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幽默人说幽默话
29229000000007

第7章 不可不知的10大幽默法则(4)

说话者故意把本来可以一口气说完的一句话,不一口气说完,而是有意先停顿一下,给对方留下一个预测语意趋势的时间,然后再把后半语句说出。当听者听完以后,突然发现说话者的意思竟“出乎意料”,顷刻顿悟,开心一笑。

某日,纪晓岚为某翰林太夫人祝寿,翰林请他咏祝寿诗。纪氏即席应道:

“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听了大骇,纪氏从容说道:“九天神女下凡尘。”

接着又吟道:“生个儿子去做贼,”大家不由一怔,纪氏却不慌不忙地说:“偷得蟠桃寿母亲。”

短短4句话,却使人两怒两喜,这就是顿跌所产生的喜剧性效果,其奥妙就在于语流意义的逆转:以“不是人”到“九天神女”,以“贼”到“偷桃献寿”。这样的神来之笔,恐怕只有这位才智超群,以诙谐著称的纪晓岚先生才能信“口”拈来。

非洲原始森林里,探险家跟当地的导游同行。

探险家:“这儿安全吗,会不会有食人族?”

导游:“绝对不可能有!因为在上周最后一个食人族已经被我们吃掉了!”

法则9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很讲究技巧,它要求说话者能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之间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的连续性,以出其不意的表达,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提问,而只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语义错位造成幽默效果。答非所问并不是逻辑上的混乱,而是用假装错误的形式,幽默地表达潜在的意思。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追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

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子。”

那位先生问的是小仲马近来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意思的,但他偏偏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位先生:不要再纠缠了,我不想告诉你。小仲马故意把蓄胡子当做极重要的事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他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位先生,其实并没给对方什么有用信息。

有一类对话,本来答非所问,偏偏答语又符合问话,是为歪打正着,巧中见趣。

有个财主待塾师很吝啬,每顿饭只有一碟萝卜干,塾师心中很不满却又没有机会说。

一日,财主请塾师喝酒,想借此来考儿子的功课。

塾师预先嘱咐学生说:“你父亲如果在席间让你对对,你看我的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相对。”

酒席上,财主说:“先生日日费心,令徒功课想必卓有成绩了。”

塾师说:“小徒学业未就,若对对尚可。”

“我出两字让令徒对。”财主说:“绸缎。”

学生望着塾师,见他用筷子夹萝卜,于是对:“萝卜。”

财主说:“你怎么能用萝卜对绸缎呢?”

塾师说:“萝是丝萝之萝,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

财主无言,抬头隔窗望见东岳庙,又出对说:“钏鼓。”

学生又见塾师夹萝卜,即对:“萝卜。”

财主向儿子瞪眼说:“胡对,钏鼓怎能对萝卜?”

塾师说:“萝是锣鼓之锣,卜是铙钹之钹,为何对不上?”

“十分勉强。”财主说:“再对岳飞。”

学生见塾师仍然夹萝卜,就对:“萝卜。”他倒觉得挺好玩,欣喜塾师大摆萝卜阵,斗得他爹脸红脖子粗。

财主一听还是“萝卜”,就冲着儿子大吼:“胡扯!居然用萝卜对岳飞。”

塾师慢条斯理地说:“东家息怒,《目莲生救母》里有个叫萝卜的,是个大孝子,难道对不上岳飞的大忠臣吗?”

财主恼羞成怒地说:“先生因何总以萝卜让犬子相对?”

塾师冷笑一声,也气愤地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我肚内装的都是萝卜,教给学生当然也只能是萝卜啦!”

这里塾师的回答巧妙机智,句句不合问话之意,却又句句无可挑剔,让人忍俊不禁。

在饭馆里吃饭,上菜了,先上一个拌拉皮儿。一大盘拉皮儿端上来,接着是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什么的。服务员上菜的时候没留神,一滴酱汁儿洒在一位哥们儿的裤子上了。那哥们儿也是成心逗闷子,假装阴沉着脸问服务员:“怎么办呀?”

服务员很冷静地说:“怎么办都行。”

“那你说怎么办?”

“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呗。”

“那你们这儿一般是怎么办的?”

“要不俺帮您办?”

“好呀。”

只见服务员麻利地把几碟儿配料、酱汁儿一股脑儿倒在拉皮儿上,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刷刷几下就拌好了。然后对那哥们儿说:“先生,拌好了,可以吃了。”

哥们儿努着眼珠子瞪着那盘拉皮儿半天没说话,另一位同事替他跟服务员说了声“谢谢”。

客人所指的“怎么办”指的是把酱汁儿洒在人身上该怎么处理。而服务员所理解的“怎么办”指的是凉菜该怎么拌,结果答非所问,让人喷饭,而且他们之间一连串的逗趣更增加了其中的幽默感。

答非所问很讲究技巧,它要求说话者能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之间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的连续性,以出其不意的表达,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是一位很有抱负并励精图治的君主。

卡洛斯一世有一次访问英国,行将结束时,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问他:“英国哪些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位葡萄牙君主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烤牛排。”

“还有什么没有?”主人有点儿失望地问道。

卡洛斯国王沉思了一下,然后回答说:“哦,煮牛排也相当不错。”

爱德华七世问话中的“哪些方面”,明眼人一听就知道其内容指向,或者是政治、军事,或者是经济、文化,总之是一个很大、很严肃的“方面”。身为政治领袖的卡洛斯国王不会不知道对方问话的目的所在,但他故意顾左右而言他,把“方面”岔说到一个很小、很具体的牛排上来,可谓谬之千里。卡洛斯之所以答非所问,一定是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他不愿盛赞英帝国的强大繁荣,也许是他对英国的一切都不以为然,或者是心存不满。出于外交礼节的考虑,他褒亦不是,贬亦不是,索性巧妙地把话题岔开,故意使航船偏离航向,让人找不到其行踪。

利用答非所问制造幽默效果时关键在于回答时一定要巧妙,看似是对原有的问题或话题未吃透,而误入歧途了,实则潜藏着良苦用心。答非所问让相互间的谈话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既定的轨道,偏出的那部分内容与原有的内容越是相去甚远,不协调感便越是明显,取得的幽默效果也越是强烈。

马克·吐温在著名画家惠斯勒的画室参观时,伸手去摸了一下一幅油画。

惠斯勒装着生气地喊道:“当心!难道你看不出这幅画还没干吗?”

马克·吐温答得更是天衣无缝:“啊,没关系,反正我戴着手套呢。”

惠斯勒的原意是告诉马克·吐温画未干,手碰上去就把油画破坏了。马克·吐温竟装痴作傻,称自己戴着手套,不怕油彩把自己的手弄脏了。显然,他是通过答非所问把惠斯勒那句话的原意变成了:画未干,小心沾到你的手上。经过岔说表现出的意思与原意简直是南辕北辙!

幽默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给你轻松愉悦的机会,让你在善意的调笑中把一切不快都抛在脑后,生活因多了几分幽默感,便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架飞机飞过一个精神病院。突然,驾驶员哈哈大笑起来,空中小姐好奇地问:“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呀?”

驾驶员:“要是他们知道我逃出来的话,一定会被气疯的!”

法则10张冠李戴

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可变得幽默一些。幽默并不是天才、高智商者或喜剧演员的专利品。只要你学习让嘴角往上翘,换个新鲜角度欣赏事物,即可学会幽默,走出尴尬。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头上,这叫做“张冠李戴”。这个帽子如果不适合姓李之人,并由此带来戏剧性效果,就形成了幽默。这里的关键是“冠”,选择恰当的“冠”,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

现有术语替换

一是从现成的行业术语、专业术语、政治术语中去选择,把此行业的术语用于彼行业。比如,一个学校进行考试,老师在监考时对学生说:“今天的考试,我们要求同学们‘包产到户’,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会心一笑,知道老师说的是不允许相互提供“方便”,要自己答自己的卷子。

老师的话妙就妙在没有直言考场纪律,而是用两个农村改革中的专业词语来代替。用“包产到户”代替“自己答自己的卷子”,“共同富裕”代替“相互帮助”。由于“包产到户”和“共同富裕”与考场上紧张严肃的气氛格格不入,并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产生了幽默感。

又如,一次教育局领导来学校视察课间操状况。结束后,本应由体育老师宣布“解散”,但一时情急,体育老师忘词了,憋了半天,大喊:“撤退!”

把军事术语用在体育课上,给小事物冠以大帽子,这种张冠李戴使形象错位,造成极大的幽默感。

再如,一个记者请某领导谈谈他保持身体健康的经验。领导笑着回答:“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保持进出口平衡。”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笑了。

“进出口平衡”本是外贸行业里的一个比较常见的术语,却被这位领导借用到饮食养生问题上来,既说明了新陈代谢对身体的重要意义,又在不协调的借代中造成一种大与小的反差,思之趣味无穷。这位领导选择的“帽子”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因其恰当,才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咀嚼出幽默的味道。

比较高明的张冠李戴还可以运用古今杂糅法,把古人的事利用最时髦的现代词汇解说,或把现代的事用古代成语描绘,这种古今杂用的幽默效果也很好。比如谈到消费的时代性时可来一句:“慈禧太后虽然骄奢淫逸,但她从来不吸万宝路香烟,不喝雀巢咖啡,也不看外国大片。”

讲到文凭、职称的问题时,可以说:“孔夫子一没文凭,二没职称,但他在杏坛办学习班,培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高才生。”

交际中临时性替换

另外,也可是在交际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来完成换名,这种选择和应用相对要难一些,但只要替代得好,更有现场效果和机智的幽默感。

例如在一次访美期间,丘吉尔应邀去一家专门做烤鸡的简易餐厅进餐。丘吉尔很有礼貌地对女主人说:“我可以来点儿鸡胸脯的肉吗?”

“丘吉尔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诉他,“我们不说‘胸脯’,习惯称它为‘白肉’,把烧不白的鸡腿称为‘黑肉’。”

第二天,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尔派人送来的漂亮的兰花,兰花上附有一张卡片,上写:“如果你愿意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丘吉尔。”

女主人挑理见怪,非要称“胸脯”为“白肉”不可,弄得丘吉尔当时很被动。但丘吉尔很快就从被动中走出来,为了嘲弄女主人的咬文嚼字,他现买现卖地把“白肉”借用过来,以“白肉”来代称女主人的“胸脯”,这显然是把鸡和人扯到了一起,给人赋予了鸡的名称,诙谐的逗趣中多了几分幽默感。借用临时的交际语来实现张冠李戴的幽默,体现了丘吉尔的聪明机智。

借用交际语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都是当事人,都明白那个借体(用来代替的事物)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将某个场合中的交际语拿到另一个交际场合去张冠李戴,由于对方不明真相,你的幽默就极有可能会失败。

例如,记得有一回念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上学出门时忘记了背书包,我批评她说:“上学忘记背书包就像士兵上战场忘记带枪一样。”

又过了几天,女儿穿好鞋站在门口对我说:“爸,把‘枪’递给我。”我先是一愣,接着明白了女儿的意思。原来她又把书包忘在屋里了,她是用“枪”来代指“书包”的。我刚要发火,可一琢磨女儿这句话挺富有幽默感的,便笑了。

女儿对父亲这么说有幽默效应,是因为父女两人都知道“枪”代指的是什么,但如果换一个不知道其中“典故”的对象,一定会被这句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

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对一群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两个女人就等于1000只鸭子。”此语一出,女学生们停止了吵闹,而代之以一片笑声,同时她们也暗暗地记住了老师的这句话。第二天,这位老师的妻子来校找他。一个女学生走进教室报告老师:“老师,外面有500只鸭子来找您。”

这个女学生是幽默的,她借用老师说过的话,并稍加变化用来代指老师的妻子。整个张冠李戴的过程是这样的:两个女人等于1000只鸭子,一个女人便等于500只鸭子。老师的妻子是一个女人,所以老师的妻子就等于500只鸭子。把老师亲手做的“帽子”戴到老师妻子的头上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借代,适合那种小的交际环境。反之,如果这个女学生对不知情的人如此表述,幽默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可变得幽默一些,它并不是天才、高智商者或喜剧演员的专利品。只要你学习让嘴角往上翘,换个新鲜角度欣赏事物,即可学会幽默,走出尴尬。

一天在公交车上,由于拥挤,一男一女撞在了一起。

时髦女郎回头瞪眼道:“你有病啊?”

男子觉得莫名其妙,回道:“你有药吗?”

车上人窃笑!

女子觉得生气,回道:“你有精神病啊?”

男子冷面对道:“你能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