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29103800000081

第81章 行医仁者卢世璧

卢世璧,湖北省宜昌市人。1956年,卢世壁从中国协和医学院毕业,真正成为了一名医者。他从医50年,共参加过四次抗震救灾。

第一次参与的是1966年发生的邢台大地震,当时的卢世璧刚刚开始休假,本来他是完全可以借着休假躲过这个“苦差事”的。他却一刻都没有迟疑地决定要返回医院,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他做这个决定没有和妻子、父母商量,甚至都没来得及和年幼的儿女告别就走了,医疗队在邢台足足待了半年。

第二次参与的是1975年发生的辽宁营口大地震,卢世璧再次以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的身份带领了20多名医护人员立即出发,晚上就抵达了营口。这一次,他们在地震灾区工作了两个月。

第三次参与的是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这次抗震救援工作给卢世璧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唐山占据了与北京相邻的地理优势,地震发生后,很多病情较重的伤员很快被转移到北京接受治疗。卢世璧和一群同样身肩灾区人民希望的医生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工作,手术台上刚离开一个,又迎上来了另一个,鲜血淋漓、痛苦绝望的伤员让他们忘记了休息……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将全部伤员都处理完毕了。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卢世璧已是八旬高龄了,但当他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卢世璧立即向组织申请去前线。院领导起初并没有同意,因为此次四川地震级别已属特大地震,震区情况非常凶险,很多地方道路不通,需要步行,就连食物都算不上充足,卢世璧年事已高,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女儿得知父亲要去前线的愿望后也强烈反对,一心劝慰他留在北京指导灾区的救治工作。可是卢世璧哪里听得进去,他坚决地说:“我曾经亲身参与了三次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治工作,有着这么多丰富的现场治疗经验,这个关键时候,我不去谁去。”

院领导禁不住卢世璧的一再要求,而且复杂的灾区救治工作也的确太需要他这样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的人去带领了。得到批准的卢世璧一刻都坐不住了,他立刻赶往机场,此次抗震救灾的第一支队伍是解放军总医院派出的高级专家医疗队,而卢世璧无疑成为了其中最年长的一名队员。14日随医疗队正式进入灾区,卢世璧的脚刚刚踏上灾区的土地,他就马不停蹄地直奔成都军区总医院。仅几天时间他参与救治了3000多名伤员,就这样他还总自责地说:“我走得太慢了,要是再快一点,或许都能多救一个人。”其实谁都知道,他之所以“走得慢”,因为他的双腿患有多年的关节炎,而且灾区路难行,他的双脚都磨出了血泡……

在灾区工作几天,卢世璧清楚地认识到: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在最快的时间内确定轻重缓急,给伤员分类分级,这样那些病人可以等待也能适当地向后排,为那些情况不容延误必须马上手术的患者争取时间。于是,他来到灾区后第一次向医院提出了一个要求:“他想给全院医生上一课。因为他知道,年轻的医生们虽然学识渊博,但经验很少,他必须尽快把自己在前几次救灾中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课程一开始,卢世璧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唐山大地震时惨痛的教训:唐山地震的废墟上,当医生发现刚被救出来的伤员能说话以及喝水时,认为他们并无大碍,只是过了几个小时他们都死了。原来他们虽然表面看似无碍,内脏却都受到了严重挤压。我至今都后悔没能把他们留住。”

卢世璧从抢救、检查和治疗三个方面详细指出了救援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三个误区。说起抢救,可能所有医护人员都知道要先救危急伤员,但到底什么样的伤员才称得上是危急伤员呢?那些体外大量出血、身体有骨折的就是危急伤员吗?那些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明显的外伤,被救援后神志清楚,能吃能喝的人就是轻度伤员吗?其实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对于那些表面看起来很平静、甚至都没有骨折的伤员最应优先检查,而对于外伤较明显的应该先做一些简单的包扎为伤口止血。卢世璧的独到见解让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深受教育,为灾区的救治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疗队到达灾区的第三天下午,北川营救出了一位重伤者,必须马上在现场实施手术。卢世璧一接到现场医疗队打过来的请求他远程会诊的电话,顾不得自己已经连续工作一天一夜的身体,快步走到远程会诊的大屏幕前,全前贯注地指导救治:“快把患者伤口露出来!切开减压!血液透析!……”视频的那端是情况危急的重伤员,视频这端是双眼布满血丝的卢世璧。最后,卢世璧指导的抢救方案,成功地挽救了重伤者年轻的生命。他每每回忆起这件事,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他说是屏幕上伤员的坚强的眼神给了自己救活他的信心。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如果不是有着一颗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心也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卢世璧老先生从踏上学医的那条道路时,就立志要成为一个病人愿意托付生命的人。如今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个信念,他一次又一次地赶赴灾区,不顾自己有多久没有休息过了,不顾自己身体上的疼痛,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