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待人处世中,对待有些人,如果一开始就软,他必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对你更加强硬;如果你硬到底,他下不来台,来个“死猪不怕热水烫”,你也没办法。最有效的办法是:软硬兼施。至于是先硬还是先软,还是软中有硬,硬中有软,则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朱元璋史称“雄猜之主”,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他当上皇帝后,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唯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的是维护他的绝对尊严和家天下。为此,他以各种卑劣手段,排除异己,残杀功臣。
李善长在随朱元璋征战中,以多谋善断著称。开国初,组织制定法规制度、宗庙礼仪,与朱元璋关系如鱼水一般,朱元璋将李比之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命他为开国后的首任丞相。朱元璋一旦功成名就,贵为天子,对李的态度大变。李善长过去被朱称赞为“处事果断”,现在则说他“独断专行”。过去朱特许李对疑难大事先处理后奏,称赞他为“为朕分忧”,现在则说他“目无皇上”。朱元璋对李善长功高权大,产生了疑忌之心。但考虑到李善长功高望重,轻举妄动恐生不测之变,就采用又打又拉,伺机清除的手法。
一是打。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察觉到皇上对他的猜忌,一连几天,李善长因患病没有上朝,于是就借机给朱元璋上了个奏章,一来对不能上朝议政表谦意。二来提了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按惯例朱元璋应下旨慰问、挽留。但是,他来个顺手推舟,随即批准了李善长退休,毫不费力地把李善长赶出了相位。
二是拉。削夺了李善长的相权,免除了对他的威胁。但不少人心中暗骂朱元璋寡情毒辣。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李善长,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棋为妻,朱李两家又成了国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收缴兵权历来都是件极为敏感而棘手的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兵变,造成混乱,历史上这样的前车之鉴实在是太多了。赵匡胤却处理得很好,他先选了一个日子,把石守信、王审骑、高怀行等人请到宫中钦酒。
酒席上,君臣痛饮,大家都十分高兴。酒酣之时,赵匡胤见时机已到,便让四周人的人都退下,便悄悄地对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来。
赵匡胤说:“我没有你们的鼎力相肋,也当不了皇帝,我会永远感念你们的恩德。可是做天子也太艰难了,还不如作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不知就里,忙问为什么。赵匡胤便接着说:“这不难知道,试问在坐诸位,有谁不愿意做天子?”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立即惶恐不安,连忙向赵匡胤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怀有野心,想做天子?”
赵匡胤说:“你们说的不对。你们虽然没有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难道不想贪图富贵吗?一旦你们也被黄袍加身,你们虽然不愿意做皇帝,但那可能吗?你们难道已经忘记了我是怎样被你们拥戴当皇帝的吗?”
石守信等人这才恍然大悟,终于完全明白了皇帝是在担心他们。他们都是聪明人,不要说当时毫无准备,不能与赵匡胤相抗衡,唯有任他处置一条路,就是被皇帝怀疑上了,也最终没有好下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听从皇帝的安排。他们连忙向赵匡胤叩头,并哭着说:“我们很愚笨,没有考虑到这些事,请陛下可怜我们,为我们指条活路吧。”
赵匡胤见他的一席话已经震慑住了石守信等人,便真心地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所好者无非就是富贵,不过想多积钱财,厚自娱乐,遗福子孙。你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外当个地方官,再多买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儿舞女,日夜宴饮,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君臣相安,两无猜忌,该是多好的事啊!”
赵匡胤的这一番话,说得石守信等人真是茅塞顿开,拨云见日,马上谢恩说:“陛下替我们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真是生死大恩啊!”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骑、张令锋、赵彦辉等人见赵匡胤已把话说得如此明白,决无回旋的余地,而赵匡胤当时在禁军中的地位还不可动摇,就只好在第二天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见大喜,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的行事方略,典型地体现了方圆并存、刚柔相济的特点,坚持自己要办的事不能动摇,是为方刚,又圆柔推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别人;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别人顺服了自己,又让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代价最小,值得办大事之人借鉴。
赵佗原来是河北人,曾与汉高祖同时起兵反抗暴秦,后经营王岭以南一带,自命为南粤王。高祖在时,不想再兴战事,客观上力量也有限,就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彼此倒也相安。后来吕后乱政,挖了赵佗故乡的祖坟,诛杀他的兄弟,赵佗对汉朝非常怨恨。吕后一死,他见汉朝一时无人主政,便自称皇帝,而且准备兴兵北伐。
显然,对如何处置赵佗的问题,事关汉家江山的归属。汉文帝考虑得很慎重,他不轻言起兵征战,而先在内政、军事上做好布置,然后修书一封,派老谋深算的陆贾送去。陆贾也是赵佗的朋友。信云:
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元,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谆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直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人,独人父母,得一亡十,联不忍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位,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这封信定得很特别,很客气!先是自谦至卑,是为笼络对方的。接下来又是安抚,答应对方的要求,撤将军,修祖坟,用其同宗兄弟。但是字里行间,已是从一番温语之中透出隐约的皇威,既有权用人修坟,当然也可绝族挖坟,这点赵佗当然感受得到。之后,直接晓以利害,数陈兴兵之祸害,表面也是为对方着想,内在了在示威的涵义。第四步,更借“吏曰”之言,于宽宏大度之中,责备赵佗擅自称帝等不仁之举;含蓄而坚定地表示在此问题上绝无商量退让之余地。最后,又给对方一个体面的礼物,可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说穿了,就是何不安分守己呢?大可不必自寻烦恼。
综览全文,真是字字谦和,却又字字锋利如刃,含蓄之中极有力量。
赵佗是个明白人,自然掂出这位新天子非同一般的份量,况且也感到汉文帝待己不薄,于是很明智地上表请罪,把过去的一切都推在吕后身上,现重新开始不再称帝,愿臣服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