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瓞延绵,本源有自。对于许家山的叶、张、胡、王四姓来说,山川毓秀,耕读传家,其祖上自然也人文荟萃,贤士辈出。
叶姓
许家山叶姓先祖迁自胡陈东仓,最有名的无疑当数叶梦鼎。
叶梦鼎(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胡陈东仓上宅人。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少从学于郑霖。及长,复从学鄞县赵逢龙,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曾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升兵部尚书,兼任国史编修及实录检讨。次年,调任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当时南宋朝廷国力日衰,外患内忧交织。梦鼎初有力挽狂澜之志,不仅在管辖范围内平冤狱、免和籴;革除弊政予民生息,且多次上书朝廷,提出了许多修明政治、振兴邦国的主张。尤其是佞臣贾似道权势日重、祸心袒露之后,叶梦鼎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1246年,贾似道以姐为理宗贵妃而获殊遇,起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并兼夔州路策应使时,梦鼎就借转对之机提醒朝廷:“外有窥边之大敌,内有伺隙之巨奸。”景定四年(1263),贾似道晋封为少师、卫国公,愈加肆意弄权,竟在两浙及江东、江西推行《公田法》,侵吞民田。梦鼎极力反对,遂使《公田法》行至浙西而止。次年,贾似道又推行《经界推排法》,并以“关子”货币更易前两界的“会子”货币,于是,物价飞涨,税赋倍增,百姓叫苦不迭。梦鼎又起而反对,使“会子”票未得全废。理宗死,度宗即位,朝廷议请太后垂帘听政。梦鼎以“母后垂帘岂是美事”诤谏。以此,史称梦鼎“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但度宗仍然重用贾似道,又赠封太师、魏国公,权势益重。梦鼎感憾国事,求辞职,朝廷不许,乃称病归里,屡诏屡拒。上无奈,授资政殿学士衔,在当地庆元任知府。
咸淳三年(1267)三月,上再诏梦鼎为参知政事,虽六辞而不许。同年秋,强授相印,与贾似道分任。时贾似道授平章军国重事,专横益甚。梦鼎素恶似道为人,秉政后仍不屈于权势。不久,为利州转运使王价等事,与贾似道产生抵牾,似道恃权牵制,梦鼎不挠其志。及贾母责备似道,太学诸生亦上书言似道专权,贾似道方让步。自此,叶梦鼎决意辞职,数乞而未允。至咸淳五年(1269),梦鼎引北宋杜衍单车宵遁事例,多次恳辞,朝廷才易马鸾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但仍以观文殿学士、信国公等职挽留梦鼎于京中,梦鼎辞不受官。咸淳八年(1272)十二月,朝廷再诏梦鼎为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梦鼎引疾固辞不赴,并在上疏后乘扁舟径归宁海故里。或以祸福相谕,梦鼎说:“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万无可回之理。”景炎元年(1276),南宋大势已去。益王即位于福建,翌年以太师太乙之衔诏梦鼎往。此时,局势危如累卵,亡宋即在旦夕,叶梦鼎以七十八高龄,仍受命南行,舟至永嘉(温州),以道阻不能进,恸哭而归。两年后病逝于家,享年八十。著有《西涧集》。
张姓
许家山的张姓迁自白峤白鲤塘,其最有名的先祖当数有“海东张御史”之称的张纯诚。
据张氏宗谱记载,许家山张姓先祖为张永机,生于明景泰七年(1456),卒于明嘉靖廿年(1541),享年八十六岁。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携宗田、宗九、宗十三个儿子自白峤白鲤塘迁住许家山。
张纯诚(1327—1369)讳大志,谱名尹诚,字允诚,籍名纯诚,宁海白鲤塘人。师从会稽夏叔通先生,中至正辛卯科乡榜,授嘉兴县学教谕,时海内骚扰,归隐田里,岁己亥,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建牙于金华间,谒朱元璋,陈取天下大计,太祖曰:“卿乡自有方国珍,何以远来相从耶?”答曰:“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耳!”太祖大悦,赐名纯诚,号琼台,公自己亥从太祖征伐,若破敌,公与刘伯温必偕行,在池州、鄱阳湖大战中,得力尤多,致宠,锡赐聘军骁骑上镇抚,信国公汤从政,妹为南台夫人,后授和州同知,翌年升安徽广德知州,时江北甫定,寇盗屡发,纯诚至,民始安业,百姓作歌以颂:张知州,谁与俦,乐民乐,忧民忧。朱元璋吴元年(1367),调江南提刑按察司知事,至江西婺源时,见黄山之民苦于茶税,欲奏罢免,人以犯上罪劝阻,纯诚道:“国家初定,正当捐山泽之利以与民,使天下知吾轻财以爱民,奈何朘民自殖,以沮天下向化之哉!”具奏获免。明洪武二年(1369)升监察御史,参与修订律令官制,持议劲正。未久,请求归省,诏令集乡郡之旧为方国珍兵者,纯诚奏道:“臣侍陛下十年,无丝毫惠及乡里,今归省而首集子弟为兵,父老其为臣何!”太祖称叹而止。回乡后不久,因病而卒。朱元璋誉他为“海东张御史也”。
胡姓
许家山胡姓自长街大湖迁居而来,始迁时间不详。其胡姓先贤当数明廉吏胡献来了。
胡献来(1594—1653),原名大来,字子良,号觉非,宁海大湖人。为人诚朴狷介,与世无争。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次年中进士,初授行人之职。选考都察院时,因策论忤逆上司,谪为松江守。然献来不以贬谪为意,怡然就职。在任殚精竭虑,奉公尽职,滨海之盗,一时尽息。松江之民苦于徭役,青浦尤重,且负担不均,民多怨言。献来前往视察,复作合理调剂,数日而毕。事后,恩师施羽来信,为徭役事挽情。献来不殉私情,当堂烧焚书信,说:“吾不忍毒百姓以报师恩也。”权贵闻知皆慑服,无人再敢托人求情。后晋兵部郎中,以洞庭寇盗麋集,改任岳州兵备。到任后,即疏请设兵船数十,遇风则连艘锁镇,遇盗则相继出击。未久,寇患平息。后因耿直而触犯巡抚,巡抚怀恨在心。适沔阳流寇盘踞,将失陷,巡抚有意荐献来兼沔阳兵备,意在陷之于死地。献来凛然就任。盗闻献来至,尽望风逃散。未用一兵一卒,得平沔阳之乱。后任南昌盐运副使,以身作则,首革盐政纳贿旧例。自此江东豪商及椽史胥台诸官,皆不敢越规作弊。晚年上疏乞归,虽有云南参议之命,仍辞不赴。归家时,治装简约,行李萧条,人称“两袖清风,一副冰骨”。但在家乡每遇贫苦乡邻,往往解衣推食相济。夫人陈氏、阎氏,当初虽贵受诰命之封,仍以操机织布为业,为时人所称颂。
王姓
许家山王姓则自茶院乡下王村迁居而来。下王村是个大村,是现茶院乡政府所在地,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或者人文环境,下王都胜于许家山。许家山王姓先祖因何自下王迁居许家山原因不详。在许家山的王姓先祖里,有一个人很出名,那就是有“江南书布袋”之喻的王俊华。
王俊华,名伷,字俊华,元中期出生于宁海柘浦(今茶院),从小嗜学成癖,遍览名家著作,元末隐居乡中,以执教为生。因其学渊品端,上门求教者往来不绝,往往是“屦满户外”(《光绪县志》)。读书人能以从其学为荣。明洪武七年(1374)被地方举荐入仕,分发任衡州(今湖南衡阳)府学教授,既是主管一府教育之官员,又是府学中的主要教师。不久调任绍兴府教授。当时正是烽烟初熄之际,人心尚未稳定,百姓对教育不予重视。王俊华每到一地,均谆谆诱导,言文化之重要,知识之价值。视学子若自己子女,经常出俸禄资助家境困难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为朝廷所用。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理论,认为星象变化能预兆人间的祸福,每年皇帝因偶尔出现的天文异常现象而征召全国学者分析国家的吉凶,王俊华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自己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论述。朱元璋听后十分佩服,曰:“好一个江南书布袋。”“江南书布袋”称号由此而起,王俊华名声大振,时人都知道有一个宁海人,他的脑子中装满了全天下书本的知识,这个称号比方孝孺的“读书种子”要早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