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36

第36章 《荀子》中的家教智慧(2)

这类孩子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但意气十足,爱打闹,规则意识较差。对这类孩子宜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使孩子体会到同伴间友谊的乐趣。

(3)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

这类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对这类孩子应采用欣赏的方法,多亲近他们,给他们创造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4)性格温柔、听话、沉稳的孩子。

这类孩子自尊心强,有主见,做事有条理、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当面批评,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这类孩子宜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细心体察孩子的变化,任其解释自己的新发现,从一点一滴着手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孩子的性格虽然可变,但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效率,父母应当按照孩子的性格特征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否则常常会出现碰壁、出现败局的情况。孩子的性格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一板一眼,千篇一律。

教育是争夺战,是塑造灵魂的艺术,这是由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因此父母必须从孩子的气质、性格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原则,讲求机智,大力开创成功的家庭教育。

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良贾不谈折阅不市

——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失落

释义:好的农夫并不因为缺水干旱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因为买卖亏本就不进市场。

导读:孩子没当上班干部、没被选取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些失落和挫折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我不行”的观念,有的还会对老师失去信任感,对集体失去热情。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引导孩子走出失落,找回自信心。

人生,色彩斑斓;生活,五味俱全。人,难得到这个世上,谁不愿人生如画般灿烂美丽?谁不想生活如风似云般洒脱自如?然而,有所追求,就有所失落,正如要结果而花必然落去,并且追求的目标越高,追求得越执著,失落得也就往往越多,这才是真实的生活。遇有失落,折磨着意志,冷却了热情,动摇了目标,恰似陷入孤寂痛苦的泥沼。

追求与失落相随,谁也躲避不了。那么,我们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呢?

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谈折阅(亏本)不市。”意思是说,“好的农夫并不因为缺水干旱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因为买卖亏本就不进市场。”在荀子看来,面对失落,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人世的复杂,勇敢地正视追求中的艰辛,深谙人生的辉煌本就触及着许多曲折、坎坷、失败、忧愁,那么,你必定能够笑傲失落,泰然处之。

孩子是全家人的中心,有着太多的宠爱,太多的优越感,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他们将面临很多次的失落和挫折,比如没当上班干部、没被选取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些失落和挫折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我不行”的观念,有的还会对老师失去信任感,对集体失去热情。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引导致孩子走出失落,找回自信心。

(1)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承受得起挫折,走出失落。

布朗大学心理学教授莱普塞特认为,孩子遭受挫折和失落后,家长用说“没关系”来试图安慰失望的孩子很少奏效,有时还会让孩子的感觉更坏,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次的失利是自己存在不足,让孩子自己反思一些日常行为,查找自己的不足,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家长也可以适时地把孩子日常的一些不良行为指出来,这时是孩子最能接受意见的时候。

(2)让孩子明白塞翁失马的道理。

经常有些孩子遭受挫折后,家长就会指责孩子,这让孩子失落的心情更加重了,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落选,在给其他同学的当选创造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取长补短的机会,这次的失败让他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寻找不足之处,以后想办法改掉它,给自己下次的成功积蓄资历。

(3)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

在孩子落选后,家长可以及时指出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学习认真,字写的好看,还乐于助人等,这些表扬会让他们产生一些乐观的想法,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家长要对孩子平时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让他们收拾学习的课桌,这样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竞争意识以及生活自信心。

(4)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不想让孩子受委屈,一旦孩子遇到麻烦,他们会迅速想办法替孩子把问题解决掉,不给孩子一个用自己能力解决问题的机会。研究显示,应付挫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行动是排解沮丧的最好办法,孩子因为落选而很伤心,如果他能想些办法改变不足,和老师、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就可能较快地恢复信心。但对于孩子遭受挫折和失落时,家长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聊这些事,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时时在关心他。

5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释义: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导读:个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其一生事业的成功会有很大的影响。当我们翻开一些名人的传记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工作学习中,都会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们事业的成功。

有一次,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习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习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习惯东西要放整齐,习惯做错事要道歉,习惯观察事物要仔细……”科学家回答。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这是一个人杰出的基础。

《荀子》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意思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据说荀子是从老子的“动而成习,习而成性,性而成命”演化而来。但无论如何,古代中国主流思想领域是从来不认同“习惯决定命运”的说法。

个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其一生事业的成功会有很大的影响。当我们翻开一些名人的传记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工作学习中,都会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们事业的成功。

富兰克林出生在一个小商家庭里,他父亲有17个孩子,他是其中的第15个。由于家里孩子多家境贫寒,富兰克林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被迫辍学了,到他哥哥经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利用印刷所的便利条件,经常通宵达旦、如饥似渴地刻苦读书。在他22岁的时候,他为自己制订了13项做人的原则:自制、慎言、秩序、坚定、节俭、勤勉、诚实、公正、宽容、平静、整洁、忠贞。他要把这些原则变成自己的习惯,因此每天以此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以这样的方法来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富兰克林做到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这些好习惯,这些好习惯也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一个人一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他生命里固有的东西,它将伴随他生命中的每一天。在很多优秀人物的品质里,他们成功的保证,往往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习惯。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诸多领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梁漱溟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得益于两个好习惯。

第一个就是每一天都有学习的习惯。梁漱溟的成才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他从八九岁开始自学,直至95岁高龄辞世。在近9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以书籍为伴,特别是在奠定其学问基础的青少年时期,梁漱溟孜孜不倦地勤于自学,没有一日间断过。据说,当时他读书看报已经成瘾,以至于“每日不看报,则无异于未曾吃饭饮水。”每天把读书看成是和吃饭喝水一样,才使梁漱溟从一个天资平平的人,变成一个文化界的大师,可以说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二个是随时遇到问题随时解决的习惯。梁漱溟曾多次申明: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自己在各方面的知识是被问题逼出来的。梁漱溟自小就有爱思考的习惯,一思考就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可他又是一个处世极其认真的人,凡是在心目中成为问题的,他都不会忽略过去,总是极力找寻答案。为了找到令自己满意的问题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阅读各方面的书刊,参考别人的意见,就这样磨出了自己的才气。

梁漱溟天资是平常的,6岁时他还不会穿有背带的裤子,在学校里的成绩也不是很好,梁漱溟的最高学历仅仅为中学,但他后来却能称为令人敬仰的学者。所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个人成长的轨迹,左右着一个人的成败,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使他终身受益。人一旦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成功的轨道上前行。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要看书时,他总是先洗手;如发现书有破损,他会及时地把书整理、修补得面貌一新,爱书就是爱读书的体现。居里夫人从小就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时波兰人成了亡国奴,但她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偷偷地学习。不论周围有多吵闹,她都不会分心。对待书的好习惯,终使他们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加加林有着严谨的生活习惯。在确定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人选前的一周,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20多名候选宇航员中,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进入座舱。这个细节,立即赢得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既懂得规矩,又能珍爱他人的劳动成果,于是决定让他执行这次神圣的使命,使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人像一列火车,习惯就像铁轨,成功就是一个个站台,所以说习惯是通向成功的轨道。一个想孩子成功的父母,必须知道习惯的力量是相当大的,要让孩子养成对自己有帮助的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基石,能使孩子从平凡到卓越,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绚丽多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孩子的聪明是后天培养的

释义:每天对自己的行为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导读: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只有20%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智力开发的结果。同样的原因,90%以上的人出生后智力是相当的,后来有差别,也是后天智力开发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一个人“智明”“无过”,一是要不断学习,二是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所以他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的聪明和完美,都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的聪明与否是天生的,其实,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只有20%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智力开发的结果。同样的原因,90%以上的人出生后智力是相当的,后来有差别,也是后天智力开发的结果。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能意识到,孩子的聪明,往往是对其智力合理开发的结果——这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人,他并不是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得多。他们显得不同于一般人,主要是和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可以说,很多有成就的人就是因为有个美好的童年,从而成就了他们的“聪明”。我们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和这些名人小时候比一比,看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究竟有哪些不足。

童年时,鲁迅常跟母亲住到乡下的外婆家,那个地方有小桥流水,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鲁迅很喜欢那里,他把那里看做是自由的天地,他常常会抛去学习,和很多小伙伴一起,到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他常这样愉快地玩耍着。正是因为有着很多这样的童年趣事,在很小的时候,鲁迅就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逐渐了解了旧社会的农民。后来,他能用犀利的眼光看穿旧社会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事实,并成功地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一些农民的形象。他的这份睿智,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在儿时的那段时间,对农村社会的接触。

如果说鲁迅“聪明”得益于儿时对社会的接触,那么,爱因斯坦的“聪明”可能就得益于他父母的引导了。

三岁的爱因斯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一个人傻傻地坐在那里。可在母亲的眼里,她从来没有把爱因斯坦看成是一个智商有问题的孩子,当母亲看着他聚精会神的憨样时,反而开心地笑着对他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喂,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母亲总是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会聚在一起玩游戏,他们会一起尽情地唱着、跳着、叫着,可里面就是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因为他喜欢一个人玩,他能一个人静静地玩搭积木,并且一玩就是老半天。因为缺少与伙伴的接触与交流,爱因斯坦到四五岁时还不大会说话,这时,他的父母开始犯疑惑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