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29103800000049

第49章 国歌声中怀念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激昂,气势恢弘,让无数中国人热血沸腾,人们因此记住了它的作曲者——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出生于1912年2月14日,云南省昆明市。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四。父亲是当地的一名中医,家里还曾经营一家叫“成春堂”的小药铺。在聂耳4岁时,父亲去世,聂耳一家陷入困境。聂耳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然而最后是迫于生活压力,在初小结业后,被迫转学。后来,由于聂耳学习成绩优异,得到了昆明私立求实小学高小减免学费的待遇。从小他就表现了对音乐超常的天赋,熟悉各个民族乐器,并且担任学生音乐团的总指挥。聂耳对音乐非常敏感,很多歌只要听到,他就能从嘴里唱出来,所以许多人都叫他“耳朵”。19岁的聂耳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王,他率真的性格常常引来大家的捧腹大笑。一次联欢会上,聂耳的两只耳朵一前一后的表演,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大家笑着说:“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当时聂耳十分开心地对大家说:“既然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给我,那么我就有了4只耳朵,不像一个炮弹吗?那以后我的名字就叫聂耳吧!”从此,聂守信改为聂耳。

聂耳后来结识了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张瘐候,开始学习小提琴。同时还通过读书会,接受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1928年成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并逐渐向华北深入。此时的华北,却到处充斥着靡靡之音。什么《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这类歌曲渐渐瓦解了一些人的斗志,如果持续下去,一定会让中国人成为亡国奴。于是当时的作词家田汉找到聂耳,商量一起创作一曲有气势的歌曲,让沉睡的人们觉醒。他们在《国际歌》、《马赛曲》、《船夫曲》找灵感,田汉于1935年写了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并进行《风云儿女》电影的改编。

歌词写完后,田汉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上,当意识到危险,田汉仓促间把歌词写在了香烟的包装纸下,随即入狱。夏衍拿到田汉创作的《风云儿女》时,发现了写在烟纸上的歌词。田汉作为聂耳革命路上的领路人,他的突然被抓更加激起了聂耳对敌人的憎恶,他主动找到夏衍要求写《义勇军进行曲》,他把满腔激愤都化作创作的热情,投入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中。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他就谱写出了初稿,后来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来到了日本。在日本,他受到了许多爱国青年的热情接待,同时又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磨刀霍霍,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迅速地把更加高昂激愤、充满斗志的歌曲定稿,寄回了国内,这才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的一生很短暂,就在它谱写完《义勇军进行曲》后不久,1937年7月17日,他在日本东京附近的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聂耳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两年,却创作出影响几代人的歌曲,而且与田汉合作的就超过14首,占据聂耳创作的一半。许多人很难理解,田汉和聂耳是两个阅历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在音乐上那么默契?也许是两个人对于苦难人民的理解和对解救人民于水火的思想是共通的吧!

聂耳从处女作《开矿歌》开始就与田汉合作,直至《义勇军进行曲》,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均来自于聂耳生前的两年,也就是1935~1937年,这两年是聂耳音乐事业的巅峰。像《大路歌》、《码头工人》、《苦力歌》以及《春回来了》、《慰劳歌》等,悲壮中不失斗志,气势恢弘,旋律昂扬,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触。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是中国民族危亡时的写真,是当时苦难人民的心声。那些掷地有声的音符,就是人民对生活的控诉。聂耳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革命者的斗志,就是他创作的源泉。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更是一个革命者。他曾经在日记中写到“怎样去做革命音乐”,可以说音乐也是聂耳革命的工具,帮助他成就了事业的辉煌。

当我们翻开辞典会发现“聂耳”的词条背后,都会标注上:国歌的作曲者,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虽然聂耳年仅23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他作曲的国歌却被亿万国人铭记和传唱,激励着国人时刻起来,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