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待人处世中,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这样才能做到进退自如。特别是在说话办事的时候,万不可轻易许诺或者承诺别人。所谓“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来的。
成熟的人一定是诚实守信的。做到诚实守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没有把握的话绝对不要说,有把握的话,在不适当的对象面前也不要说。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也就是“不轻诺”。“不轻诺”是人守信的基础。轻率许诺者,必是少有信义的人。与其最终成为失信的人,不如一开始就不对人许诺。
三国时代,吴国大夫鲁肃在诸葛孔明的如簧之舌煽动下,一时错乱,轻率地许诺作保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岂知这一许诺,使得东吴伤透了脑筋。围绕荆州,吴蜀你争我夺,东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了周瑜,为难了鲁肃。
轻诺别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守信的声誉,更会招致许多麻烦,而且有时还会严重地伤害别人。
甘茂在秦国为相,秦王却偏爱公孙衍。秦王有一次曾经许诺公孙衍,将来必定有所提拔。他亲自对公孙衍说:“我准备让你做相国。”
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就去告诉甘茂。甘茂因此进宫拜见秦王说:“大王得了贤相,斗胆给大王贺喜。”
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你,哪里又得到贤相呢?”甘茂说:“大王将要立公孙衍为相。”
秦王曰:“你从哪里听来的?”
甘茂回答说:“公孙衍告诉我的。”
秦王窘迫非常,于是就驱逐了公孙衍。
秦王轻诺公孙衍,事后又不兑现自己的诺言,结果成了失信于人的君主,同时也伤害了一直忠心耿耿的良臣甘茂。要做到不轻诺,除了要有自知之明之外,还必须养成对客观情况做比较深入和细致了解的习惯。谨慎许诺!
赵豫,明朝安肃人。宣德和正统时期,曾经任松江知府。他在任期间,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关怀备至,深得松江老百姓的爱戴。
赵豫处理日常事务,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每次他见到来打官司的,如果不是很急很急的事,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各位消消气,明日再来吧。”起先,大家对他的这套工作方法不以为然,甚至还暗地里给编了一句“松江知府明日来”的顺口溜来讽刺他。这句顺口溜慢慢地在老百姓中间流传下来,老百姓见到他都叫他“明日来”。听到这个绰号,赵豫总是仁慈地笑笑,从不责备叫他绰号的人。
赵豫曾对人说起过“明日再来”的好处:“有很多的人来官府打官司,是乘着一时的忿激情绪,而经过冷静思考后,或者别人对他们加以劝解之后,气也就消了。气消而官司平息,这就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明日再来”这种处理一般官司的作法,是合乎人的心理规律的。以“冷处理”缓和情绪,不急躁,才能理智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松江赵豫处理问题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不轻诺”,也许来打官司的人说的事情都是实情,但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赵豫绝不肯受其感染,拍胸保证为其出头伸冤。因为万一来打官司的人所述与事实不符,那岂不是陷自己于两难?因此,“不轻诺”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在待人处世中,有的人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结果弄得自己很难受,这就是没有掌握待人处世的基本技巧。
当然,也并不是一味反对帮助别人,只是说不要对人家的一切要求都毫无条件地答应。自己必须考虑对方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即使对方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但如果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也不能答应。如果对方的要求既不合理,又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那无论是多么亲密的朋友也不能答应,因为你的答应是以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
不过,话说回来,朋友之间这样的要求是极少的。那么,对方提出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你是否一定都得答应呢?并不见得。因为许多事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这时,如果脸皮厚不下来,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都是于事无补的。我们知道,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明明办不成的事却承诺下来,到时候不仅令人失望,还可能耽误朋友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办不成,他可能找人办或另想其他的法子,但你答应了却没有办成,这样做,就会伤了情义,这就是脸皮儿薄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