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系双元制是小学生从4年级开始分流,成绩好的进入文理中学,一般的进入实科中学,较差的进入普通中学,读6年相当于初中毕业。文理中学,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实行分层教学。文理中学语数等文化课,较难较深,要求高。德国人认为实科中学、普通中学学生接受能力不强,文化课教学比较简单,开始接触职业技能,主要形式是企业实践(认识)和企业实习。企业实践从第八年开始要进行2个月到2个半月。企业实习最后大概15天,主要确定自己将来职业方向。
2.职业教育双元制
学生从实科中学、普通中学毕业后,需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并进行申请,企业考核通过后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送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3年半的职业教育。职业中学理论知识占30%,实践占70%。具体形式是第一年每周理论2天,实践3天,第二、三年是理论1天,实践4天每个学校形式内容具体与企业协商,也可以一个学期前几个月在学校,后几个月在企业,职业学校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具体实践技能回本企业学习。企业小的由企业所属协会,如手工业、农业等协会办的实训中心负责实践。(其中未满18岁的孩子家长陪同签订协议)培训最后经考核合格毕业,与企业正式签订用工合同。
德国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他们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弥补。德国的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线路从中学开始一直延伸到终身教育,同时把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年轻人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二战结束后德国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跃身于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对于这一奇迹般的变化,德国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正是这些劳动者创造了良好的产品质量,并推动德国经济稳定发展。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培训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践。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需要签订两份合同:第一份是与学校签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经过5年培训,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与培训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并规定了学生实习期间的工资数额。这种培养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业学校教育为辅,学校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教育。第一学年每周有2天时间到学校上课,第一天上9节课,其中有3节文化课、6节专业课;第二、三学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天,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习,平均每周在企业培训的时间为4天,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时间约为1—15天(各行业有所不同)。德国的义务教育为12年。有些残疾、心理障碍弱智等儿童无法在一般中小学就读,可以在特殊学校学习,如集特殊儿童的护理、治疗、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于一体的特教中心、聋哑学校等等。
三、注重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在姜大源的“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一文中是这样介绍德国初等教育阶段分流制的:
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大致情况如下:
初级阶段:其初级阶段的教育为学前教育,幼儿园为主要形式,年龄段3—6岁。
初等教育阶段:此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教育,为小学4年,年龄段6—10岁。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第二阶段的教育。
第二阶段分为I级和II级,在第二阶段的级相当于初中,此时学生分流进入三类学校:1)实践能力强的进入主体中学(5年);2)文理知识强的进入完全中学(又称文理中学,如果把第二阶段的II级(相当高中)计入,其学制西部地区9年,东部地区8年(注:这部分的高中学生是以后直升综合大学的);3)智力类型在这二者之间的进入实科中学(6年)。
第一次分流后,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3∶1∶2(2000年)。
还有一种将主体中学、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合校的称“总和中学”。
第二阶段的I级学生的年龄段为10—15岁或10—16岁。
第二阶段的II级相当于高中,学生在初中后进行第二次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类高中,即完全中学的高中及总和中学高中,毕业后直升综合大学。一部分进入各种职业类高中。
第二阶段的II级学生的年龄段15—18岁或16—19岁。
第二次分流后,16岁到19岁年龄段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校生之比大约为:29∶71(2000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是怎样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即德国的孩子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手能力强的,那么在他10岁(德国的小学毕业)时,完成第一阶段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阶段,进入第一次分流,可以进入主体中学(学制5年,相当于初中)。当他完成第二阶段的I级教育,即初中学业,将面对第二次分流,如果进入职业类高中,根据德国的同样有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他其实已经是某个德国公司的准职工;如果进入普通类高中,即完全中学的高中及总和中学高中,毕业后将直升综合大学。第三类的孩子是文理能力强的,那么在他10岁(德国的小学毕业)时,完成第一阶段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阶段,进入第一次分流,可以进入完全中学(又称文理中学,学制是西部地区9年,东部地区8年,相当于初高中一体)。这部分的高中学生是以后直升综合大学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力类型在上述二者之间的,我们称为第二类,那么在他10岁(德国的小学毕业)时,完成第一阶段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阶段,进入第一次分流,可以进入实科中学(学制是6年,也相当于初中)。当他完成第二阶段的I级教育,即初中学业,将和第一类学生一样面对第二次分流。
“行为引导型”职业教育教学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起源于德国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使职业教育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概念与模式。现代社会要求人的能力有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统称为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教师就应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劳动方式以及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职业劳动出现了三大跨越,即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跨越,由动作技能型向心智技能型跨越和由蓝领劳动者向白领劳动者跨越。要符合这三种跨越就要求劳动者必需掌握比原有要求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实现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就需要特定的手段,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近20年来,许多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创造开发了一些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要求的新的职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中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最被广泛推广,它使职业教育进入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良性运作,对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用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很多,有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实验导向教学法等等。
四阶段教学法包含情绪准备、信息掌握、巩固和检查四个阶段,教师用事物分析开始课程准备,所谓事物分析就是教师作为技术员按照教育学规律对某个课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六阶段教学法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报告、应用六个阶段。问题导向教学法和实验导向教学法均属行动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实验导向教学法则以某一实验项目展开教学,这样的实验项目同样也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现代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重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和能力与素质的发展相联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能力本位”教育观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要素。
由于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不断地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在变化,为适应这种需要人们的能力在提高和扩展,现代社会要求人的能力有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统称为综合职业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教师就应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内涵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导向、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教学方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
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特点
(一)在学习内容上
以实践课为主体,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学习领域。学生得以从实践中得出理论。
(二)在教与学过程中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互相研究的过程中问题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验的过程。由此获得的经验深刻而不枯燥。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源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行为引导型教学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学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过程。
(三)在教学本质上
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种连续而平铺直叙的信息流,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它是以下四个方面模式的组合:功能模式(表示事物功能关系)、空间模式(表示事物空间关系)、时间模式(表示事物步骤与流程)、逻辑模式(表示事物逻辑关系)。四种模式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智能型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一旦得到传授信息时就能直接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学生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应用学习新概念、原理知识、技能的。因而没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没有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失败的、低效率的教学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所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四)在教学效果上
行为引导型教学不是把贮存下来的信息直接传递,而是激发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适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行为引导教学法能从以下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行为能力:1)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2)阅读能力;3)听讲能力;4)信息能力;5)心智能力。
综上所述,行为引导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由于使用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就要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就必须凸现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行为引导型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四、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意义
1.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体现世界上先进的职业培训教学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学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学课型教学体系,它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轻车熟路,根深蒂固。行为引导教学法是以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为目标、以活动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培养能力型人才的教学观念是目前世界上先进职业培训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2.行为引导型教学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