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历史上的厚与黑
29017100000067

第67章 虚张声势的要领

虚张声势和俗话说的“装腔作势逞英雄”的意思一样,它的功用可认为是为支撑面子、满足虚荣这样简单的目的,也可以在军事斗争中,用来迷惑对方,松懈其斗志,削弱其战斗准备,以渗透或压倒形式达到掠夺的目的。

隋炀帝杨广夺位不久,就出巡塞北,企图向北方的邻国炫耀武力,突厥国王得知隋炀帝此行护驾的兵力不多,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秘密调动几万大军,亲自统帅,把隋炀帝杨广及御林军团团围住,困在雁门关,想把杨广及其随从活活饿死。杨广见此情况,十分慌张,想下诏给附近各郡县起兵前来救骂,可是已被围得水泄不通,没有办法,只好把写好的一张求救诏书,刻在一个木板上,投入汾河,让它漂流。

说来凑巧,当时山西太原留守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听到在河里捞到皇上的诏书,知道皇上在雁门关被困,情况万分危急,立即率军前往救驾,他对同去的将领云定兴说;“突厥之所以把皇上围困,就是认为没有援军去救驾。现在就凭我们这点兵力,也很难解围,我们何不来个虚虚实实,把队伍前后拉长几十里,多张旗帜,猛敲战鼓,让突厥王看见到处是军队,认为救援大军已到,这样,他们自然会知难而退,不然的话,很可能救驾不成反而遭到围歼。”

云定兴依计而行,把行进队伍拉长几十里,荆旗络绎不绝,鼓声震耳欲聋。突厥探子远远见了,以为隋朝几十万援军开到,就飞报国王,国王闻讯大惊,立刻下令全军退去。这样杨广的雁门之围得以解除。

这个故事说明,在以劣势之兵抗击敌优势兵力的进攻之时,以虚张欺骗,威慑敌人,借以挫伤敌人的士气,造成敌人的错误,不失为一个克敌制胜的良策。

唐朝的李光弼同样以虚张声势的手法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巧妙效果。

安史之乱进入第五个年头,史思明抢占了叛军头目的宝座,唐肃宗怕郭子仪功高震主,也把平叛大军从郭子仪手中交给了李光弼。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率数十万大军猛扑两京。李光弼见敌众我寡,为确保长安的安全,干脆让出空城洛阳,亲率五万人屯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北),北连泽、潞数州,依托黄河,虎视洛阳,控制安军侧背,从而使史思明不敢贸然西进。

史思明见无法西进,李光弼的防守又无隙可击,便屯兵河清(今河南孟县西南),企图切断李光弼的粮道。李光弼于是驻军野水渡(今河南济源、孟津二县之间的黄河上)加以抵制。

两军对峙一日,傍晚,李光弼自回河阳,留兵千人,命部将雍希颢留守。临走时李光弼告诫道:“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均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来了,你们千万不要出战。如果他们投降,你们就与他们一道回来。”言罢即走。众将领却听得莫名其妙,暗暗发笑。

第二天大清早,果然有一贼将军率领500骑兵来到野水。雍希颢见来势汹汹,知不可硬拼,便对军士们说:“来将不是高庭晖便是李日越,我们应听元帅告诫,不必出战,只须从容等待,看他如何行动。”于是裹甲息兵,冷笑静观。

来将走到防御栅栏下,看到李光弼所带的军队竟会如此松散,不禁大为惊奇。于是喝问守将:“李光弼在吗?”

雍希颢道:“昨晚已回河阳。”

来将问;“留守多少人马?”

雍希颢答:“千人”。

来将问:“统将是谁?”

雍希颢是无名小辈,来将显然从未听说过。雍希颢见来将沉吟不答,左右徘徊,猛想起李光弼的话来,猜测来将莫非真是来投降的,赶紧发问:

“来将姓李还是姓高?”

“姓李。”

“想必便是李日越将军了?”

“你怎么知道?”

“李光弼元帅早有吩咐,他说将军你对朝廷素抱忠心,不过一时为史思明逼迫才勉强跟从叛乱,今特地命我在此等候,迎接将军归唐呢。”

李日越踌躇了一会儿,对左右说:“今天无法抓捕李光弼,只有雍希颢,回去无法交代,不如归降唐朝吧!”众人均不答话。李日越便说要投降。

雍希颢赶紧开了栅门,即带着李日越一起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十分高兴,对李日越特别优待,并视为心腹猛将。李日越感激万分,请求写信去招降高庭晖。哪知李光弼却说:“不必不必,他自然会来投诚,与公在此地相见的。”众将领听说,更觉奇怪,连李日越也被弄得糊里糊涂,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哪知过了数日之后,高庭晖果然率所部前来投降。李光弼于是奏报朝廷,请求给李、高以官职。史思明失去了两员虎将,李光弼则转守为攻了。

手下因见李光弼如此轻而易举地降服两将,怀疑他们三人是否有约,便去问李光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李光弼说:“我与两将素不相识,哪来密约?不过是因‘隙’利导,揆情度理罢了。史思明经常对部下说,李光弼只善于守城,却不会野战。我出城驻军野水渡,他当然视之为捕杀我的天赐良机,肯定要派猛将来袭击。史思明有个天大的毛病,就是残暴待下,对于败军之将无法容忍。如果哪位将军放过如此良机而让我生还,他还不要把那将军生吞活剥?李日越奉命而来,却得不到与我作战的机会,势难回去见史思明,请降唐军岂不在情理之中?高庭晖的才勇远在李日越之上,他见史思明残暴,而李日越却在唐军中得以宠任,自然也想到这里来谋占一席之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光弼揣情度理,瞄准史思明酷待部下的“间隙”,促使李日越、高庭晖自然地投降了唐朝。我们把这种根据对手之间的某种漏洞、缝隙或者各种离心力,并有意加以放大,顺势使对手放弃对抗的计策叫做“因‘隙’利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往往需要奋力拼搏,才能使船前行。“因‘隙’利导”则如顺水推舟,显得轻松自如。如果李光弼与李日越高庭晖硬拼,且不说要损兵折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当时实际上处于不利地形,李光弼也无必胜的把握。李光弼妙用此计,则不费一枪一弹,不战而全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