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生活禅。烦恼就是我们的生活,菩提就是禅。我们的生活还没有转化的时候,烦恼与菩提就处在相互对立的状态。怎么样转化呢?就要在中间的“即”字上做功夫,就看我们“即”不“即”得了。“即”得了,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即”不了,生活是生活,禅是禅,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大家一定都知道,菩提就是觉悟。在烦恼中能觉悟,我们的生活就是觉悟的生活。觉悟的生活就是圣者的生活。如果烦恼不能觉悟,生活就是凡夫的生活,就是我们普通芸芸众生的生活。
——一切皆禅
生活禅离不开两句话:“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要说生活禅的真谛,大概这就是真谛。我们人生所面对的一切无非就是生活,离开了生活还是生活。我们面对的现实、面对的人生实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怎么样处理我们的心念,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问题。佛教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回答。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一下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何。
“禅悟”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咸淡有味
弘一大师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是因为身为李叔同时期的音乐艺术才华让他卓然出众,更不是因为他出家前的风流倜傥引人注目或遐思,而是在他毅然决然舍离红尘之后,那股坚持不退的道心,以戒律自持、自守的凛凛风骨,以及安贫知足、少欲寡求的高风亮节,令人对他生起景仰及效法之心。
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结合起来,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有一天,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来拜访,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的这句“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禅味的话啊!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以说是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禅悟”就是这咸与淡的无区无别,勾勒出大师的轻安自在;就是品尝这淡与咸的相同心境,显出大师的怡然自得。一个人的不平凡,就在小小的言行之间流露无遗。
《佛遗教经》有言:“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的确,人生还有什么比知足更能让人快乐的呢?
穿衣吃饭
有人问睦州禅师道:“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复,实在非常麻烦,如何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睦州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道:“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穿衣吃饭吧!”
禅的妙用,正如禅师们所常惯用的偈语:“你有柱杖子,我给你柱杖子;你无柱杖子,我夺却你的柱杖子。”
“禅悟”禅,并不离开生活,平常人要穿衣吃饭,成佛悟道以后,仍然一样要穿衣吃饭,所不同的只是穿衣吃饭的感受和意义有区别罢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千古楷模
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点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美。珍惜点滴,把握细节,生命便能如同莲花一样清莹脱俗。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他每日除了领弟子们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大了,但他每日仍随弟子们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再劳动了,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大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禅悟”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禅话禅音禅事禅心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无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利,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却还是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发问:“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请问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那请问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禅心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了之后,一改从前的娇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禅悟”生活里处处有禅,只要我们也能按照无德禅师的话来为人处世,相信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佛法的包容之中,放眼望去均是禅机。只要能够参透其中的佛理,就能更加深刻地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在自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点。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把真我融合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生活禅在佛教的传统理念当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它不是杜撰的或别出心裁提出来的与传统佛法不契入的理念,它完全是在传统佛法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现在主流文化的观念提出来的。现代观念认为一切要人性化、生活化,实际上佛教的修行就是最生活化的一种方法。生活中处处皆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