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图尔·鲁宾斯坦
在当代世界十大钢琴家中,阿尔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3)这位老资格的波兰钢琴家可算是永葆青春的了。遗憾的是他患了老年性眼病,不得不在90岁隐退了。他1887年出生于波兰,10岁开始师从李斯特的门生卡尔·巴尔特,少年时代就被誉为神童。1900年这位13岁的少年在柏林初露锋芒,在一个晚会上演奏了舒曼、莫扎特、肖邦、圣桑的协奏曲,使人们感到震惊。此后短时间内,在欧洲便孚有声望。1906年在美国初次演出,一跃成为世界著名演奏家之一。外国人一般认为肖邦象征波兰,但从那个时候起,鲁宾斯坦也象征波兰了。
鲁宾斯坦生来赋有灵敏的十只手指,读谱能力之强也是超群的。他的演奏充满炽热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矮小的身躯却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气势。他在柏林初次演奏时,一口气弹了四首协奏曲;在年逾七旬的时候,他在一个晚会上还能演奏两首勃拉姆斯协奏曲,或一口气弹完贝多芬第三、第四、第五号协奏曲。
88岁时,他为贝多芬全部协奏曲录制了唱片,第二年又为勃拉姆斯的作品录音。
他于1932年结婚,并借此机会隐退,自我反省,退出了舞台,过了5年的冥想生活。1937年在美国再次演出,两年后在美国定居,1946年加入美国籍。
鲁道夫·塞尔金
鲁道夫·塞尔金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1903—1991)是俄罗斯人,1903年出生于捷克,9岁开始在维也纳和罗贝尔特学习钢琴,并师从作曲家约瑟夫·马克思及勋伯格。12岁初登舞台演出,但并未取得出色的成功。1920年在柏林,16岁的塞尔金同比他年长13岁的小提琴家普修合作演出,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在此后的28年间,他伴随普修移居瑞士、美国,并娶他的女儿为妻。直到普修去世前,他没有离开过这位先辈。普修对当时所谓正统的小提琴演奏持反对态度,以演奏小品取代奏鸣曲和室内乐与之竞争,被称为硬骨头小提琴家。塞尔金与他志同道合,可以说是同一个“血型”。
1936年,塞尔金在纽约和当代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出,一举成功,闻名世界。
塞尔金的演奏以真挚而出众,他没有时髦的、类似迷雾般的最弱音,也不追求那些所谓的华丽。他无拘无束的晃着头、踏着脚,边念叨边进行演奏,始终扣人心弦。
威拉德米尔·霍洛维茨
威拉德米尔·霍洛维茨威拉德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被誉为当代最享盛名的钢琴演奏家。1904年出生于俄国的基辅城,在基辅音乐学院从师于布鲁门费尔特。1922年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出,1925年在柏林、1928年在美国的演出相继轰动乐坛,1930年与门格尔贝尔克合作演出,一举闻名世界。
1925年至1936年间是他的黄金时代,这时他同海菲兹并驾齐驱,都被誉为“神技”。他有着非凡的审美意识,着力追求“音色美”。他的钢琴音色如同7种基本颜色,可以调出各种色调,表达各式各样的思想感情。他演奏的肖邦的《送葬》奏鸣曲,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弹出异乎寻常的色彩。
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他像手到擒来的编辑,能把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订正过来,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
霍洛维茨虽是布鲁门费尔特的门徒,但他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20世纪音乐史中可算巨匠。尽管他32岁以后由于身体原因而隐退,不经常开演奏会,但也不失其一流钢琴家的光彩。
1989年11月5日,霍洛维茨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曼哈顿的寓所去世,享年85岁。
斯威特斯拉夫·里赫特
在当代钢琴演奏家中,斯威特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是个非凡的后起之秀。他1915年出生于乌克兰,自幼随担任风琴手的父亲学习钢琴,15岁时成为敖德萨歌剧院的见习钢琴手,18岁任该剧院的副指挥。22岁时实现了正规学习钢琴的愿望,超龄而破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由于里赫特富有敏锐的接受能力,反应极快,尽管起点晚,却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1942年,他因承担普罗科菲耶夫《第六奏鸣曲》首次公演的重任而初露头角。接着,他又首演普氏的第七、第九奏鸣曲,从此名声大震。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美国演出,活跃于世界乐坛。
作为演奏家,他突出的特点是坚韧的手指。普罗科菲耶夫喜欢把钢琴视为打击乐器,那尖锐的连续强音只有里赫特的双手能演奏,犹如劈山凿岩之势。由于他天赋的乐感,乐谱中细微的音,他都能惟妙惟肖的加以表现。他从不沉溺于乐曲,通过自己的透彻分析,完美、细腻地表现音乐。人们听他的演奏,不会感到有不足之处,他的同行都觉得这是一个谜。
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
阿尔图劳·贝内得蒂·
米凯兰杰利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1995)1920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普列西亚,就学于普列西亚和米兰音乐学院,师从安弗奥西门下。1939年,他在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获胜,名声大震,活跃于国内。战后,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轰动。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间,他没有演出。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为国际上瞩目的钢琴大师。
他的演奏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全精神。他得体适度地重视非表情的分寸,把音的颗粒、音量赋予充分表情的生命。在创造出美好音乐的瞬间,他把人们带进了虚幻的美的境地。
与其说米凯兰杰利是为了做个忠实的演奏家,更好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苛求于钢琴,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创造家,因为他具有独自的美学观点。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历来钢琴家们都固守着正统的表演艺术阵地,很少有人肯越雷池一步。而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ndrich Gulda,1930—)却是一位最敏感、最富有创造精神的钢琴家。他尝试着演奏爵士,反对因循守旧的演奏。
古尔达1930年出生于维也纳,7岁师从巴兹奥夫斯基,12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为研究生。1946年获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首奖。1978年10月,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三次演奏会,并录制了唱片。他着力让现代人完全理解已成为过去的古典音乐。人们为他演奏贝多芬作品的高超造诣而倾倒。不能令人共赏的是他那摇头摆身的动作,和习惯于戴一顶毛线织的瓜皮小帽。他的演奏既珍视故乡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又敏感于时代,表现出独有的创造精神。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1931年出生于捷克的莫拉维亚,曾师从巴姆格尔特纳、修特耶尔曼、费夏等。能作为罕见的名演奏家耶·费夏的学生,是他终身的幸运。由于费夏传授的结果,他通晓德国音乐史,成为演奏古典作品的权威。
1948年,他首次举行独奏会,同时获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20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跨出了他的国界,在伦敦举行贝多芬全曲连续演奏会。从此,他的名字吸引了万千听众。和他的实力相比,他的名字被人熟悉是比较晚的。他年轻的时候,当演奏越来越兴奋时,便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因此,尽管他的才能早被发现,却妨碍他较早地参加音乐活动。
他完全的、正统派的演奏风格,在当时欧洲的琴坛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更使人倾心的是他在“正统的”演奏中所倾注的、完全忘我的热情。即使是听由他灌制的唱片,仍可感受到他那燃烧着的灼炽感情。
他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无出其右者,他忠诚地成了这些先人遗产的继承者。
弗拉基米尔·阿什克纳齐
弗拉基米尔·阿什克纳齐弗拉基米尔·阿什克纳齐(Vladimir Askkenazy,1937—)1937年出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城,师从奥波林。1955年,他首次在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中登场,取得第二名。第二年,在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中,他荣获了第一名。1962年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他又夺得第一名。1963年,阿什克纳齐逃亡国外,在爱尔兰建立了家庭。他以伦敦为活动中心,和巴林鲍伊姆为代表的伦敦派交往密切。这对于血气方刚、只求向比赛纪录挑战的阿什克纳齐是很有益的。他在自己的风格里吸收了很多伦敦派所特有的意识美。
人们听他的唱片,就好像看到了那令人惊奇的手指在弹跳,并从技巧绝伦的练习曲中发现他技艺和造诣的价值所在。他可称为能完满再现李斯特那绝顶技巧的权威。
马尔塔·阿尔格里希
女钢琴家马尔塔·阿尔格里希(Martha Argerich,1941—)1941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16岁首次参加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获首奖。同年,在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获第一名。1965年,她又夺得了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第一名。马·阿尔格里希以精力的充沛著称。当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她那不容喘息、一气呵成的惊人速度,简直叫人目瞪口呆。她给人以凶猛感,犹如一匹野马在驰骋。
她有着非凡的演奏技巧,听众每每听完她的演奏,都会感到奔放、热情和野性的魅力。但在舞台上,她却以颓废、忧郁、幻影般的仪表出现,像一个西班牙酒馆里的女郎。
她曾说:“我弹钢琴没有捷径,开端可能就预示着结果。”她很重视基本功的磨练,而后才使技巧迸发出光辉。她不懈地练习触键,最终取得富有持续能力的力度。她从不自我控制,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投进音乐中去。她没有矫揉造作,在演奏的每一瞬间,她都是下意识地抛开一切束缚,这就是她的特点。听她的唱片,丝毫感觉不到她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那种真正的魅力,使人感到死气沉沉,但这对学习的人倒是极有价值的。
毛里齐奥·波利尼
毛里齐奥·波利尼毛里齐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1942—)194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米兰城,在威尔第音乐学院向卡尔格·罗纳梯学习钢琴并兼学作曲。1960年,获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大奖。此后10年间,又师从阿·鲁宾斯坦、阿·贝·米克兰杰里,1971年以后在欧洲旅行演出,颇获成功。他的演奏风格干净利落、健康明快,尽管听众认为他缺乏某种热情,但他绝没有忧伤的影子,他弹出了生活的赞歌,是个理想的理智钢琴家。
波利尼的演奏给人以力量的感染。比如他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当弹最后一个和弦时,用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顿时,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伴以呼叫,这是充满喜悦的反响。他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节奏性很强的乐曲时,其准确无误、独出心裁的技巧,使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