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9156100000035

第35章 新自由主义(6)

从均衡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都有其特殊的贡献,但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建立第一个一般均衡经济模型的,是瑞士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里昂·瓦尔拉。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以及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取决于其他商品(替代品或补充品)的价格。就是说,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以及供给量)不仅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而且是整个价格体系的函数:D1=F(P1……PN)。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不能孤立地被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随后,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按照马歇尔的看法,均衡是指相反力量的均势,从而使它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局部均衡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自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究其马歇尔用局部均衡代替一般均衡的原因,马歇尔自己认为,问题搞得愈小,对它的处理就愈精确,但是它和现实生活也就愈不符合。不过,每次精确地处理一个小问题,有助于处理包含它的那些大问题,而这种处理比在其他情况下要精确得多。时际均衡的概念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哈耶克、林达尔和希克斯提出的又一个有关均衡的概念。哈耶克在1928年的一篇有关时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即跨空间贸易)的类比中,提出了时际均衡的概念。林达尔在1929年提出了第一个关于时际均衡的数学模型。“时际均衡把确定Nt出清市场价格作为它的目标(从一个任意给定的短期出发点开始,在基本时间期限t内N项商品的价格)。这个均衡条件定义的主要含义以及把它与长期正常条件分开的主要影响在于,不仅相同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间里不同,而且股本不需要按照它的供应价格产生统一的利润。”

更具体地讲,哈耶克关于均衡的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均衡存在的有关条件。关于均衡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研究的意义,哈耶克提出了如下的看法:首先,他认为,均衡只有局限在单个人的行为分析时才会有明确的意义。哈耶克指出:“我必须要先表明,均衡的概念如果应用于单个个体的行为时,就会有明确的意义。”

他又说,长期以来我总是感到,我们在纯粹分析中所使用的均衡概念本身及方法,只有局限于单个人的行为分析时才有明确的意义。当我们将其应用于解释许多不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我们实际上正在步入一个不同的领域,并悄然引进一个具有完全不同特征的新因素。

从这里不难发现,在哈耶克的均衡理论中,依然坚持了他的方法论中特有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体推知集体,集体由个体构成的观点。哈耶克还说道,从我已说明的观点看,在我们使用均衡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人的不同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个意义上,该概念不可立即应用于不同人们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的情况看,人的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系统,那在面对社会、面对人类,以及面对人们之间的竞争时,又如何使用均衡这个概念呢?哈耶克认为:“如果在某个时期中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都是在执行其各自的个人计划,并且这些计划在这个时期的开始就由个人所决定,那么此时就会存在均衡。”

“对一个社会而言,我们可以谈及它在某一时点的均衡状态,但是这意味着,只是在人们所制定的不同计划有利于一致的行动时,这些计划才彼此相容。而且,一旦社会达到了均衡,那么只要外在事实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预期相一致,这种均衡就将继续下去。”很明确,有关社会的均衡,哈耶克把其建筑在个人所决定的个人计划,不同的计划一致的行动和外在事实与共同预期的一致三个方面。其次,哈耶克认为,均衡与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哈耶克指出,于是我们必然会得出结论,为使均衡成立,他必须拥有有关的知识,是因他起初的地位而必然获得的知识及他后来制定的计划。这肯定不是所有的知识,如果他偶然得到这些知识,它对他则是有用的,并会导致他计划的改变。只是因为某些人没有机会了解事实,因此我们才能很好地拥有一个均衡的状态,如果他们了解事实,就会导致他们改变计划。或者换句话说,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其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定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均衡是外在事实与共同预期趋于一致的一种现象,为使预期与外在事实相一致,对于制定计划的个人来讲必须具备把握外界条件和事物预期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而个人知识的变化也必定对均衡产生影响。

(2)均衡与时间的关系。均衡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时际均衡,是哈耶克等人创造的均衡理论的基本点。哈耶克指出:“因为均衡是一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必然是即时相继发生的,所以,很明显,要想赋予均衡这个概念任何意义,时间的描述都是极其重要的。这点值得一提,因为很多经济学家在均衡分析中似乎都没能发现一个处于均衡当中的时点,所以他们声称均衡必定是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好像是无稽之谈。”

可以这样认为,在时间与均衡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就意味着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那时间的推移会对影响均衡的什么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均衡的破坏呢?哈耶克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回到我一直讨论的特殊问题,即为了使均衡能够出现不同个体必然拥有的知识数量(或者他们必须拥有的‘相关’知识)的问题。如果我们已记住这一点:均衡要么不存在,要么被扰乱,我们将更接近于答案。我们已经看到,如果一个人或者由于其趣味的变化(这里我们对此不关心),或者由于他了解到新的事实而改变其计划,那么均衡关系将中断,但是,显然此人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了解新的事实而改变自己的计划。这两种途径对我们的目的而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他可能在无意之中了解到新事物,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他企图执行其最初计划的必然结果;或者,在他尝试的过程中,他会发现事实与他所期望的不同,这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为了使他能够按计划行事,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他的知识只是在它需要被证实或更正这样一些紧要的关头,才是正确的。但是,他可能不拥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他拥有的话肯定会影响他的计划。”

在这里,哈耶克把随时间推移个人所掌握知识的变化看成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

(3)均衡研究中论据的含意。论据这一概念是在研究“独立地由许多人决定计划”时,计划如何“都能被执行”和“不同个体的计划就必须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保持一致”这样的问题时提出的。哈耶克认为,要做到这些,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因做为其计划之基础的一些论据,都将是其他人特定行为方式的预期,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对不同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论据的行为。”在传统的均衡分析论述中,人们的假设认为,表示个人兴趣和技术现状的论据会被均等地给予所有的个体,人们在同样前提下的行为会使他们逐渐适应彼此的计划。但哈耶克认为:

“这种假设显然避免了一部分上述困难,但是人们常常会指出,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由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他人的论据这一事实所导致的困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卷入了循环推理。”并指出,这里所指的论据,假设是客观事实,并且对所有的人来说都相同,它显然与构成纯粹逻辑重复转换之起点的论据不再是一回事了。这种“论据”意味着那些仅仅存在于行动着的人们头脑中的事实,并且只是“论据”这一名词的这种主观解释,才使那些命题成为必然的真理。在这里,哈耶克用上了其方法论的又一方法——主观主义,强调论据的主观存在,突出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4)均衡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前面已讲过,均衡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往往是探讨、研究经济问题所必须存在的前提。哈耶克也认为,如果我们找不出自己关心公认的虚构均衡状态的理由,我们就不能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不管过分追求纯粹的经济学家们偶然说过些什么,惟一能证明这种关心是合理的办法,就是假定存在一种倾向于均衡的趋势,这点似乎无可置疑。正是根据存在这样一种趋势的判断,经济学才不再是纯粹逻辑的游戏,而成为一门经验科学。

7.竞争的含义

无庸置疑,作为坚决信奉和提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斗士哈耶克,必定是一个坚决维护自由竞争的经济学家。但他在如何看待竞争,特别是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完全竞争的问题上,却有他一套独特的见解。哈耶克认为:“竞争主要是一个形成意见的过程。通过传播信息,它带来了经济体系的统一和连贯,而这是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市场的先决条件;它创造出人们对于什么是最好的和最便宜的看法,而正是由于它,人们所了解的可能性和机会至少像现在了解的那样多。所以,竞争是一个涉及数据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重要性也就必然完全被任何视这些数据为恒定的理论所忽视。”这一关于竞争的概念,是哈耶克1946年5月20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小讲演》五月刊上发表的文章《竞争的含义》中提到的。到了1979年,哈耶克又指出,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正如其他任何种类的实验一样,竞争也不能被说成是可得到任何可测值最大化的实验。竞争仅仅能得到,在有利的情况下,比其他已知的过程使用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哈耶克关心竞争,但他更关心自由的竞争。他说道,毫无疑问,在缺乏“自由”的状况下,不但各种东西不可能由那些最懂得如何生产因而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东西的人来生产,所有消费者最喜欢的东西(如果他们有选择余地的话)也根本不可能都生产出来。而且,实际价格与生产这些商品的最低成本也不会有多大关系。事实上,在这种状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作出选择,以及他们的数据,与竞争下的这种选择和数据完全不同。哈耶克关心竞争的完全性,但他更关心竞争的存在性。他说道:“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一些实际的教诲,我们应该更少地操心某一特定场合的竞争是否完全,而更多地操心到底有没有竞争。被各个工业的理论模式所掩盖的是,有竞争与没有竞争间的鸿沟要比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间的鸿沟大得多。可是在讨论中,目前的趋势往往是不容忍‘不完全’,而对阻止竞争缄默不言。通过研究竞争被有意压制通常出现的结果,比通过注视实际竞争中的缺点(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理想眼里的缺点),我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竞争的真正意义。我在这里特意说‘竞争被有意压制’,而不只是‘没有竞争’,因为只要竞争没有在国家的帮助或纵容下受到完全的压制,一般来说它总是起作用,即使这种作用可能是缓慢的。经验已经证明,压制竞争通常引起的弊病,决不能与竞争不完全可能带来的弊病同日而语。比价格可能会与边际成本不一致更为严重的是,有了强大的垄断,成本会大大地提高。然而,基于较高效益的垄断,其危害是比较小的,只要保证一旦其他人在满足消费者需要方面效益更高,该垄断立即消失。”

哈耶克进一步地分析到,在现实生活的状况中,认为任何两个生产者的地位从来就很难相同的见解,源于在一个变动不息的世界中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理论所注重的长期均衡这一事实……论述“完全”竞争的理论必然会涉及到长期均衡价格,并非仅仅与充分利用已知的耐用但会枯竭的资源这一问题无关,而且由于过去相信这种长期价格的模式而得出的关于政策的结论,会非常误人的,甚至是危险的。完全竞争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由于忽略了时间因素,而使自己完全脱离了所有与理解竞争过程有关的东西。如果我们把竞争过程看作是一系列事件的连续(我们应该这么看),那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候一般都只有一个生产者能以最低的成本制造某一特定的产品,而且他事实上能以低于仅次于他的成功的竞争者的成本出售其产品。但他在试图扩大其市场时常常被他人赶上,而后来者又会再被其他人赶上而无法占领市场……这样一种市场显然决不会处于完全竞争状况。相反,竞争不但会非常激烈,而且也是使有关产品,在任何时候都能以已知的最廉价的方法供应给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很清楚,哈耶克在这里又用上了他分析时习惯采用的时际方法。在对待完全竞争的问题上,他的鲜明主张是,竞争远非只有在“完全”时才是有益的,竞争所处的环境越复杂,或越“不完全”时,竞争就越重要。

(二)中性货币和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仅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而不影响实际的产出水平,则货币处于中性。有关货币中性的思想很早就出现在货币数量论的早期理论中,如在1752年大卫·休谟的着作《货币论》、《利息论》和《贸易平衡论》中,就可见到中性货币的经济思想。但中性货币这一术语很晚才出现。哈耶克1935年在其着名的着作《价格与生产》中,把这一术语的发明归功在了克努特·威克塞尔身上。权威人士却认为,事实表明,这应归功于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欧洲大陆经济学家们。

1.中性货币

在现代社会中,可信赖的货币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讲,可信赖的货币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基础。货币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紧密的依靠,也使人们走出了狭小的地域市场。但这种范围的无限扩大也迫使人们增添了互相的依赖,甚至出现了哈耶克所说的,每个人都要依靠“我们所不能知道和不能控制的人们的努力”。哈耶克在接受了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同时,对货币影响个别价格仅是通过一般价格水平的解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关这方面的着作,第一本是1929年用德文撰写的、后在1933年译为英文的《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以及在伦敦经济学院所作的4篇讲稿所组成的、并在1931年出版的着作《价格与生产》,在随后1935年的修订版中,哈耶克力图表明货币理论工作的重要性,他甚至把货币理论看成是“被易货交易假设下的纯理论视为覆盖整个领域的第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