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开始上学了,但与其他的孩子相比,他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呆笨。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孩子们在私下里也都经常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同学们还因为爱因斯坦的善良和呆笨,给他起了一个“老实头”绰号。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连一个正常的孩子都算不上,更不用说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另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因此很多人怀疑他的智商有问题。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老师,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做什么,没想到那位老师竟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因为你的儿子将会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就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笨蛋。最后,因为爱因斯坦喜欢问一些古怪的问题,学校竟勒令他退学了。这样,爱因斯坦在15岁就失学了。
虽然爱因斯坦十分“不争气”,但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每当爱因斯坦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这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机械的规则和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并没有将他视为“弱智儿”,没有因为他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骂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慢慢地帮助他成长。就在爱因斯坦退学的第二年秋天,16岁的爱因斯坦独自登上开往苏黎世的列车,开始了他非凡的人生历程。
当后人再回看爱因斯坦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曾经是一个“笨蛋”,而这种从“笨蛋”到“聪明人”的孵化,得益于他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还有他的父母能保护他聪明的特质。
在古今中外的大家当中,小时候很笨的人不在少数。牛顿的小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家里养了两只猫,一只大猫,一只小猫。牛顿非常喜欢它们。牛顿为了两只猫出入方便,就在院墙角挖了两个洞:一个大洞和一个小洞。他的母亲走过来说:“牛顿,你干吗挖两个洞啊?”牛顿说:“大猫钻大洞,小猫钻小洞。”母亲笑道:“傻孩子,小猫难道不能钻大洞吗?”一个未来的大科学家,居然没想到小猫也能钻大洞,你说牛顿笨不笨。今天的人,谁也不会说牛顿曾是一个笨蛋。
所以说,孩子的聪明往往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可能你的孩子是一匹千里马,假如父母不善做驯马的伯乐,那么,孩子即使是最优良的马,恐怕也难以驰骋千里。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这样,孩子可能就会变得更聪明。
7人能群
——让孩子学会与人协作
释义:人最可贵的是能相互协作。
导读:哈佛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调查:他们调查了上千名被公司解雇的员工,在这里面,有很多是有工作经验或是高学历的人,很多人的才智都比普通人高得多。他们发现,这中间因不会与人合作而被人解雇的是因不称职被解雇的两倍。有些人的工作成绩甚至很出色,而他们被解雇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所以,要使自己的孩子优秀,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荀子把生产看做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说的“群”是指人们有组织的集体协作的力量。荀子重视群体的作用,是因为他认识到群体中成员的分工协作、互相补充,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心理学家指出,协作是决定孩子将来能否成材的关键。因为现代社会有着很细的分工,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要成功地办一件事,往往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有时候还要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合作。与人合作得好,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他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需要对人真正的宽容,需要做到有错认错……缺少同别人合作的品质,就算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用起来也会大打折扣。为此,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与人协作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协作。
一个从小就善于与人相处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有团队精神,有很强的合作能力;一个从小喜欢独处的孩子,他就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交流合作,更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哈佛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调查:他们调查了上千名被公司解雇的员工,在这里面,有很多是有工作经验或是高学历的人,很多人的才智都比普通人高得多。他们发现,这中间因不会与人合作而被人解雇的是因不称职被解雇的两倍。有些人的工作成绩甚至很出色,而他们被解雇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所以,要使自己的孩子优秀,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同样地,对孩子任何一种品质的培养,引导是最好的办法。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呢?
(1)让孩子成为父母做事的帮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帮手。让孩子成为父母做事的帮手,很多父母就当成是对孩子独立的培养了,这种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很容易混淆。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就是不让孩子单独做一件事,而是父母在做一件事时,把事情中的一部分分给孩子去做。让孩子在做这部分事时,知道如何与父母保持协调一致。比如,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让他和自己一起摘菜。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要炒一盘茄子炒辣椒,让孩子去摘茄子,妈妈摘辣椒。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学会事前与人沟通:茄子要多少样的,什么时间要,摘好放在哪里,要不要洗等。这些问题在大人看起来并不是问题,但是它却体现出了与人合作时的一些关键步骤。这就是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时的一种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给孩子分配难度不同的事情。
(2)多让孩子和伙伴一起玩。
其实,孩子最先培养的协作能力多是在孩子间的玩耍中获得的。让孩子到同伴多的地方一起跳绳、打球等可以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对于不合群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把孩子的伙伴约到家里来一起玩,这样可以削弱孩子的胆怯心理。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有的就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玩得好,他们聚在一起,不仅锻炼孩子间的合作能力,还可以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与伙伴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与人协作的乐趣,他在今后就会自己想办法如何更好地与更多人在一起。
(3)让孩子在活动中接纳比他差的孩子。
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和比他差的孩子合作。其实,一个人协作能力的好坏,往往就体现在他如何对待比他差的人。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去接纳或改变比他差的人,这是协作能力的最好体现。因此,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接纳比他差的孩子,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是有长处的,与人合作,是用他的长处,对于短处,要有一份包容和理解。这是对孩子一种心态的培养,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和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这样,孩子在群体中就会成为“核心”,他还可以容忍伙伴们的不足,这样,就会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忍耐和宽容——这种品质在协作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由于很多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都是很任性的,心里面只有自己,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不知不觉地培养了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这样的孩子常会心胸狭隘,产生很强的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从而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也就阻碍了他们在学习和事业上的发展。父母要在强调“竞争”的同时,不要忽视“协作”的教育,要使孩子将这两者统一起来,让孩子打好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基础。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让孩子远离“坏”朋友
释义:蓬生长在麻中间,不去扶它会自然而直;白沙放在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
导读: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就是飞蓬生长在麻中间,不去扶它会自然而直;白沙放在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如此,同样,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就是飞蓬生长在麻中间,不去扶它会自然而直;白沙放在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如此,同样,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孩子融入了坏孩子的行列中,就等于掉进一个染缸,会染上斑斑点点的色彩。
一是孩子从此就会沾染坏的习气,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抵制力再有信心,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坏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迟早有一天会变坏的。
二是孩子和坏孩子在一起,坏事情的发生概率就会加大。你想,都是坏孩子,肯定会有很多坏的心思、坏事情,自己的孩子说不定哪天就会误入歧途。
三是在那种不良氛围的熏陶下,会使自己的教育毫无效果。坏孩子总是逆着大人的要求做,父母辛辛苦苦地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大染缸里也会在瞬间让人觉得土崩瓦解。
四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父母又害怕别人的孩子更坏,使自己的孩子沾染更多的不良习气。
……
孩子已经掉进染缸,这个大染缸实实在在地害了很多孩子,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担心。在这样的大染缸里,孩子们干着这样或那样令父母焦心的事:抽烟、喝酒、赌博、早恋、打架、敲诈同学、沉溺网络、逃课、与老师对抗、偷盗……当然,在这些群体中,更多的孩子都处在向“偷盗”、“敲诈同学”这些事情的边缘上,他们一不小心就会触及到法律这条底线,做出令人痛心疾首的事。
小卡尔·威特是德国19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被人们称为“神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禁止他和有恶劣习气的人交往,不让他和他们接触。
“你这样不是太自私了吗?你应该去帮助那些染有不良习气的人。”有人这样对他的父亲说。
沃尔夫牧师是小卡尔·威特的父亲的好友和同行,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沃尔夫牧师认为好习惯能够感染坏孩子,可以让他们成为品行端正的人。可小卡尔·威特的父亲只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这一问题,他曾经和沃尔夫牧师讨论过很多次,但沃尔夫牧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小卡尔·威特的父亲觉得既然不能用理论去说服他,那就只能看事实了。
沃尔夫牧师的儿子威廉,接受的教育几乎是和小卡尔·威特相同。他的父亲也不得不承认,沃尔夫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因为威廉在很多方面都比小卡尔·威特的表现优秀,无论是知识面、语言,还是品德,他都表现得非常好。
沃尔夫牧师鼓励他的儿子去和那些坏孩子交往,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应该去帮助那些有不好习惯的小朋友。
帮助别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小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沃尔夫牧师对他自己的孩子极为不负责。由于对玩伴的品行没有任何选择,沃尔夫牧师又放纵威廉和那些坏孩子交往,渐渐地威廉的一些优良的言行发生了变化。小卡尔·威特的父亲曾经无数次告诫沃尔夫,但他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最终一定会改变那些坏孩子的。
没过多久,不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
有好几次沃尔夫发现威廉很晚才回家,已经超出了他所规定的时间。他便问威廉为什么会这样。
威廉告诉他,有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发生了争执,他去劝解他们,给他们讲一些《圣经》上关于友善的故事。
“原来是这样。”沃尔夫牧师相信了儿子的话,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儿子能够帮助别人,当然是好事。
然而,事实并不是像威廉说的那样,他被儿子的谎言欺骗了。这也不能怪他,因为威廉在此之前从来都不说谎。善良的父亲做梦也没有想到儿子反而会染上了那些坏孩子的恶习。
后来知道真相后,他几乎气得昏过去。
原来,威廉所谓的帮助,实际是他和那些坏孩子们聚在村外的树林中赌博,或是讲那些低级下流的故事。赌博当时在农夫中间非常盛行,这是他们唯一的乐趣,而那些低级下流的事也极为流行。可是,这完全没有引起沃尔夫的重视。和威廉相处的那帮小伙伴几乎都是农夫家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教,甚至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坏习惯和低俗的语言随时流露出来。可想而知,威廉天天和他们在一起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天,威廉气喘吁吁地跑回家,一句话也没说就钻进自己的房间。沃尔夫赶忙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威廉一言不发,任凭他怎样问,威廉始终都不肯说一句话。沃尔夫感到非常奇怪。
“沃尔夫牧师……沃尔夫牧师……”门外有人叫他。
他来到门外,看到了一个满脸怒气的农妇。
“沃尔夫牧师,您应该好好管教您的儿子,太不像话了。”
“请问出了什么事吗?”他迷惑不解地问。
“您的儿子和其他的孩子来偷我们家的鸡。这不是第一次了。以前我们家的鸡无缘无故地失踪,我还以为是被小偷给偷去了,但今天我发现是您的儿子威廉干的。您怎么能教孩子干这种坏事……”
原来,有很多次,那些孩子指使威廉去偷农妇家的鸡,并一起在野外烤着吃。
后来,沃尔夫牧师终于承认了小卡尔·威特父亲的观点,再也不让儿子和那些坏孩子在一起玩了。
荀子似乎是在警示我们,不要让孩子和品行恶劣的人交朋友!那么,父母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孩子交上“坏”朋友呢?
第一,要清楚孩子有哪些空余时间,从时间上控制孩子的行为。要计算好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严禁孩子上学时早去晚归。这可以减少孩子与“坏”朋友的接触时间;在假期也不要让孩子和“坏”朋友接触,这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做一些活动来打发时光,长一些的假期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远处的亲戚家去度假;孩子的假期过完以后,在开学之初对孩子的时间控制要更严些,杜绝孩子与“坏”朋友在一起。
第二,减少孩子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要想孩子远离“坏”朋友,我们不能对利弊顾及得太多,阻止孩子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因为学校里的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郊游、节日晚会等,虽说是锻炼孩子能力的好机会,但更是坏孩子拉帮结派的好时候,所以说阻止孩子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是利大于弊。但父母在阻止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家长可以找一些比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更有兴趣的事让孩子去做,只要与“坏”朋友少接触就行。当然,像这样的阻止只能是短期的行为,当孩子因为父母的教育与“坏”朋友关系疏远了的时候,这时父母还是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的。
第三,父母要多到学校走走看看。父母要与孩子的老师多接触,这样可以便于及时地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从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有针对性,也更便于管束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