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之举,纯属刁难,仆人则伶牙俐齿,机智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智慧针锋相对,以毒攻毒。不仅给了老板一剂辛辣的讽刺,也使我们在会心一笑中感到痛快。
物理学中,有“作用力”时,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有“压迫力”,就有“反压迫力”。古人说:“恶声至,必反之。”意思就是,当别人对我们嚷嚷时,一般人正常的反应就是嚷嚷回去。人生中,谁都难免会遇到需要嚷嚷回去的情况,但这并非是高明的人际互动技巧,最高明的技巧是运用幽默“反击”。
萧伯纳是英国诙谐剧作大师。一次在一场盛大的游园会上,一个衣冠楚楚的年轻人上前问他:“你是萧伯纳先生吧?听说你父亲只是一个裁缝。”年轻人的语气充满了轻蔑与不屑。
萧伯纳点头微笑道:“不错,我的父亲的确是个裁缝。”年轻人步步紧逼:“那……你为什么不学他呢?”
萧伯纳依然不生气,他笑着看了年轻人一眼道:“听说你父亲是个谦恭有礼的君子?”年轻人扯了扯衣领,高贵又骄傲地说:“对呀,大家都知道!”
萧伯纳说:“那你为什么不学他呢?”
年轻人顿觉羞愧万分,赶紧闪人了。
萧伯纳的幽默“反击”着实给了这个年轻人一次深刻的教训,相信他以后一定不敢再在剧作家面前耍嘴皮子、逞威风了。
笑是精神振奋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人际交往中,因为对方不和善或不合作的态度而使你不得不与其抗争到底时,那么你就可以用幽默的行为或语言反戈一击,使困境或僵局转为众人的哈哈大笑,既保全了双方的颜面,又打击了对方的嚣张气焰。
“先生,到了,请付车钱,12马克。”出租车司机对乘客说。
“很抱歉,我身边只有10马克,请你往回开一段路吧。”
技巧7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的幽默以后发制人为特点,就像《圣经》所说,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把恺撒的还给恺撒。
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这是指一般的情况而言。但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攻击令人忍无可忍之时,过分轻松的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行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奋起“自卫”,就会有失人格。这时的攻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回击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方法当属反戈一击法。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遭到无理攻击。
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了一个小岛,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镇静地说:“看来,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幽默的攻击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攻击性并未因幽默感之强烈而逊色。相反,海涅的话貌似温和,实质上则是绵里藏针、一语千钧。这得力于海涅的不动声色。
幽默地反戈一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言语战争,却能让对手从此不敢再小觑、轻估你的“作战火力”。
一个花心大帅哥走近金饰店橱窗前故作浏览,其实是想跟美丽的女店员搭讪,他随便指了一颗钻戒问小姐:“这个多少钱?”
小姐说:“10万块。”
男子惊讶地吹了一个响亮的口哨。他再问小姐另外一颗:“那个呢?”
小姐淡淡地说:“两个口哨价!”
幽默地将人一军,不露拒绝之辞却尽表拒绝之意,让人知难而退,是高明的人际应对手段啊!
反戈一击的幽默以后发制人为特点,就像《圣经》所说,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把恺撒的还给恺撒。
1859年,达尔文把刚出版的《物种起源》寄给了正在伦敦矿物学院担任地质学教授的赫胥黎。赫胥黎立即看出了此书的价值,并决定投身到即将出现的激烈斗争中去。他复信给达尔文,热烈赞扬这部著作,并说,“我正在磨利爪牙,以备来保卫这一高贵的著作”,必要时“准备接受火刑”。进化论与基督教的《创世纪》从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达尔文把自己的《物种起源》称为“魔王的圣经”,正表明了他对宗教的挑战。神学家们看到他的著作,也确实像见到“魔王”一样地恐惧和憎恨。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赫胥黎甚至站在达尔文前面。他骄傲地宣称:“我是达尔文的斗犬。”后来,宗教狂徒见到赫胥黎就说:“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总是轻蔑地回答说:“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为了保卫达尔文学说,赫胥黎在以后的30年间,改变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转而研究脊椎动物化石。在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的达尔文雕像旁,无愧地屹立着赫胥黎的大理石像。
用幽默的推理反戈一击,比直接骂人要含蓄得多。正因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伤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而这些字眼又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再以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的。对方要反击,除了收回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以外,别无他法。
加拿大外交官切斯特·勃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外国奶妈的奶水而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
勃朗宁则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政敌显然是在攻击勃朗宁的血统。勃朗宁反戈一击,抓住对方话中的逻辑,进行推理,然后把它顺势推给对方,让荒谬不攻自破,叫对方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
幽默的反击还有一个特殊规律,即反击的性质不由自身决定,而是由发动攻击的对方决定。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时所用的语言是侮辱性的,则反击也是侮辱性的;对方如果是带着几分讥讽的,反击自然也就会带上几分讥讽;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时是调笑性的,那么,用反戈一击的方法演绎出来的幽默语言同样也是调笑性的。
一个人向竞选对手诘问:“你一无所长,到底有哪样比我强?”
对方只是淡淡一笑:“我实在跟阁下差不多,阁下的优点,我全有!我的缺点,阁下也都具备!”
这句话若不是聪明人,还真难会意。它的妙处是表示:“我的优点,等于或大于阁下!阁下的缺点,等于或大于我!”
在人际交往中,真正攻击性的幽默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纯调笑性的往往居多。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开玩笑、取绰号等,都属此列。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多以豁达的心志容人、以幽默的言语娱人,切莫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一位著名钢琴家乘火车赴K城演出。她在包厢里休息时,不停地用手弹动床边练习指法。到K城时,火车晚点两小时,她责怪列车长。
列车长抱歉地回答说:“我们在路上先后共停车两小时,因为不时有人弹动警报器,可又找不到是谁……”
技巧8借题反讽
所谓借题反讽,就是顺着对方攻击的话题接话,但是要像抛绣球一样抛回去。运用借题反讽法可应对的攻击范围非常广泛,对方一旦露出丝毫的恶意,就可以用借题反讽之法还他同样的恶意。
幽默具有讽刺的效果,因此对于攻击我们的人,我们大可不必恶语相加,对之加以讽刺就足以大快人心。这时幽默就能派上用场了,运用幽默进行讽刺的关键是借题反讽。所谓借题反讽,就是顺着对方攻击的话题接话,但是要像抛绣球一样抛回去。运用借题反讽法可应对的攻击范围非常广泛,对方一旦露出丝毫的恶意,可以用借题反讽之法还他同样的恶意。
皇帝在宴会上赐给每个人一套华丽的衣服,同时叫来了阿凡提,把一块披在毛驴身上的麻布披在了阿凡提身上。
阿凡提恭恭敬敬接过麻布,再三道谢。然后高声向客人说:“贵客们,皇帝赐给你们的衣服虽然华贵,可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而赐给我的,却是他自己的皇袍。”
借题反讽,有时候要借力打力、顺势而攻,其实还是使对方的恶意回逼其身。
某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因为机器突发故障,不得不用一架家用的小相机应急。不料被采访者的家属竟然带着几分嘲笑说:
“早知道您用这种小机器,我就自己拍好送给你!”
摄影记者微微一笑:“这也正是为什么要我来拍的道理!”
他这句话真可以说是既幽默而又含蓄地给予了对方还击,意思是:“你拍的毕竟不是我拍的,机器相同,拍出来的可不一样啊!”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是:“毕竟是位专家出马,一样的机器照样能拍出比别人好许多的东西!”
在借题反讽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想说的攻击性、侮辱性的恶语反过来直白地抛给她。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演员杜罗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陋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回答说,“如果我能有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的观众把杜罗夫受欢迎的程度与他的长相扯到了一起,并恶意地加以诋毁,但杜罗夫却巧妙地反戈一击,说若自己有“您那样的脸蛋”,“可以拿双薪”,暗示着对方比自己还丑一倍,对这位傲慢的观众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这种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较严肃的政治场合。
一次,著名政治家威尔森在演说刚讲到一半时,有人突然高声打断他的话:“混蛋!垃圾!”
显然那人是在饱含敌意地辱骂、攻击威尔森。可威尔森不理会他的无礼,而是报以容忍的一笑,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环境脏乱问题了。”
那人顿时哑口无言。就这样,威尔森心平气和地运用自己的机智、幽默化解了敌意,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一位旅客在站台上哭泣:“真倒霉呀,我误了火车!”
“您误了很久了吗?”一个聪明人问。
“就两分钟!”
“呸!两分钟就这样大哭大嚎,别人还以为您起码误了两小时呢!”
技巧9以牙还牙
有些场合中,出现了别有用心的议论,或是暗含侮辱的诘难,倘若直接回击未免有失身份,事后更常常会使自己陷于难堪的境地。这时候使用幽默的方法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不失为一条良策。
使用幽默应对攻击的另一个招数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很俭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
有个富翁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这里安徒生按照富翁嘲笑自己的思路,运用幽默的反问给予回击,让富翁自取其辱。这就是利用以牙还牙的戏谑性幽默能起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问就是利用一句对手对自己的诘难,再反过来问对手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再如,当林肯正在擦他自己的皮鞋时,一名外国外交官向他走来。
“怎么,总统先生,您竟在擦自己的鞋子?”
“是的。”林肯回答,“那么您擦谁的鞋子?”
幽默的反问有一个类似的逻辑推理过程蕴涵其中,也就是根据对方问题的方式、方法或语言形式,来构思自己的回答。再看一例: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哈伯有一次出游前,让他的随从刷一下靴子,但随从没有遵照执行。
第二天哈伯问起,随从说:“刷了有什么用?路上都是泥,很快又沾上泥了。”
哈伯吩咐立即出发,随从说:“我们还没有吃早饭呢。”
哈伯立即回答:“吃了有什么用?很快又饿。”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可以直接把对方侮辱自己的话抛回去。
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听说法西斯德国惨无人道地炸毁了西班牙的渔村格尔尼卡,悲愤之余,创作了著名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
在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复制品。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
“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这里虽然语言一样,但是所指并不一样,德国军人的“代表作”仅仅是指画,而毕加索话中的“代表作”指的是德军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和生命的滥杀。毕加索的话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除了语言形式相同、语意所指不同外,还可以在字面上用类似于原话的语言形式进行反击,但是在语意上把对方的长矛顺势推回去。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正在主席台上讲话,一位矮胖子挤到主席台上,怀着敌意说:“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马雅可夫斯基见对方如此横蛮无礼,马上接过对方的话来回敬道:“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边说边用手指了指自己和那个人。
诗人完全搬用对方的原话进行反击,但其反击的艺术和胆略,则不禁令人拍案叫绝。马雅可夫斯基只是重复了对方的话,但却等于把进攻者的长矛顺手拈来,然后倒戈一击,使对方无处可躲。
再如,有一次,张秀才与李秀才外出赶考,住在同一家客店。因忙于赶路,清晨两人就梳洗起来,可是店里只有一把梳子和一面镜子。李秀才嫌张秀才脏,便有意戏弄道:
“梳子你先用左边,我后用右边。”
张秀才一听很生气,瞅了瞅镜子,说道:“那这面镜子你先用后面,我再用前面吧!”
李秀才听后无言以对。
张秀才以幽默机智的方法还击了对方。一般来说,以愤怒转向诙谐是很困难的,如果幽默的语言技巧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是不能令人在怒火之余笑出声来的。所以说幽默的人也多是聪明的人。
在一列快速行进的地铁车厢里,某人客气地弯腰对身旁的一位女士说:“车厢真黑,请允许我为你找扶手吊带吧!”
不料那位女士冷冰冰地说:“我已经有扶手吊带了!”
“那么,请放开我的领带吧!”这个人气喘吁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