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云顶
东海云顶,古称盖苍山,俗名茶山,位于宁海东部的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许家山东部,距许家山约10公里。主峰高872.6米,年均气温13.5℃,自古就产被列为贡品的高山云雾茶,故又称茶山。茶山峰峦、溪谷均优,以桃花坑为主景区的潭、瀑、峰、峦、洞、壁、竹、木景观壮丽多姿。山顶大摩柱、山摩柱、南风岗、石船坪、云峰岗环抱着千亩茶和云峰天地。茶山又是历代道家修炼养生宝地,南北朝高道陶宏景曾题“真逸”两字于岩壁。据宋代《赤城志》记载,观音岩为大士海上至此居留之所。山上有三万余亩面积的国有茶山林场,为国际金奖望海茶的主产地之一,是一处集观海、游览避暑、养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盖苍山最高峰为磨注峰。关于“磨注”二字的得名,光绪《宁海县志》有如下记述:“春夏间,雷雨倾注,上仍白日,但闻足下如旋磨声。”这里,把峰顶喻为一盘石磨,人在峰顶,如同在石磨顶上,一时雷声大作从下而发,天上照旧是晴空白日,峰下早已乌云密布,大雨在足下磨盘中倾注而出,雷声如旋磨时发出的声音响个不停,磨盘中倾注出来的水也流个不息,身临此境,把它喻为“如磨之注”的“磨注”,十分契合、形象。在天气暖和、晴朗的日子里,登上峰顶,早晨,可以看日出,可以享受清新纯净的空气,可以听鸟鸣虫唱;傍晚,可以看红日西沉,落日余辉,可以看晚霞,看云起。在冬天,山下还只是下微雪,山上已是银装素裹。而峰顶呢?一片冰天雪地。清代诗人金蓬山写过一首《盖苍积雪》,诗云:“飞雪最高峰,苍山积逾冬。遥疑垂练挂,错认白云封。势峻低华顶,峦崇友岱宗。秀灵还韫玉,佳气已重重。”
帽峰山
帽峰山又名妙峰山,在县城东部,许家山西北侧,许家山为其支脉,属中部干山,西南接杜鹃山,东北连铜岭岗,山上多松树和灌木。主峰583.7米。以形得名。清朝金蓬山曾有《妙峰拱秀》云:“祠宇秀气钟,堂前拱帽峰。倚天形岌岌,拔地势重重。峦自冠蓬岛,花应插玉蓉。欲寻仙子洞,一带白云封。”
从北麓南岙村登山,溯溪而上,见悬崖下有一潭,潭深莫测,谓之“掩清潭”,又叫“乌龙潭”。潭顶山上有乌岩洞(详见《奇岩洞穴》)。相传,葛洪曾在此炼丹铸剑,剑成以石试,留下“试剑石”。旁有一寺,原为建于梁天监二年(503)的法海寺。
山腰有桐山水库,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丘谷林梢之间。继续上山,在山脊平冈处又有一庵,叫灵峰庵。原为葛仙翁遗址。站在灵峰庵,可见主峰左侧的“七姐妹岩”。
登主峰,东南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坳峡谷中时有云雾缭绕。光绪《宁海县志》有“岁旱有微云覆其上必雨”记载,至今应验如故。
西林水库
西林水库位于我县茶院乡茶院溪支流西林坑上游,许家山东侧山脚,站在山顶即可望见其一泓碧水,如一面明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
西林水库始建于1967年,1981年主体工程完工。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9.5平方千米,主流长度8.9千米,库容11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小(一)型水库。
西林水库四季景色优美,特别是五月的雨后,青山含黛、碧水如镜。环拱在水库四周的群山,按高低远近的不同层次,错落参差地隐现于水底。每一层山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倒映在水中,经了水的涤滤,层次便更加的鲜明,颜色便更加的妩媚。站在水之湄,几疑自己是身在陆上,还是心在水中。到了秋天,则茅芦飘雪,枫叶含丹,有“宁海的九寨沟”之喻。随着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从它身边经过,西林水库也日益成为驴友们假日休闲驴走的首选。
出西林水库不远,有一座庙,叫上洋庙。感受了西林水库的妩媚之后,不妨在此消受一番宁静。黄墙碧瓦,香烟缭绕,万千俗虑,纷沓人事,于此可以澄澈一空。
出上洋庙,便见一巨岩,高达数丈,如古代臣子觐见帝王时手执胸前的那种“笏”,兀立于山边溪畔。当地人叫龙角岩。相传古代有一簟筒般那么大的恶龙,逃经此地时,慌不择路,头角触着了山崖,“啪”的一声,其中的一角,就折而成为这龙角岩。从另一个角度看去,它又像一尊观音像,慈眉善目,袖手而立,施爱众生。
道士桥村
道士桥村坐落于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西北铜岭岗南面山坡上,距宁海城区约16公里。铜岭岗海拔210米,全长10公里,俚语有“廿里铜岭岗,后生爬黄胖”之喻。
道士桥村是一古村,早在唐时,便有范姓先祖在此生息。据《铜岭范氏宗谱》载,范若容,唐咸通五年(864)进士,曾仕于广东,后迁于此。
村边有石拱桥,据《宁海县志》和《宁海县地名志》卷四“风景名胜篇”记载,传说为一郑姓道士所建。故名。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为县内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桥梁。其实此桥亦已改变,仅存拱洞,而桥面全被机耕路取代,看不出任何桥的形迹。
道士桥村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许家山类似,也是一个石头古村。山中也盛产铜板石,村民们以此造桥、铺路、砌房。石头文化氛围十分浓郁。
道士桥村有一高台,叫“三王头”,背村面坡,居高临下,台上有古树数株,石凳几排,为平时村民聚集闲聊之所。旧有“宁波江桥头,道士桥三王头”之称,可见其当年的繁华。
道士桥烽火台
烽火台位于茶院乡道士桥村附近的铜岭岗石棚山顶,距许家山约3公里。
烽火台或叫烽堠,当地人叫“烟墩”。据记载,明时,倭寇时常入侵我东南沿海,戍军在有关山头上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座烽堠。每当倭寇来时,烽堠上燃薪火为号。四野里的百姓和驻军看见了,或转移,或作好抗击的准备。敌人还没有醒悟过来,便已陷进我抗敌军民的天罗地网之中。烽火台已历五百年,见证了明代抗倭战争。
道士桥烽火台海拔203米。烽火台由长条形石块垒砌而成,呈正方形锥台状,底边边长8.1米,上边边长7.8米,高4米,整个烽火台除西边一角坍塌外,其余部分皆保存完好。整个台座,都是用山地上常见的一种扁扁的风化岩构筑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本来赭黄的岩体都变成黑褐色了,上面密布了一个个雨水浸渍的灰斑,像岁月的眼睛,茫然地看着你。
据《宁海县志》记载:“登台可以远眺黄墩港,俯瞰力洋港,昔为象山港和三门湾的主要联络台。”登台观之,信然。
火山遗址
茶院乡的火山喷发遗址有两处,一在坑口岭,一在后坑李村。坑口岭的遗址在茶院中学对面的山上。原为一石宕,因石质坚硬、致密,而且极易开采而受人青睐。剥开山皮后,即见金黄色的玄武岩石柱密密排列。石柱呈不规则的菱形,柱中间分很多“隔”,用钢钎一撬即分开。开采后的石矿呈穹窿状,顶端密布如蜂窠般的石茬,极美观和精致。开始人们不知道,只以为是一座很奇特的石宕而已,后经专家考证,此为火山喷发遗址。
后坑李的遗址在后坑李村西侧的山坡上,旁边即是通往后坑李的机耕路。其石质和形状与坑口岭遗址类似,估计是属同一时间的火山喷发遗址,不过规模更大,气势更壮观。其石柱沿机耕路排列,长达1公里。石柱如同一个个巨人,肩并肩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特别当夕阳西坠时,薄光打在本就呈黄色的岩体上,更显金灿灿一片。蜂窠状的石茬不但密布顶部,也分布脚下,极其壮美。其照片曾上过《宁波日报》、《杭州日报》、新浪网等媒体。
柘浦街边古戏台
古戏台位于茶院乡柘浦村,距许家山约3.5公里。与一般古戏台处于祠堂内不同,此古戏台立于街边。从石柱上所刻字迹可知,这座古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
柘浦村为茶院乡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茶院”旧称“柘浦乡”),古戏台所处的道路,就是从村中通过的古驿道,东达象山,北到宁波,西抵台州。因交通便捷、商旅密集,村中建有集市街道,古时有“柘浦街”之称。该戏台即建在古道旁,以便路人集结观赏。
据有关文物专家介绍,宁波市发现的路边古戏台不多,现仅存鄞州古林、象山爵溪等地少数几座。有的街边戏台台板可拆卸,演戏时搭建,不演戏时卸去台板可行人。柘浦古戏台则只供演戏。目前该戏台保存完好。
大梁山羊祜殿
大梁山羊祜殿位于茶院乡南溪村后,与许家山一样,属帽峰山余脉。
大梁山海拔约400米,大梁山啤酒发源地即为南溪村,并以该山命名。羊祜殿即位于大梁山高耸的悬崖底下。羊祜殿据说是为纪念晋代良臣羊祜而建。羊祜体恤百姓、治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千百年来,人们敬仰他、祭祀他,他也不负百姓期望,总是有求必应,总能帮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羊祜殿在宁海民间名气极大。人们逢红白喜事、造房、出门等,都要到羊祜相公那里拣日子,以确定宜忌。于是在乡间人家的一些墙壁、屋柱、门楣上,贴满了用毛笔写的红色小纸片,上写:某年某月某日,良辰吉日,宜于什么什么等等,结尾通常是大吉大利等祝福语。
2009年,大律师陈有西,在大梁山顶修建了莲亭,曾撰有《大梁山莲亭记》曰:“邑东有山名大梁,去城三十里,天台余脉也。孤峰耸峙,危崖横空,平畴阡陌,尽收望中。西连雁苍,北接四明;东俯沧海,南延瓯溟。古来浪涛风波,崩云裂岸;而今桑田侵海,百里炊烟。斯山也,春日载阳,朝露凝香;山花满崖,林泉清响。夏日临眺,殿宇幽凉;松风徐来,天清气爽。秋夜月朗,瓜熟稻香;寒山远上,枫红槲黄。冬日雁来,疏钟悠扬;狮峰雪霁,白羽耀光。余少时常登斯山,牧牛打柴,饥有果浆,渴有泉酿,每思桑梓故里,梦间常回吾乡。……是惟春月,莺飞草长;天光甫开,万物苏生。乡贤襄助,祜殿重修。车径初通,楼阁巍峨。余离家三十载,此诚善举也,既报乡里,更怀慈萱,是筑此亭。……记曰:宇宙万物里,江山有无中;梁山留胜迹,世事古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