”因此,按照信息公开原则,第一时间播发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传播空间,始终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二法则,是有效开展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最佳方法。

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具体工作。“细节决定成败。”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立即启动新闻舆论应急机制;组织精干的工作团队;迅速核清事实,拟定对外发布口径;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边做边说,不断跟进发布;组织记者现场采访,接触当事人;维护好现场秩序,特别要防止记者与现场警察、保安发生冲突,不要人为制造负面新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各种重要舆情和敏感信息的收集和研判,为妥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参考。

3.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综合素质

要树立“放”的理念。开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要求领导干部要破除那些封闭观念、过时认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体、面向公众,既要认真做也要积极说,既要做好也要说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要培养“诚”的品格。诚信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财富。要把自己摆在与媒体合作、和记者平等的位置,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坦诚赢得理解和支持。在记者面前不能失语、不能作秀,能说的如实说、充分说;可以有选择地说,但绝对不能说谎言、讲假话,也不能“客客气气地说废话”。遇到媒体批评,不要一触即跳,而是认真寻找差距、改进工作,使媒体感觉到你的真诚。对媒体和记者要有涵养和耐心,不要轻易激怒媒体和记者。

要增强“做”的能力。衡量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关键看“做”功。要淡化官员意识,抓住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多与媒体沟通,多与记者交往,了解情况,掌握动向。要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宣传艺术,通过主动设置议程,调动媒体的兴奋点,引导媒体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报道。作为领导干部,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把出现的矛盾协调好。与其费力摆平媒体,不如认真解决问题;与其肆意压制舆论,不如切实消除舆源。

要提高“说”的水平。领导干部的话语能力不仅关乎个人的公共形象,而且反映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领导干部面对记者,一是要注意“说”的态度,二是要讲究“说”的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艺术说出来,效果大不相同。领导干部要追求良好的话语效果,就要朴实地说:用事实、数据说话,并做到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朴素精炼;要严谨地说:注意表述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要个性地说:在话语中适度地展现个人魅力和风采;要形象地说:多用艺术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要幽默地说:给紧张严肃的气氛注入一些轻松愉快的元素。在对外宣传中,要注意根据境外媒体的话语特点和风格,多说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话。

4.做好准备,迎接“麦克风时代”的到来

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市一名酒店青年厨师的命案,在种种传言的发酵下酿成冲突。与此前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相比,石首的局面更为复杂,但背景似曾相识。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总结瓮安事件时说,瓮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有许多谣言。但是通过媒体披露事件真相后,群众的质疑得到了回应。坚持信息透明是迅速平息瓮安事件的最重要原因。他还强调,主要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并借助舆论监督、启动干部问责制,才能平息事态。

石首案的起因同样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

石首案再次提醒有关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如何妥善应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多渠道、互动性的新局面。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近年来政府上网和党报新闻网站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但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传部门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如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

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比过去更高更强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汶川地震紧急救援时期,政府一天一场、有时是好几场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放开新闻报道,互联网、手机、无线电、卫星通讯等新技术传播媒介也各显神通,保障了灾情和救灾工作的高度透明。信息开放的结果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提高了政府的威望,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信息透明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这是汶川经验的启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调整,各级政府理应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各阶层意见和利益的均衡表达与顺畅沟通,促进干群之间的对话沟通,随时注意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四节 危机事件中运作实务

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如果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当,则会使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危机。在危机事件中平息事端、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需要一定的面对媒体的经验、方法和技巧。面对危机事件,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初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先声夺人。危机中期,要向媒体展示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要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只有自身声誉和公众形象重新建立起来,危机处理才谈得上成功。

一、“非典”事件发不发布新闻效果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