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占据全国面积1/8的“庞然大物”,地域广袤的西藏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居住风情。
北方的藏族人偏于游牧生活,因此他们和蒙古草原上的人一样,居住在牧帐当中;而藏南谷地的人则生活在宛如碉堡的石头房子里;靠近雅鲁藏布江流域森林区的藏族人则就地取材,用木头搭建房屋。尽管搭建在河边的木房颇具浪漫色彩,然而在这三大类房屋之中,牧帐和碉房无疑更代表了藏族文化的独到之处。
牧帐是游牧民族的重要家当,藏民的牧帐多是用厚厚的毡毛制作,足以抵挡夜间凛冽刺骨的寒气。牧帐的大小各有不同,不过通常都在30平方米左右,一来足够一家人使用,二来也不会因为收起来太大不利携带。由于是四处游走,所以帐篷里是没有灯光的,为了取光,牧帐的顶部中空,白天的时候,阳光照进帐篷,也足够将这小小空间照亮。
既然要便于移动,帐篷里的家什自然越少越好。但是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张大大的垫子铺在地上,既隔绝了地气,也足够七八个人席地而坐。帐子中央一般是一口炉子,用来热牛奶、酥油茶之类的东西,炉子的燃料大多用牛粪,烧出来不但没有煤炭的呛人气味,反而会散发出一种草原特有的清新。在牧帐里通常摆着用石头搭成的台子,台子上则放着人每家每户都必备的转经筒和酥油灯。
相比于简陋的牧帐,碉房就要豪华坚固许多了。
顾名思义,碉房就是像碉堡一样的房子。这种房子多是用石头和树木搭建起来的,外墙呈楔形,有些依山而建的则在内坡部分垂直下来,显得十分稳固耐用。碉房常常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结构为两层或三层,底层作为牲畜圈和储物仓库;二楼作为居住场所,里面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三楼则作为经堂或者晒台,用来念经礼佛和晾晒谷物。
这种用石木制成的碉房常常出现在藏南谷地,因为这里过去有很多野兽出没,到了近代则土匪横行。当地的藏民为了抵御来自野兽的威胁和土匪的袭击,便用石头砌成堡垒样式的房子。由于要防止入侵者找到突破口趁虚而入,碉房的窗户普遍都修建得相当小,室内采光就相对较差。不过顶部的晒台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一缺憾。晒台通常是用草和泥调和的“地面”,然后像陕北高原的窑洞一样,顶部用石磙压实,这样就成了一处做户外活动的好地方。
由于地广人稀,所以有些地方的碉房是单独一栋,有些环境稍好的地方则是许多碉房集中修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在碉房聚集成群落的地方,每一栋房屋之间会由曲折蜿蜒的石径串联起来,远远望去错落有致,与天地交融,宛若油画一般美丽。
碉房除了上面所说的独立式,还有一种筑成院落样式的,叫做“碉院”。碉院有点类似于四合院,四面高墙几乎完全封闭,只留下一个门洞供人出入。院子中间修建有大型的天井,四面都有回廊,房屋布局和单栋碉房类似,牲畜圈、杂用房、接待房、卧室、厨房、粮仓等一应俱全。院墙刷着棕色或黑色的图案,窗檐挑出,让笔直的墙体里面一下子层次丰富起来。相比之下,碉院对于美学的运用自然是比独立式的碉房出色许多,只可惜这样的碉院建造复杂,只有少数贵族、富商才能拥有,因此很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