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总括修身处世之要义。“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圆”是万变“方”是宗。
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为以不变应万变。
蒯通是范阳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诛灭暴秦,蒯通也乘时而起。当时,武信君武臣受命进取赵地,声势浩大,蒯通见事有可为,白头巾红臂带打扮一番去见范阳县令,范阳令几日来正胆战心惊,见蒯通如此打扮,觉得很奇怪。
“白巾者,为吊你县大人;红带者,为贺你县令大人也。”蒯通说,“天下势不可阻挡,城内城外都说你是死定了。不过,幸亏遇上了我蒯通,说不定也还能逢凶化吉呢。”蒯通将反秦形势,范阳形势,县令既往,何去何从分析得头头是道。又许诺保证只要归降武臣,依然可做县令。如此如此之后,劝得县令写下降书。然后,蒯通又出城找武信去了。这时候的蒯通连武信君都没见过面呢!
幸亏武信君早已闻知蒯通贤士大名,很恭敬地向他请教平治之策。蒯通说,一味攻打,自然也可胜利,但时间太慢,代价也大。莫若劝降纳降,不战而屈人之兵。武信君很是赞成。于是,派他招降范阳令。
范阳令开门归降,轰动燕赵各城,一时间,各县令急先恐后献城开门,武信兵不血刃,传檄而下燕赵之地三十余城。
蒯通初试锋芒,声名大振。担接下来几年,他却又回家隐居了,天下形势因陈胜吴广军的失败变得扑朔迷离,他要看一看。
汉王三军,大将军韩信进军齐国,正待渡河之际,郦食其劝降齐王成功,韩信欲罢回军。蒯通则认为机会来了,星夜去见大将军。韩信听说是当年传檄定千里的名贤蒯通来了,喜得赶紧询问进退之大策。蒯通力主继续进军齐国。以几十万大军乘机掩杀毫不设防的齐国,等于是既摘了郦食其的果子,又卖了那位好不容易成功的可怜懦生。韩信不信,此策也只好先在一边放一放。
不过,仅仅这么看蒯通还是不够的,他之所以力劝韩信攻齐,还是看上了天下即将出现的三分格局。当时,楚汉相争,你死我活而难分胜负,主动权实际已落入韩信之手。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所以,韩信已成为双方拉拢争取的重点。蒯通则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韩信能据齐自强,崛起到楚汉之间,鼎足而立。养精蓄锐,扩大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即可发兵出击楚汉,收拾残局。应该说,如此帝王之策而又有如此天赐良机,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蒯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失算了。韩信回避了蒯通的建议,他认为汉王待自己不薄,自己也没有多大的野心,不必招致天下非议。任凭蒯通如何劝说,韩信只是不听。蒯通害怕起来,只得佯疯避祸,做了巫师。
后人分析,蒯通此番游说失败,有两个大的失误:一是交浅而言深。在当时,他与韩信还未达到很深的关系,不过是个食客而已,显然难与韩信讨论个人前途命运等莫测大事。二是没有真正击中韩信的要害。“我不负人,人岂负我”,以“人未负我,我岂负人”是决定韩信此番态度的关键一点,而这不是不可驳斥的。韩信想做齐王已是暴露了欲望,刘邦难道不会疑虑他还要天下吗?怕天下非议,那么此事已经引起非议。既然要齐王与要天下都会引起非议,何不要了天下呢?而一旦真得到天下,又复有谁再非议?而且,那一天照样可以好好对待刘邦,借此报恩也未尝不可。有小信而忘大信,虑小患而失大患,可惜蒯通并没有击破韩信的梦幻。
事还未完,韩信后来被吕后设计擒获,监刑之际,才想到后悔不听蒯通之言。迟了!可由此又带拖了蒯通,他被从齐抓来,刘邦下令“烹之”。
蒯通又一次显示出自己远胜于郦食其的权变圆滑。当时,郦食其面对齐王的责难,他只要答应阻止汉军的进攻,还有可能取得信任,至少也不至于被烹熟了。可他就是不答应。“要杀要煮,绝不改口”。
蒯通不同,他连呼冤枉,搬出“跖犬吠尧,名为其主”的故事为自己辩护,竟然又死里逃生。不仅免于被烹,后来还当了相国曹参的幕客。
正是圆滑使蒯通逢凶化吉,摆脱了危险,如果他仅仅是一个老实人的话,就很难保全自身的性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