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马红颜:萧燕燕
29252000000006

第6章 成为皇帝的依靠

如前所述,辽景宗在继位不久,就把妻子萧绰立为皇后。面对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辽景宗很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已为皇后的萧绰。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也就是说,萧绰可代行皇帝职权,可见辽景宗对于自己这位贤内助的信任之深。萧绰虽然身为女子,但其治国安邦的能力却丝毫不逊于男子。为了帮助辽景宗扭转辽国的颓势,壮大国家的实力,萧绰对辽国的内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谓是兢兢业业、尽心竭力。

首先,她建议辽景宗重用汉官,擢升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任命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为上京留守,后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自此,辽廷已经把汉官纳入了其政权的中枢机构。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

为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萧绰还辅助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景宗向经验丰富的汉官询问治国之道,悉心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加以用之。在此过程中,他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竭忠尽职,丝毫不敢怠慢,从而革除了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

萧绰曾建议景宗要善于纳谏,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上下通达。据史书记载,景宗晚期,汉官郭袭向他上书,劝谏他不要贪恋游猎,而荒废政事,而应励精图治,壮大国家。景宗听后,深以为然,从此收敛了很多。此外,辽景宗还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辽景宗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地破坏,辽景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促进了辽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壮大了辽国的国力,使辽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就在辽景宗大力整顿辽国内政之时,中原政局风云突变。976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病故,其弟宋太宗赵匡义即位。

在我国古代戏曲中,有一出名叫《骂殿》的剧目,该剧目讲的是宋太祖死后,其皇后携子上殿痛骂新皇帝赵光义的故事。一般来说,戏曲是民间传言的体现,正所谓无风不起浪,为什么千百年来坊间百姓会就宋太宗即位之事编出这样一段故事来呢?难道这其中真有蹊跷之处吗?关于此事,《宋史·太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此事却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宫廷疑案。早在宋代,很多笔记野史上就曾有一些颇为离奇的记载,尤其最著名的是就是关于“烛影斧声”的说法。

赵匡胤和赵匡义系同母所生,是一对亲兄弟。生逢乱世的赵匡胤自幼就爱好骑射和武艺,949年,赵匡胤投奔了时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后来,拥兵自重的郭威率众反叛,废掉汉隐帝,建立后周,赵匡胤因此被提升为禁军首领。

几年之后,赵匡胤凭借出色的个人才能又被郭威的义子柴荣提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待柴荣即位后,身为老将的赵匡胤也开始平步青云。到959年周世宗逝世时,赵匡胤已成为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的最高统帅。

959年周世宗病逝,幼子柴宗训继位。一年之后,军权在握的赵匡胤乘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作为北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对于大宋王朝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消灭了南方各王国及割据势力,使得之前一直四分五裂的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

除了赫赫战功之外,赵匡胤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同样功不可没。虽然赵匡胤出身武将,但却十分重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因此,他从即位之初就大力重用文臣。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他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其统治时期,北宋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那么其弟赵光义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赵光义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赵匡胤讳,改名光义,他比赵匡胤小十二岁。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赵光义是其积极的拥护者,有拥立之功。后来赵匡胤称帝后,他曾参与赵匡胤一起四处征伐,可以说对于宋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身为弟弟的赵光义功不可没。对于这个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弟,赵匡胤一直信任有加。

那么“烛影斧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976年10月20日,天气本来一直都很好。一整天,宋太祖的心情似乎都不错。不料到傍晚时分,天色突然大变,顿时乌云密布,紧接着就出现了罕见的大雪与冰雹齐下的恶劣天气。似乎是受到天气的影响,太祖的心情也变得很糟糕。为了打发这难挨的长夜,太祖命太监宣召皇弟、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说是要商议国家大事。

不一会儿,晋王赵光义匆匆赶来。太祖立即把他召到寝宫,命人摆下酒席,然后将侍从悉数屏退,兄弟二人就开始对饮起来。一直到深夜,二人的饮酒仍未结束。由于距离较远,那些站在寝宫门外的侍从,基本上听不清他们谈论的内容。

到三更时分,侍从们忽然听到一阵吵闹之声,只见在屋内的烛影下,赵光义不时离席,好像是在躲避什么,继而又听到似有斧头戳地之声,接着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声音激动而凄惨。随后,太祖就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当夜,赵光义也没有回去,而是就寝于宫内。

到五更时分,赵光义突然走出屋外,急切唤醒太祖手下的宦官与侍女们,宣称太祖皇帝已经驾崩,让他们赶快去请皇后皇子来。不大工夫,皇后皇子陆续赶到,他们进宫一看,宋太祖果然已经死去,顿时放声恸哭。紧接着,赵光义宣布令受遗诏,于太祖灵柩前继位,成为大宋王朝的新任皇帝。

关于这一千古谜案,人们一直猜测不休。而已成为大宋第二任皇帝的赵光义也深知自己的皇位来的不正,于是在即位之后,他很想成就一番大业,以此来证明自己,于是雄踞北方的辽国就成了他的首要目标,辽宋之战随着赵光义登上皇位而拉开了序幕。

其实,早在969年时,也就是辽景宗刚即位时,宋太祖赵匡胤就曾想灭掉北汉,结果由于辽军的援助而败北,从那以后辽国和北宋一直维持着和平的局面。直到976年,赵匡胤再次发兵进攻北汉,此战赵匡胤原本胜利在握,可无奈辽军又出兵相助,赵匡胤再一次兵败而归,不久他就病故了。

雄心勃勃的宋太宗为完成哥哥未竟之业,于979年2月,亲自领兵讨伐北汉,最终挫败了辽国和北汉的联军,灭掉了北汉。如此巨大的胜利让赵光义信心大增,于是他开始计划再次举兵伐辽,试图从辽国手里夺取幽云十六州。

这幽云十六州又是怎么回事呢?话要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说起。

契丹部落于628年,也就是贞观二年开始正式归附于唐朝。到了唐朝末年,中原大乱,契丹部落趁机强盛起来。作为契丹部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带领大军不断扩张,到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时,耶律阿保机也正式被契丹各部推选为部落联盟领袖。917年契丹正式建国。

耶律阿保机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从当上契丹部领导人的第一天起,就把目光从草原移向了中原。此时在中原最威风的是唐朝藩镇大将,沙陀人李克用,耶律阿保机深知要想逐鹿中原,就必须要先过李克用这一关。907年,阿保机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进攻李克用的根据地——云州。后来李克用与阿保机议和,彼此约为兄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阿保机暗地里与后梁达成协议,李克用政权终被阿保机所灭。

李克用一气之下,大病不起,临终前,他叮嘱儿子李存勖,要他完成三件事:一是灭朱温,二是扶李唐,三是抗契丹。

916年,阿保机趁李存勖与后梁作战之机,亲率三十万大军进攻蔚州(今山西灵丘),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克了蔚州,紧接着,又相继攻克了河北一带新、武、儒等州,然后直逼云州而去。

由于遭到驻守云州的大同节度使李存璋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不下。李存勖在得知消息后,立即率主力前去支援,阿保机自知胜算不大,下令退兵北返。到了第二年,阿保机再次率部围攻幽州,李存勖派兵七万前去增援幽州,最终在幽州城下挫败了阿保机的大军。尽管屡战屡败,但阿保机仍未死心。921年正月,他再度率军南下,攻陷涿州,兵逼定州。此时的李存勖正率兵平叛成德将军张文礼,倘若阿保机攻克定州,唐军将两面受敌。于是,李存勖亲率五千精锐奔赴定州,结果又大败阿保机,契丹大军被逼北逃。

耶律阿保机和李存勖之间的这三场大战均以李存勖获胜而告终,后来李存勖众叛亲离,于926年被弑,而他的对手阿保机也于同年逝世,于是辽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对抗,就变成了后唐明宗李嗣源与耶律德光(阿保机之子)之间的较量。对于大辽国来说,这个新对手李嗣源也同样是个狠角。928年,定州将军王都发动反叛,投靠契丹,李嗣源盛怒之下,派大将王晏球围困定州,很快就在定州城外、曲阳、唐河大败契丹援军,最后成功攻克定州。通过这三次大战,李嗣源给了辽新主耶律德光一个下马威。

除了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之外,在政治上,李嗣源也是游刃有余的,在他的说服下,原来投靠契丹的降将,如卢文进、张希崇都率部回归。而正如前文所说,就连耶律德光的兄长耶律倍也成了李嗣源的人,这让一向没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的耶律德光十分窝火,却也不敢再继续南犯。于是在定州之战后,辽国和后唐彼此承诺和平共处,互为友邦之国。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辽国和后唐这种友好的局面最终随着李嗣源的死而宣告终结。933年,李嗣源去世,其子李其荣(后唐闵帝)即位。和父亲不同,李其荣生性懦弱,昏庸无能,朝政大权渐渐落到了朱弘昭等奸臣手中,结果导致后唐政权陷入混乱之中。不久,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发动兵变,弑李其荣,自立为帝,是为后唐晋末帝。

面对后唐的混乱局势,耶律德光再一次燃起了入侵中原的野心。但具体该如何行动呢?就在耶律德光苦于无处下手之际,石敬瑭找上门来。石敬瑭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婿、后晋的开国之君。据史料记载,石敬瑭乃沙陀人,其父臬捩鸡曾是李克用帐下大将。

在李嗣源在位时,石敬瑭因战功赫赫,受到李嗣源重用,受封为河东节度使。早在李嗣源在位之时,石敬瑭就和其养子李从珂交恶,后来李从珂自立为帝之后,两人的关系正式破裂。李从珂担心石敬瑭拥兵自重,徒生谋反之心,而视石敬瑭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当时,石敬瑭正在镇守晋阳城,于是李从珂便派大军前去攻打晋阳。石敬瑭深知自己实力不足,情急之下,便写信向契丹求援。信中提到,如果契丹愿意出兵相助,他便愿意拜耶律德光做父亲,并答应在打退唐军之后,将雁门关以北的幽云十六州,即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河北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已被官厅水库淹灭)、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山西灵丘)、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马邑)、朔州(今山西朔县)割让给辽国。

耶律德光见石敬瑭的条件甚为优厚,简直喜出望外,当即就派五万精锐骑兵南下驰援晋阳,并最终联合石敬瑭的部队大败李从珂大军。大战结束之后,耶律德光前往晋阳巡视,见石敬瑭对自己百依百顺、死心塌地,于是将其封为了皇帝。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凭借契丹的支持,石敬瑭很快便带兵南下攻打洛阳。李从珂被逼无奈,放火自杀。后唐一灭,石敬瑭便改国号为晋,正式建立后晋,而作为中原王朝天然屏障的“幽云十六州”从此被辽国正式占为己有。至宋太宗赵光义即位时,幽云十六州已被辽国占领了三十八年。

对于北宋来说,失去幽云十六州这一屏障,就等于是向契丹大军敞开了大门,危险随时都会发生,这让刚刚登基的宋太宗十分不安。他深知只有重新夺回幽云十六州,才能确保大宋王朝的安全。然而,他实在是低估了辽国的实力,此时的辽国在辽景宗和皇后萧绰的治理下,国力大增,兵将更是骁勇强悍。

979年5月,宋太宗在灭掉北汉之后随即就向辽开战了。其时,宋太宗本想打辽国一个出其不意,不曾想辽景宗和萧绰早有防备。历史上著名的“高梁河之战”就在这一年上演了。

早在两个月前,辽景宗在派韩悖、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救援北汉时,就已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等人率兵戍守燕地。6月13日,宋太宗率军自镇州出发,七天之后,到达东易州(时宋辽各置一易州,西属宋,东属辽)之西,过拒马河入辽境。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未做抵抗便献城降宋。宋军如入无人之境,6月23日,大军便来到了幽州(辽南京)城南。

此时,辽南京(宋称幽州)守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以及权知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另有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统军使萧讨古等奉辽景宗之命在城北屯扎。

一开始,辽宋双方相遇于沙河,结果宋军大败耶律奚底大军。此时,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正屯兵得胜口(今河北昌平天寿山西北),他看宋军锐气正盛,为避免与其直接冲突,于是便趁着耶律奚底新败,在得胜口用青帜伪作收容溃军之状以诱敌。赵光义不知是诈,率军前去攻击,不料却与突然杀出来的斜轸大军相遇于清沙河(在今北京城北二十里)北。辽南京城内守军得此声援,开始严加固守,双方就此展开对峙。

南京被围的消息传至辽宫后,辽景宗当即急派南府宰相耶律沙、耶律休哥率兵往救。

很快,耶律沙大军便与宋军在幽州附近的高梁河开战了。刚开始,耶律沙大军力战不支败退。可此时的宋军因多日激战,兵士早已疲惫不堪,虽然处于战胜,但却只把耶律沙大军追了十余里。更让赵光义想不到的是,辽国大将耶律休哥此时正奉命前来救援,他命令士兵人人手持两把火炬,以此来迷惑宋军,让宋军误以为辽军甚众。此计果然有效,宋军见火光众多,未等接战心已发憷,便打算据高梁河以抵御耶律休哥大军。

久经沙场的耶律休哥在收容耶律沙的败军之后,与大将耶律斜轸各自统率精锐骑兵,从耶律沙的左右翼挺进,乘夜夹攻宋军,对宋军形成了两翼包围钳击之势。战斗异常激烈,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城中耶律学古得知援军已至,也率军出城参战。一时间,幽州城内战鼓轰鸣,响声震天。

宋军此时才发觉已被包围,只好慌忙撤退。耶律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率军追击,最终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溃不成军,赵光义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仓皇南逃。

耶律休哥下令辽军继续追击,一直将赵光义追到涿州城下,获兵器、符印、粮草、货币不可胜计。

此时,身在辽宫的辽景宗和萧绰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当得知辽军获胜的消息后,甚为高兴,随即便对此战功臣赐诏褒奖。

高梁河一战是北宋第一次大规模主动伐辽之战,赵光义本想通过此战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他却低估了对手萧绰指挥作战的能力,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除了人力、物力、财力受到巨大损失外,最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宋军的自信心,此战之后,宋军士气急转直下。这自然是身在大后方,运筹帷幄的萧绰和辽景宗最愿意看到的。

对于辽国来说,辽景宗在即位之后,由于皇后萧绰的尽心辅佐,使得辽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史称景宗中兴。辽景宗也因此成了辽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而作为辽景宗的依靠,萧绰对于辽国的中兴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