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9156100000020

第20章 货币学派(1)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也叫“现代货币主义”。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领袖和奠基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哈伯格、卡尔·布伦纳(KArLBruNer)和利奥纳尔·安德森,英国经济学家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德勒和迈克尔·帕金(MIChACLPArKIN),奥地利的赫尔姆特·弗里希等人。“现代货币主义”一词是由布伦纳在1968年7月发表的论文“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中提出的。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式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对刺激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到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他们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号,鼓吹货币问题的重要作用,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他们以此与凯恩斯主义学派相对抗,并自称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经济学家布赖恩·摩根对此进行了说明。他说:

“财政政策的失败和便宜货币的灾难性后果加重了某些经济学家关于货币理论发展的过于狭窄的说法的分量,结果出现了另一种替代的学派,他们对当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的基本概念比作为凯恩斯学派体系的基础的货币过程更为广泛。它以货币数量的变化作为中心。这一学派被称为货币学派或现代数量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者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1)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会大致上保持在充分就业(即处于“自然率”处的就业)水平。经济受到干扰后会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失业率会自动恢复到“自然率”的水准。

(2)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也许会导致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但是任何货币供给增长率都可以同充分就业的均衡相配合,也就是说,充分就业的均衡可以处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

(3)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动,在短期内会暂时改变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但是,在长期里,这种实际效应等于零,因此,只剩下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加速定理”)。

(4)反对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张长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或者事先宣布的“目标”。

但是,在现代货币主义者当中,仍然存在着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和假设条件的明显不同,以至于我们无法真正严格地把他们看作完全统一的思想流派。

我们这里在介绍现代货币主义流派的基本情况时,主要介绍的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有关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一节)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但是,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学者博丹。他将16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归因于金银数量太多,并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的增加会使人们降低对它的估价。它的价值既然被低估,与它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就相对上涨了,用货币来表示的商品价值(价格)也就上涨了。后来,爱尔兰银行家理查德·坎蒂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赞成并研究了货币数量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洛克认为,货币的价值由其供给数量决定,货币供给的数量增加必然降低币值。休谟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计算和代表商品价值的符号;在交换中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地上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和大部分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也都持有货币数量论的观点。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凯默尔和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数量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皮古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是传统货币数量说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但是,凯默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凯默尔在1907年出版的《货币和信用工具与一般等物价的关系》中对于信用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研究对费雪很有启发。

费雪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代表的着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自此,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交易方程式”为:

P=MV/T或者MV=PT

其中,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如考虑到银行存款因素,设M′为银行存款,V′为银行存款流通速度,则当银行通过信用渠道使存款流通影响物价水平时,上述方程式可以写为下面形式:

P=(MV+M′V′)/T或者MV+M′V′=PT

费雪认为,在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交易方程式中,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有五个,其中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内相当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乃至社会总交易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费雪由此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因为费雪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交易数量说”显然成为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则十分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作用和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从人们手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皮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的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PY表示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看出,“剑桥方程式”中的K等于“交易方程式”中V的倒数(1/V)。两个方程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在支付过程中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货币需求量的作用)。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中,尤其是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剑桥学派特别重视货币需求分析这一理论传统的影响。

另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对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M/P=K(Y)+L(r)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其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K(Y)为产生于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大致上是实际收入的一个稳定的增函数,Y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L(r)为产生于交易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是利率的减函数,也就是说与利率r成反方向变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结构上形成了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框架的来源。

只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包含了更多的资产种类,而不像凯恩斯的模型,只包含了货币与证券两类资产。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另-个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早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有劳夫林、奈特、西蒙斯、明茨等人。弗里德曼曾经讲过,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革命性的着作使得传统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黯然无光,许多货币学者纷纷背弃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在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大学是当时少数依然讲授货币理论和政策的大学之一。西蒙斯和明茨等教授的货币理论与政策,其内容已经开始摆脱了机械式的货币数量学说,形成了一种能解释经济活动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的分析工具。这些理论观点散见于西蒙斯和明茨的论着中,形成芝加哥大学的口述传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们虽然不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那样单纯用货币数量解释物价的波动,但是,都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研究方法,承认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芝加哥学派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20世纪60年代后,当凯恩斯经济学日益陷入困境时,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又得以恢复和发扬。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的重新倔起与简单的凯恩斯主义被抛弃,都是对这-时期通货膨胀和滞胀现象的一种反映。

弗里德曼说:“从长期来看,‘现代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早期货币数量论。它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贡献,就是它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并对这些后果作了更详细的整理概括。”

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货币数量增长很快,名义收入也会增长很快,反之亦然。货币流通速度尽管可以改变,但是完全可以预测。

(2)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和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即有一个时间的滞后过程。

(3)货币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只影响价格,产量则是由一系列实际因素(如产业结构、节俭程度等等)决定的。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说,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开支是通过印发货币(钞票)或银行信贷取得的,并且导致货币数量增长率超过了产量增长率,那么,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

(5)货币数量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它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行资产(债券、股票、房地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货币数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鼓励了人们扩大开支,最终导致产量和收入增加。

(6)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这种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7)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应该避免货币数量的变化率大幅度地摇摆,明智的政策是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地增加。

(第二节)货币理论

弗里德曼在《密尔顿·弗里德里的货币理论结构批评》(1974年)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货币统计分析和以这种分析检验的“总的理论结构”,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1982年)中,他对这一理论结构进行了补充,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是以一个封闭型经济或与此相当的使用统一货币的国家经济为分析对象。

一、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

弗里德曼认为,价格是把名义价格与实际货币数量联系起来的桥梁,名义货币量M是以任何一种被用来代表货币的单位所表示的货币数量。美元、英磅等都是货币单位。实际货币量M是以货币能够购买到的产品和劳务的量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名义货币量除以价格指数P等于实际货币量,即M=M/P。

弗里德曼接受货币数量论的假设,认为他和施瓦茨的研究证据支持这种假设。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观点有二:

1.对货币持有者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他所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而不是名义货币数量。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较多的名义货币只能购买很少的商品和劳务,实际货币量很少。人们关心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实际货币数量对持币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2.存在一个人们在任何既定情况下所希望持有的相当确定的实际货币数量。

在名义货币数量没有变化时,最初的名义货币余额的多余部分会通过价格的上升造成个人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减少,或者通过产出的增加使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对名义货币数量需求的增加而导致个人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减少。

在最初名义货币余额不足时,会有相反的过程发生,从而使个人持有实际货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显然,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或名义货币量的变化都可能造成价格和名义收入的变动。

弗里德曼在同意货币数量观点的同时,指出两点:一是实际货币持有量的变动通常是缓慢进行,或者是一系列货币供给变动的结果,相反,名义货币的供给量的显着变化可以经常地独立于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二是对名义收入和实际经济活动水平短期变化的影响而言,货币数量的变化是主要的因素。

二、实际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认为应区分财富的最终持有者与企业对货币的需求。财富的最终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是他们选择自己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企业持有的货币是生产者手中的商品,就像机器和存货。

财富最终持有者的货币需求是以下各变量的函数:一是总财富Y,现实经济中总财富难以估计,可以用永久性收入作为衡量财富的指标。弗里德曼认为,强调把收入作为财富的一种代表,而不是作为衡量货币运行情况的尺度是现代货币需求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根本区别;二是非人力形式存在的财富份额W,它可以作为抵押取得借款,因此,非人力资本形式的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预期的资本名义收益率RM、预期的债券名义收益率RB和预期股票收益率RE,后两者与债券利息和股票红利等经常性支付有关,也与资产价格变动所得到的收益有关;四是预期的价格变动率GP;五是除收入以外的一些影响货币服务效用的变量U。其中永久性收入在这些变量中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