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德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9150800000017

第17章 别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1)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在德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保证——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职业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与经济界联系最紧密、对学生就业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教育环节。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两大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学校教育,二是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机构有: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高级专科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职一体化的学校。非学校教育机构一般指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专业团体及社区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它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

五花八门的职业教育德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是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德国制造的产品以其性能优异,质量上乘而闻名,小到手表、刀具,大到贵重精密仪器、机械设备都享有盛誉。这不仅因为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德国完备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德国不论是第一、第二产业还是服务业,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很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即使农民也要求持证上岗。职业教育为德国输送了大量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认为是“经济腾飞的翅膀”,是“民族存亡的基础”。

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一直延续到继续教育领域。在德国,学生读完小学后,要接受第一次分流,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成绩进入不同中学:主体中学、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或总和中学。

多数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5年的主体中学,中学毕业后都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师等。实科中学的学生6年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职业教育、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等工作。只有小学学习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学制9年的文理中学,比例只有30%左右。这些幸运儿9年后通过毕业会考,获取入大学资格。总和中学是以上三种中学的综合,也开设职业教育课。

在德国,除直接从文理中学升入大学的人外,其他人都要接受3—6年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后才能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在德国的工地、工厂、公司、政府机关,都能看到实习的学生,他们在师傅、教师、上司的指导下,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接受锻炼和考验,大多数人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培训结束时可顺利参加工作,少数人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或再学习后升入大学深造。这样就创造了社会选择学生和学生选择社会的机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展示和运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更好地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毕业后进行第二次分流,在德国,大多数初中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学制多种多样,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最主要、最有特色的形式。多数中学毕业生要接受为期3年或3年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种培训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和理论课的同时,要到一家企业接受实训教师(师傅)的实践技能指导。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两者的教学比例为30%和70%。“双元制”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这样的职业培训为学徒期,学徒期结束后,通过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各州均承认的毕业证书。

除“双元制”职业教育外,德国还有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提高学校、职业高中、专科文理中学、专科高中和“双证书”教育等。

职业专科学校是一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全日制职校,学制3年,主要生源来自实科和主体中学。3年后,学生可参加由行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或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考试,再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认证后取得与“双元制”等值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提高学校是为正在接受职业教育或已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扩充或深化文化和职业知识的平台。职业高中则是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桥梁,为已接受过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且成绩优良的学生提供进入大学深造机会。

专科文理中学只有高年级,实科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力的学生进入专科文理中学。这种中学除了传授普通文化课外,还传授与职业或专业相关的课程,考试时除了普通文化课外还要加试一门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计入高中毕业总成绩。考试合格者,可进入大学学习,但有专业限制。

专科高中的招生对象为实科中学或同等学力的学生,讲授普通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实践培训一半在企业或学校的实训车间,一半在企业内进行。两年毕业后,学生可获得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资格。“双证书”教育是近年来在高中阶段推行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专科文理中学或普通文理中学同职业学校合作,或者普通文理中学同企业合作,学生可同时获得进入大学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制为4年。

除了中等职业教育外,德国还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院。其操作与“双元制”职教类似,由政府和企业合办,但招生对象只针对文理中学高中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力者,培养目标是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继续教育承担的任务则是为进入职业生涯后想通过增加管理知识、技术理论与实践技能达到进一步晋升目的的人提供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申请企业培训岗位,职业介绍中心接受后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到行业协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若找不到培训岗位,则参加企业外培训(注:不属于“双元制”教育),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因材施教的“双元制”职业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采取的一种较成功的办学模式,此教育模式“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此成功经验被许多国家借鉴和采用、推广。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还能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合理运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应从立法、教材、师资、组建职教集团等多方面深化职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德国的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经济发展和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水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为德国培养了操作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品质好而且做工精美,因此,他们的经验被许多国家借鉴、采用和推广。

“双元制”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一般情况是学生每周在企业实践3天,在学校学习2天。

以下表格真实地反映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职责。

项目企业学校

费用承担者企业自己国家(公共事业)

上级主管联邦各州

法律条规职业教育法学校法

监控行会国家

施教内容遵循的法规培训条例总教学框架

基础培训合同义务教育

施教重点实践理论

被教育者称谓学徒学生

教育者称谓师傅教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财政与私营经济共同资助的多元混合经费保障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等五种。其中,企业直接资助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设备并负担实训老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像西门子公司、大众汽车公司等大中型企业。

2.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灵活分流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德国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同样,学生在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之后也可以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再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型结构网络。因此,这种教育体系可以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纵向逐步发展、横向彼此联系沟通,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而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提供继续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德国,绝大多数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有些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进行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进行技能培训,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内容和程序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和现场生产流程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培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有人说,德国学校的学生,上午刚毕业,下午就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应对自如。

4.用法律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贯彻和实施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均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学校和办学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一般不干预办学过程。对学校和办学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政府出面协调解决,贯彻了服务的宗旨。

德国早在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等规定。《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后该国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余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由科教部、经济部等共同制定了《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发了一些实施条例。

5.高度重视职业教学质量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质量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印证。首先,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教学大纲的保证;其次是学用结合、实际操作能力的强调;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让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五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规定。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物质生活上的待遇。“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每位老师至少需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且每周在校任课25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年收入为5—10万马克。

此外,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以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服务达到高水平、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企业具有高效益。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还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非常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

二、教育体系双元制和职业教育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实际分为两块:教育体系双元制和职业教育双元制。

1.教育体系双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