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三国殇吴殇
29160100000062

第62章

“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谋等则强者胜弱,此乃强秦兼并六国之故。今北方之敌疆域万里,民富兵强,已非昔日之强秦所能比。而我国偏处一隅之地,又无盟国相援,仅凭长江之险,实难久安,稍有不慎,便会重蹈蜀汉之覆辙。臣每思至此,中夜抚枕难眠,临餐无法下咽。请陛下要安勿忘危,存勿忘亡;切莫轻信江湖骗术,夜郎自大;更莫掩耳盗铃,作非分之想。

“臣闻开国承家①,小人勿用。听信谗言,任用奸佞,国无宁日,祸患必及。自春秋以来,直至秦汉,凡国家颠覆者,皆源于此。奸佞小人不明事理,见识浅薄,即使尽心竭力,犹于事无补,况其奸心素盛,憎爱颠倒,既得之,患失之,无所不至乎?若委以大任,假以权势,必祸国殃民,贻害无穷。以臣观之,朝中官吏殊才虽少,但克己奉公、忠于王事、谙熟政务、精通军事者,仍不乏其人。陛下惟有罢黜奸小,任用贤良,方可抵御强敌入侵,免步刘禅之后尘。

“臣闻贤才良臣乃国家之财富、社稷之珍宝,国家因此而兴盛,社稷因此而稳固。贤良之人得之不易,理应善待之,使之能大展其才,报效国家。故而《周礼》有赦贤之法,《春秋》有宥善之义。散骑中常侍王蕃与少府李勖,皆当世人杰,一代英才,心存忠义,满腹经纶,但却因偶有小过,而身受极刑,使国家痛失栋梁之才,实令人扼腕叹息!陛下务必要牢记此前车之鉴,切莫让王蕃、李勖之事重现。

“臣闻《周易》推崇顺时应势,《左传》赞赏伺敌间隙,故夏桀残暴而殷汤出师①,商纣淫虐而周武用兵②。若非其时其势,殷汤、周武必难成就大业。今北方之主既无夏桀之残暴,亦无商纣之淫虐;北方之敌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远盛于我军。我军只能固守待变,不可轻率出击。诚望陛下暂收‘入主中原’之心,而专务富国强兵之事,奖励农耕,积蓄钱粮,举贤任能,整饬吏治,明赏罚以激励将士,施恩德以安抚百姓。切不可为小利所惑,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穷兵黩武,铸成千古之恨!

①开国承家:语出《易·师》,意为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建平、西陵乃国之屏障,且处巴蜀下流,两面受敌。若巴蜀晋军从上流顺水而下,如流星闪电,昼夜之间便可抵达。如待敌军出动时再派兵救援,便为时已晚,无以解其危。此乃国家社稷安危之所在,绝非丢城失地之小害。臣父驻守西陲时曾多次上言:‘建平、西陵乃国之西门,若其不守,非但失二郡,而荆州则非吴所有也。此二处有危难之时,当倾全国之兵以争夺之。’臣久守荆州,与敌对峙多年,深感父之所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安邦定国之论。荆州纵横千里,腹背受敌,外要抵御强敌,内需安抚夷蛮。而驻守之兵却不足八万,且疲弱困乏,已无法应对突发之战事。以臣之见,陛下新封之十一王,皆年纪尚幼,未统国事,每王有二百兵马护卫足矣,何需三千!可将其余兵马一半留守京师,以防不测;一半增援建平、西陵,以固西境。建平、西陵安则荆州安,荆州安则国家安。否则,荆州必将落入敌手,国家亦将陷入绝境。

“夫事君之义犯而勿欺③,人臣之节匪躬是殉④。况臣乃皇室之甥⑤,深荷国恩,世受荣宠,与国同戚,生死相约。故在诀别之际,直陈己见。陛下若采纳臣谏,国家社稷尚有安存之望;如依旧我行我素,只怕……祸……不……远……矣……”

面对着死亡,陆抗已经无所顾忌了。他怀着满腔的忧愤,把思考了无数遍的肺腑之言,毫无保留地倾吐了出来。当他拼尽全身的气力,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最后一句话,死神便扼住了他的喉咙。他无力地翻了几下白眼,无奈地流出了两行泪水,然后慢慢地停止了呼吸,闭上了双眼……

①夏桀残暴而殷汤出师: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殷汤,印成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夏桀残暴无道,成汤发兵讨伐,建立了商王朝。

②商纣淫虐而周武用兵:商纣,商朝的末代君主。周武,即周武王,周朝的开国之君。商纣荒淫暴虐,周武王出兵征伐,建立了周王朝。

③事君之义犯而勿欺:义,道理。犯,冒犯,这里是指犯颜直谏。欺,欺骗。

④人臣之节匪躬是殉:节,节操,操守。匪躬,忠心耿耿,不顾自身。殉,献身。

⑤皇室之甥:陆抗之母是孙策之女,吴主孙亮、孙休皆是陆抗从舅,故自称皇室之甥。

“父亲!父亲……”陆晏怀抱着陆抗逐渐变凉僵硬的躯体,撕心裂肺地呼喊着。

“父亲!父亲……”陆景手捧着陆抗那道墨迹未干的遗表,痛不欲生地呼喊着。

“大司马!大司马……”两名医官再次跑到陆抗的病榻边,手忙脚乱地抢救着。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死神的脚步,他带着陆抗的灵魂,带着陆抗的忧愤,匆匆地离去了……

陆抗的病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把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吏全震懵了。那些忧国忧民的官吏,更仿佛是失去了主心骨,失魂落魄地来到陆抗的灵堂中,跪在灵柩前哭泣,用泪水与哭声表达着他们的悲痛与担忧。他们虽然不敢明言,但心中却十分清楚:自从孙皓登基以来,吴国就好似屋漏偏遇连阴雨,迅速地衰败下去,全靠陆凯、丁奉与陆抗这三根柱子,勉强支撑着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使它没有坍塌下来。如今,这三根支柱已相继折断,朝中又有何人能够支撑起这座已破败不堪的大厦?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究竟还能维持多久?一想到这些,他们就会不寒而栗,陷入极端的恐惧与痛苦之中。而他们的这种难言之隐,又无处诉说,只能化作泪水与哭声,对着陆抗的遗体倾诉,乞求陆抗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吴国渡过难关……

当那些忧国忧民的官吏在陆抗的灵柩前伤心哭泣时,孙皓正坐在便殿中发呆。陆抗的早逝,对孙皓来说,既觉得悲伤,又感到轻松。悲伤者,是陆抗的才能不仅在吴国的文武百官中无人能比,就是晋国的文臣武将也没有能出其右者,有陆抗主持军务,镇守荆州,他就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乐。不必再为军国大事操心劳神。如今陆抗撒手而去,他左思右想,始终也找不到一个能够代替陆抗的人……轻松者,是孙皓自当上皇帝以来,内心深处就不由自主地对陆抗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敬畏,总觉得陆抗像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压抑着他的精神,束缚着他的手脚,牵制着他的行动,使他干起事来不得不有所顾忌,缩手缩脚。如今陆抗不在了,他好似摆脱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与羁绊,心里感到轻松了许多……

孙皓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呆坐了许久,才取过陆抗临终前留下的遗表,慢慢地阅读起来。孙皓登基以后,虽然把陆抗的官职一升再升,由镇军将军变为大司马,但由于陆抗一直镇守荆州,很少回建业,所以这对君臣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商讨军国大事主要是通过上表与下诏的形式来进行的。十年来他究竟阅读过多少陆抗的奏章,已经记不得了,但有一点他心里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陆抗所上的每一道奏章,言词都比较委婉平缓,犹如一杯醇厚的陈酿,喝起来比较柔和,不像陆凯的奏章那么言词激烈尖锐,仿佛是一杯火辣的烈酒,喝起来有些呛人。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陆抗这道遗表,却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文风,言词由委婉变成激烈,语气由平缓变为尖锐,与五年前陆凯的最后那道奏章不相上下。在遗表中,陆抗不仅严厉地指责他“夜郎自大”、“掩耳盗铃”,而且还向他发出了“蹈蜀汉之覆辙”、“步刘禅之后尘”的严厉警告。读着陆抗的遗表,他已经不是在喝一杯醇厚的陈酿,甚至也不是在喝一杯火辣的烈酒,简直就像是在喝着辣椒水,辣得他腹中如焚、喉咙起火、浑身冒汗。

阅罢陆抗的遗表,孙皓好似受到了奇耻大辱一般,气得像头正在耕田的大水牛,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此时的孙皓已经恼怒到了难以忍耐的地步,恨不得立即就下诏,对陆抗进行开棺鞭尸,以消心头之恨。

先于孙皓读过陆抗遗表的岑□,早就料到孙皓必然会作出强烈的反应,并且已经想好了化解之法。他走上前去,边为孙皓揩着额头上的汗珠,边小声地劝解道:“大司马乃皇亲国戚,请陛下慎重待之,莫要惹得太后不悦。”

岑□的话音虽然不高,但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孙皓的头上,使他正在发烧的头脑马上冷静了下来。这时,他想起了母亲何太后,想起了嫁给陆景的嫡妹。孙皓心中明白,念旧的何太后对当年全家被贬出京时,陆抗冒着很大的风险为他们送行的事,一直是念念不忘,对陆抗十分赏识,甚至可以说是异常敬重。这么多年来,只要陆抗回建业,何太后必定要在升平宫设宴款待陆抗,并长谈竟日……孙皓那位嫁给陆景的嫡妹,虽说不是何太后亲生,但却是何太后亲手抚养成人,二人的关系比亲母女还要亲密融洽,嫡妹对何太后极为孝敬,何太后疼爱她胜过己出。爱屋及乌,何太后因此对陆景也是疼爱有加,百般呵护……有这么两层关系在那里放着,他若是惩罚了陆抗,必然会惹恼何太后,产生严重的后果,坏了他孝子的名声!想到这些,他满肚子的怒气怨气就全泄掉了,垂头丧气地对岑□说:“投鼠忌器啊,若非爱卿提醒,朕几乎成为不孝之人。”

其实,孙皓现在所想到的这些,岑□早就仔细地想过了。正是因为何太后对陆抗的赏识与敬重、对陆景的呵护与关怀,使他在反复地权衡过利弊之后,作出了尽量不去招惹陆抗父子的决定,并一直奉行至今。这么多年来,尽管他不断地在孙皓面前大进谗言,遭到他陷害的朝臣不知有多少,就是陆凯和丁奉这样的元老与重臣也未能幸免。但他却惟独没有诋毁、诽谤过陆抗……现在,他惟一有所忌惮的陆抗已经死了,他还有什么必要去和一个死人较劲呢。于是,他便息事宁人地说:“常言道:不看僧面看佛面。大司马在遗表中虽出言不逊,对陛下大为不敬,但看在太后与长公主之情面上,陛下则应宽宥之。”

“唉——”孙皓长叹一声,低沉地问:“以爱卿之见,朕该如何安葬大司马?”

“这……”岑□沉吟了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旁敲侧击地说,“臣闻大司马之灵柩运回京师后,太后甚为哀痛,不仅已命长公主以儿媳之礼去为大司马守灵,而且还欲亲往灵堂进行祭奠。”

“太后欲亲自去祭奠大司马……”孙皓心中咯噔一响,低下头沉思了一阵子,违心地吩咐着岑□,“速为朕准备素服,朕要亲自去祭奠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