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幽默人说幽默话
29229000000006

第6章 不可不知的10大幽默法则(3)

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文章、诗词都极负盛名,很受当时文人的景仰。有个酸秀才,自以为很有才气,一边走路,一边吟着蹩脚的诗,正好被欧阳修遇上了。酸秀才不认识欧阳修,竟然提议要与他一起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有心想捉弄此人一番,便和他一起来到渡口,上了船。船在江中,酸秀才诗兴大发,大声吟道:“二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但吟到此处却再也想不起来下句,忍不住支支吾吾起来。欧阳修觉得好笑,接下去说:“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这里,后一个“修”字就同时兼备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欧阳修的简称,即欧阳修已经认识你了,你却还不认识欧阳修;第二层隐藏的双关义便是羞耻的“羞”,言外之意是你怎么不知羞耻。同样一个“修”字,两种含义,而且怎么理解都能说得通,对那位酸秀才大大地幽上了一默。

(2)要注意含蓄性。正因为双关具有双层含义,一层在表面,一层在内里,“表”是明说的,“里”是暗指的,所以“表”一定要明了无误,与你要说的话整体相关,而“里”则必须巧妙地蕴藏在暗处,让别人从谐音里或从语义中去琢磨、揣测其中的意味。有些时候,即使是一语双关,但运用得过于直白,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了。

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关语。

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特,不是林肯。”

众所周知,林肯既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又是一个顶级的汽车品牌;而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对林肯的景仰,二是表明自己要做一位大众喜欢的总统。但这些意思都不是直说的,只有从隐藏的意思里才能感悟得到。

(3)要注意反差性。我们这里说的要注意反差性,不是指所有的双关修辞格都必须这样,而是特指幽默双关。

一天,纪晓岚到和珅家中赴宴,宴毕在后花园喝茶的时候,正好跑来一条狼狗。和珅想戏弄纪晓岚一番,便指着那条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但纪晓岚绝顶聪明,慢条斯理地说:“尾巴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这句话说得和珅有苦说不出来。

这里,“侍郎”与“是狼”谐音,“尚书”与“上竖”谐音,官职与动物双关,具有较强的反差性,所以能制造出极富幽默感的效果来。

(4)要注意针对性。双关幽默法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它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观点,而是话里有话,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不看对象,盲目地使用它,就有可能你自以为说出了那层隐含的意思,而听你说话的人根本没理解。那么,你的双关语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幽默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使用此法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性,要有的放矢,不可胡乱地“对牛弹琴”。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双关这一幽默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兼容性、含蓄性、反差性以及针对性。否则,非但达不到获取幽默效果的目的,反而会让人感到生硬,或是产生一种“对牛弹琴”的不良效果。

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

别谢,谢完还怎么好意思向你收钱啊!

就你这个年龄,这个样子,已经跌破发行价了。

不怕虎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啊?你不知道我?我艺术家啊!我都艺术家一个多礼拜了。

我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喜欢。

走自己的路,想说谁说谁去吧……

法则7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出诙谐之趣。

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字面完全相反,就叫正话反说。例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也是产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有害处,相反的却列举了吸烟的4大好处:

一可省布料:因为吸烟者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

二可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

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

四可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4大好处,实际上明明全是吸烟的害处,却显得很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正话反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出诙谐之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幽默著称,他曾经说过:“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戒烟更容易办到的事情了。你看,我都已经戒了1000多次了。”

正话反说的方法能够避免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尴尬和不便,而只是间接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比如,一个朋友好久不见,突然见面,发现他长胖了。你可以这样调侃:“你近来愈发有膘了!”这带点儿戏谑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难。如果换成正话反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幽默的表达肯定会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来。从字面上讲,这似乎荒诞不经,但从深层次上理解,它传达出另一层意思,虽不明言,却了然于心。两者一对照,反差很强烈,谐趣就形成了。

当我们需要表达内心的不满时,也可以使用正话反说的幽默技巧,让别人听起来顺耳一些。例如:

杰克去一家咖啡厅喝咖啡,但端上来的咖啡差不多只有半杯。这时杰克笑嘻嘻地对咖啡店主人说:“我有一个办法,保证叫你多卖出3倍咖啡——你只需把杯子里的咖啡倒满。”

杰克巧妙地运用正话反说的幽默来表达失望感,却不致给对方带来难堪。也许杰克并没有喝到满满一杯咖啡,但杰克一定会得到友善、愉快的服务,咖啡店主人或许还会请杰克下次再光临该店。

正话反说,表面是否定,实际是肯定,形贬实褒,耐人寻味,透出诙谐之乐趣。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的《父亲的爱》,运用了正话反说的幽默方法,将严父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文中是这样描述父亲的:父亲发现我偷糖果后,责令我送回去,并要求我替卖糖的拆箱卸货作为赔偿;我荡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是妈妈一直抱着我;在生日会上,父亲显得有些不大相称,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我念大学时,父亲除了寄支票外,还寄了一封短信,信中却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想跟我说话,但又总是妈妈来接;我结婚时父亲只会大声擤鼻子;我从小到大都是听他说一些不太中听的话。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严父的形象,但又使我们感觉到浓浓的爱意。作者处处拿母亲的“好”与父亲的“坏”作比较,处处表现对父亲的不满,却又让读者能处处感觉到父亲对作者浓烈的舐犊之情。

工头:想在我们这里当伐木工,你得先到前面的树林去试试看你一分钟能锯几棵树。

过了一分钟。

工头:一分钟伐20棵,太厉害了!你以前在哪工作?

工人:撒哈拉大森林。

工头:不会吧,人人都知道撒哈拉是个大沙漠。

工人:对啊,后来的名字叫撒哈拉大沙漠!

法则8出乎意料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亦即所谓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是幽默最根本的宗旨。这样往往会使你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说话时,让听者感到幽默风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让听者“出乎意料”。人们听话的时候,都有一种心理预测,你说了上一句,他心里已经在预测你下一句要说什么。如果所讲的果然“不出所料”,对方就会感到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如果所讲的竟然“出乎意料”,并令他感到新鲜奇妙,幽默感便应“话”而生了。

一位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业本,让巴尔扎克看,让他猜猜这个写作业孩子的前途如何。巴尔扎克看完本上潦草不堪的字迹,评价道:“这个孩子既懒惰,又任性,我想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老太太非常严肃地说:“唉,这正是你小时候的作业本!”

巴尔扎克的评价是他看完作业本后的真实感受,孰料最终的评价对象却是自己,而评语和事实的截然相反正构成了反讽,除了尴尬的巴尔扎克,谁会不乐!

有一天,一家店铺的老板做了一桩特别的买卖。他忍不住眉飞色舞地对他的侄儿炫耀说:“你瞧,你大叔可真是做生意的高手啊!你要是能像我这样做买卖,你的本事也就不赖了。你知道,那块破破烂烂的波兰布——它是那么陈旧、潮湿,又有那么多蛀虫,这些年来一直摆在那里没人过问——我已经把它卖出去了。我说这是来自英国的新品种,啊,那买主马上就上钩了!就是刚才那两分钟我赚了100块呢!那个人可真是个笨蛋!”

“一点儿不错,大叔,”那小孩顽皮地眨了眨眼睛说,“不过谁是笨蛋,我还没弄明白呢。你瞧,他给了你一张假钞票!”

上面的这个故事寓意深远,它以出乎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骗人者反被骗,造成一种让人玩味的意趣。

一个富翁碰到正在思考问题的萧伯纳,便心怀恶意地问:“我愿意出一美元来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萧伯纳一见问者,便微笑道:“不用问,我正在想的东西并不值一美元。”

富翁来了兴趣,追问道:“那你究竟想的是什么东西?”

“想的正是你。”萧伯纳微笑着答道。

前面的对话如水流淌,自然顺畅,而自然中已被作了埋伏。“想的正是你”,既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前面的顺畅正是在蓄势,陡然一折,讽刺之心顿时显露。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亦即所谓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是幽默最根本的宗旨。这样往往会使你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从手术室里面跑出来吗?”医院的负责人问一个万分紧张的病人。

“那位护士说:‘勇敢点儿,阑尾炎手术其实很简单!’”

“难道这句话说得不对吗?她是在安慰你啊!”负责人笑着对病人说。

“啊!不,这句话是对那个准备给我动手术的大夫说的!”

按平常思维,我们都会觉得护士那句话是安慰病人的话,但是却不知道这句话并没有按正常的理解去发展,而是出现了一种意料之外的结局。

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因出乎意料而制胜的,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达不到幽默的效果。那么,到底该怎样有意诱导听话人,使其在听话中“出乎意料”,从而取得幽默的效果呢?常见的方法有3种。

语意突然转向生出奇妙

运用这种方法时,常常是先表述一种事物的多种情况,或者多种事物的一种情况,使听话者心理上形成一种明确的语意趋势,然后突然转向,亮出与先前趋势不同的奇妙意思,使人发出一种由意外而引发的笑声。

(1)语气顿跌。语气顿跌是指采取停顿的方法造成出乎意料的语义突转,从而催生出无限的反差趣味。顿跌的表达要求是:语流的停顿要自然、合理,语流方向的逆转要完全出乎意料。上下句之间意思形成的反差越强烈,效果越好,越能产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语言表达效果。

有一次会上发言,甘厂长说:“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全体与会者发出叹息。他接着说:“大家是不欢迎的!”听众释然,鼓掌。

这里,发言者运用停顿有意设下圈套,让人首先以为其发言会很长,不料停顿之后意义突转,语意前后反差强烈,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2)答非所问。有时双方对话的语势正自然、顺畅地发展着,但突然一个急转,对话的结果出来了,却是出人意料的防不胜防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对答话者的啼笑皆非的幽默。

家中,父亲明知故问:“你们班谁最懒?”

汤姆说:“不知道。”

父亲忍住怒火:“当所有的同学都认真做题时,闲着没事、东张西望的人不是你是谁?”

汤姆理直气壮地回答:“是老师。”

谁都明白,父亲的目的是让汤姆不打自招,“不是你是谁”之问实乃无悬念的悬念,而汤姆的回答却大大出人意料,而答案又是事实。这种出人意料与事实的反差让父亲哭笑不得,却让我们大笑不已。

语意设置悬念见奇妙

以热情的语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造成悬念,在关键的那句话说出之前,埋下伏笔,预作暗示,让听众“着了你的道”。然后,用关键的话一语点破,或叫解开“扣子”,抖开“包袱”,让听众产生出乎意料的感觉,这样,幽默的效果就发挥出来了。

邮递员送来一份电报,小芳用筷子夹着,小心地走进屋里,说:“爸爸,你的电报。”爸爸见了,奇怪地说:“你为什么用筷子夹着?”

小芳说:“我怕触电啊!”

在这则幽默里,小芳用筷子夹电报,就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爸爸发问,则是继续蓄势。最后小芳说“我怕触电”,就是一语解开了“扣子”。

语意断而再续生出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