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借人之势”一计被普遍运用,其意是诱导上司之力战胜对方,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有这么一种处世高手,他们在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相斗时,绝不说对方一句坏话,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不只不说坏话,而且还尽说好话,在上司面前替对手说好话,因而对手在失败之后都可能蒙在鼓里。
清道光年间,军机大臣曹振镛当政之时,对政敌的打击往往不动声色,却“言到敌败”,非常奏效。他对刚刚担任军机大臣的蒋攸恬很讨厌,两人面和心不和,曹振镛知道蒋攸恬刚由直隶总督任上调上来,属于道光帝想要的那一类人,时间久了,一旦得到皇帝的重用,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势,就想找机会把他排挤走。一次,琦善因处理鸦片战争后与英国殖民者的“洋务”不当,被革去两江总督一职,一天,道光问曹振镛道,“两江地处南海边陲,与洋人对峙,交往很大,职位非常重要,朕想派一个资深望重、外历封疆的能员去担任此职,你看谁合适呢?”
太好了!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把姓蒋的赶出军机处?不过,曹振镛心想:如果由自己提出来,不免授人以排挤同僚的口柄,弄不好还会此起道光帝的怀疑,所以他不直接提出由蒋攸恬调任两江,而提正被白莲教叛乱搞得焦头烂额、肯定不能调任的川陕总督那彦成。曹假装很认真地对道光帝说:“臣以为川陕总督那彦成资历最深,可以调任两江。”
果然,这个建议立马遭到道光帝的否决,“川陕一逞,正发生民乱,那彦成不能调动。”说着又看了看曹振镛,当时军机要员全都在场,蒋攸恬亦在身旁,但是曹振镛就是不再说话。
道光帝见曹振镛不说话,但环视四周,看到了蒋攸恬,马上说:“你就是前朝的封疆大吏,去任两江总督正合适。”万岁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此事就这样决定了。实际上蒋攸恬由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无论从权力还是权位上,都有下放的嫌疑,所以,蒋攸恬出来后对人感慨地说:“曹公的智巧,真可怕呀!他把自己的意思含而不露,却让陛下说出来,就无可更改了,这样的排挤,真是高明至极啊!”
云贵总督阮文达也是为曹振镛所厌恶。一次,道光皇帝偶然读到了阮文达,就对曹振镛说:“阮文达已任总督、巡抚30年了。刚到壮年就官居二品,怎么升迁得这样快呢?”
曹振镛赞扬道:“阮文达学问优秀。”
“何以见得呢?”道光皇帝继续问道。
于是,曹振镛又玩起了他最擅长的“软刀子”,满脸堆笑地对道光帝说不得道:“他现在任云贵总督,每天与宾客谈文刻书呢!”
曹振镛深知道光皇帝的好恶和秉性,他非常厌恶封疆大吏不事公务,却与文人墨客谈诗论道,表面上称赞,实际上却是重重地“参了一本”。果然如此,道光帝听后,好半天沉默不语。不久,阮文达被召回京城,安排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此后再也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宋真宗时的王钦若是有名的奸相,为人阴险奸诈,而又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真宗的信任。他常常在真宗面前进谗言,中伤其他正直的人士。而被中伤者却为他的假心假意所蒙蔽,多数不知自己已被他所中伤。
契丹逼进南宋时,王钦若借口局势危急,力劝宋真宗向江南逃跑,到他的老家去建立小朝廷。寇准以其惊人的胆识和指挥若定的雄才,坚决挫败了王钦若的逃跑主义,簇拥真宗亲征,直抵前线。由于王钦若也跟随真宗到了前线,仍旧在真宗面前叨咕,事事掣肘寇准,干扰他抗击契丹的军国大计。寇准一直在捕捉机会,想把王钦若这个奸相从真宗身边赶走,以清君侧。
有一天真宗正在为人事安排发愁。他对寇准说:“现在,契丹直逼城下,天雄军被隔绝在敌后,天雄军若有不测,河朔全境便会沦入敌手。你看,该让谁去镇守天雄军呢?”寇准回答说:“当前这种形势下,没有什么妙计可施。古人说,智将不如福将。参知政事王钦若仕途顺利,长得白白胖胖,真是福星高照。让这们一位有名的福将去守天雄军的话,定会吉人天相,可保万无一失。”
真宗历来重用王钦若,今天难得寇准也这样看重他,心中特别高兴,便欣然同意寇准的意见,命令寇准草拟诏书,通知王钦若上任。当寇准把真宗的旨意传达给王钦若时,王钦若吓得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来,他原本是个胆小鬼,只会溜须拍马,挑拨离间,哪有深入敌后去固守孤城的本领?此去准是白白送死。
寇准见他可怜兮兮的模样,便对他说;“国家危急,皇上亲自挂帅出征,你是皇帝一贯倚重的执政大臣,现在正宜体贴皇上心意,为国效力。”并说:“护送你上任的部队已经集合待命,皇上指示免去了上朝告辞的礼节,让你马上出发,不可耽误军机。”说罢,举杯为王钦若饯行,祝他早日奏凯归来。
王钦若没法,只得硬着头皮到天雄军去上任。他来到驻地一看,四野全是契丹兵,王钦若哪有退敌良谋?只好堵死城门,固守待毙。寇赶走了王钦若,上下齐心,一致对敌,迫使契丹退兵求和,解除了宋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天雄也因契丹撤军而得以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