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9156100000004

第4章 凯恩斯学派(2)

凯恩斯写作《通论》以西方职业经济学家为主要对象。他在该书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本书主要是为我的经济学同行们写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凯恩斯深感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不符合事实,必须建立新的理论以代替旧的理论。可是,传统理论已经根深蒂固,严重地束缚着经济学家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意识到,要使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首先就要使经济学家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说:“如果我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我必须首先说服的,就是我的经济学同行们,而不是公众。”

由于《通论》难读,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包括着名经济学家,纷纷从事《通论》的诠释和通俗化工作。在这一类读物中,影响较大的有罗宾逊夫人的《就业理论引论》、汉森的《凯恩斯学说指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狄拉德的《凯恩斯经济学》。

1.通论

凯恩斯把自己的书名叫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的第一章标题是《通论》。通论的意思是一般理论。凯恩斯说,这本书命名的重点在“通”字。他的用意是,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不是通论,不是一般理论,因为他们的理论的假设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这就是说,只有他自己的理论才是通论或一般理论。不仅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且适用于一般情况。

凯恩斯在该书序言中又说,他得到的是通论,而“古典学派”的理论只是通论的一个特例。明白了这一点,对凯恩斯在该书结语中说的另一段话就不难理解了。他说,他对“古典”经济理论的批判,不在于找出它的分析中的逻辑错误,而在于指出它暗示的假设很少或者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其结果是它不能解决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但是,如果中央控制顺利实施以后,做到使总产量大致上相当于充分就业产量。从这一点起,“古典”经济理论将再次表明自己是正确的。

凯恩斯所说的特殊情况,是指充分就业的情况。传统经济学假设,资本主义经济能自行调节,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这一假设是错误的。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的理论是一种特殊理论,因为充分就业只是各种就业情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情况是经济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就业情况从充分就业到普遍失业都可能存在,典型的就业水平是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认为自己的就业理论能解释就业的各种情况,包括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他认为,非充分就业是正常情况。因此,他认为,只有他的理论才是一般理论。

凯恩斯《通论》的诠释者对“通论”或“一般理论”的含义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狄拉德说:“一般理论的另一个‘一般’方面,是解释通货膨胀同解释失业一样容易,因为两者主要都是有效需求的数量问题。需求不足引起失业,需求过多造成通货膨胀。”这就是说,凯恩斯的《通论》之所以是通论,因为它既能解释失业,又能解释通货膨胀。狄拉德还说:“从凯恩斯着作的标题来看,‘一般’这个名词还联系到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意义。他的理论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就业和产量变动的,这与传统理论大不相同,后者主要是(但不完全是)关于个别商业企业和个别工业的经济学。”这就是说,凯恩斯的通论或一般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而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理论。

2.经济学的二分法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成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又称价值论,货币学原理又称货币论。前者讨论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后者讨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这两个部分相互隔绝,各不相通。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这种二分法。他在批评这种二分法时,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凯恩斯说:“把经济学分成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我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分法。我想,正确的二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另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过,后来的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都是受了凯恩斯的影响。挪威经济学家弗里施1933年第一次在经济分析中使用“微观动态”和“宏观动态”两个术语,前者分析一个特定部门的运行,后者分析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经济系统。这比较接近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分。1934年他给“微观动态学”和“宏观动态学”下了定义:微观动态学研究单个市场、单个企业等,而宏观动态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这就更接近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941年,沃尔夫第一次正式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学术用语。1948年,博尔丁第一次将这两个术语写进经济学教科书。

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是肯定的。他说:“就单个厂商理论和使用既定数量资源所得到的产品的分配理论而言,古典经济理论对经济思想做出了贡献,这是无可指责的。人们没有这一理论作为思想武装,对问题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思路。请不要因为我说他们忽视了他们的前辈有价值的思想,就以为我怀疑这一点。”在肯定传统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的同时,凯恩斯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就管理国家而言,政治家关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是整个体系的全部资源的最优利用。

凯恩斯的二分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的态度。第一,他批判的是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而不是其中的微观经济理论;第二,他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也没有完全否定,而是认为通过中央控制使总产量大致相当于充分就业产量以后,传统理论还是正确的。由此可见,所谓凯恩斯革命,只是对传统经济学作了部分的修改和补充,而不是完全否定。

3.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在凯恩斯以前,剑桥的经济学家皮古把失业分为两个范畴;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据解释,所谓摩擦失业,是指劳动市场功能的缺陷引起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例如,消费者爱好变化使原有工作不断消失和新工作不断出现所产生的失业,变换工种过程中产生的失业,工作的季节性所引起的失业,停工待料和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所引起的失业,对工作机会的信息不灵和无法同招工单位联系所引起的失业,都被列入摩擦失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摩擦失业是临时性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对情况变化的反应缓慢、固执己见等原因,工人不接受现行工资或较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造成的失业。凯恩斯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个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给非自愿失业下的定义是:

“当工资品价格比货币工资有所提高时,如果愿意按现行工资工作的劳动总供给和现行工资下的劳动总需求都大于现有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

说得明白一点,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消费的商品的价格比货币工资有所提高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无业可就的人所形成的失业。

传统经济学认为,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包含了全部失业。可是,在1921年-1939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32年,英国失业率高达22.5%。这些数字远远高于剑桥正统经济学家所说的全部失业率的极限。在现实面前,凯恩斯不得不否定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可以包含全部失业的说法,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凯恩斯在30年代的萧条中深感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于是提出了充分就业的主张。但是,凯恩斯的充分就业决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失业,决不意味着失业率为零,决不意味着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得到就业。凯恩斯对充分就业有自己的特定解释,他说:我们把没有“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状况称为“充分”就业,“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同“充分”就业并不矛盾。按照凯恩斯的这一解释,只要消除了他所说的第三个失业范畴,就算是实现了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就是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对于他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他的说法,资本主义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什么是有效需求?凯恩斯在《通论》第三章(第一节)中下定义说,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在《通论》第六章(第一节)中,凯恩斯又下定义说,有效需求是企业主根据当前就业量预期获得的总收入或总收益。有效需求是总需求函数上的一点,这一点之所以有效,因为它符合企业主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就业水平。从凯恩斯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也就是企业主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的需求指整个经济的总需求,而不是指个别企业或别的行业的需求。

在需求前面加上定语“有效”二字,是为了表明,只有同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对决定实际就业量是有效的,总需求曲线上除这一点之外的其他各点,对实际就业量的决定都不是有效的。“有效”二字还有助于区分购买欲望和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而不是购买欲望。

凯恩斯强调预期在决定产量和就业中的作用。资本家在雇用一定数量工人进行生产时,要对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期。在供给方面,资本家要对供给价格进行预期。供给价格等于资本家在生产中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预期利润。全体资本家要对总供给价格进行预期。总供给价格等于全体资本家在生产中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总成本加预期总利润。在需求方面,资本家要对需求价格进行预期。需求价格是资本家预期的社会上购买他的商品的价格。全体资本家要对总需求价格进行预期。总需求价格等于全体资本家预期的社会上购买他们的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当预期的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们就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当预期的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们就会缩小生产,减雇工人。只有当预期的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资本家们才既不扩大生产,增雇工人,也不缩小生产,减雇工人。这时,产量和就业处于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资本家们预期的利润总量达到最大量。这种在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也就是全体资本家预期的总利润最大时的总需求,便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有效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总需求分为消费品需求和投资品需求。消费品需求简称消费,投资品需求简称投资。总需求等于收入。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消费是收入中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部分,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因此,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收入减消费,等于储蓄。总供给等于产量。产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投资。产量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投资。因此,产量等于消费加投资。产量减消费,等于投资。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产量等于收入。由于从其中减消费等于储蓄,从其中减消费等于投资,所以,投资等于储蓄。由此可见,有效需求既是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又是投资和储蓄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总之,只有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润才达到最大,产量、收入、就业才达到均衡状态。只有这时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从而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只有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围绕这一核心逐步展开就业通论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者高度赞赏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克莱因说:“凯恩斯的革命的贡献是什么?……凯恩斯的革命发展了有效需求的理论。”

4.就业通论概要

在进入具体论述凯恩斯经济学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容之前,先提出就业通论的要点,描绘出它的框架,将有利于读者一开始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住这一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凯恩斯经济学的诠释者迪拉德对就业通论以定理形式作了提要,并绘制了图表。现介绍如下。

凯恩斯的就业通论的要点是:

(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两个部分构成: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4)在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的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因此,就业量决定于①总供给函数,②消费倾向,③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和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量的关系。

(7)投资量决定于①资本边际效率,②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①预期利润收益,②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①货币数量,②流动偏好状态。

(二)消费倾向和乘数

1.消费倾向

凯恩斯说,他的《通论》一书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什么决定就业量。

按照他的说法,决定就业量的因素,也就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此外,还有货币数量这个因素。本节考察凯恩斯说的第一个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消费支出量部分地取决于收入数量,部分地取决于其他客观环境,部分地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个人主观需要、心理倾向和习惯以及收入分配原则。但是,凯恩斯说,当一般经济情况不变时,消费支出主要决定于产量和就业量,因此,可以用消费倾向函数来概括其他各种因素。虽然其他因素可能变化,然而总收入通常是主要变量。总需求函数的消费部分取决于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