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会说话好办事
29310700000025

第25章 办事看绝招——怎样说才能打动对方(1)

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办事的复杂化。对不同的情况自然要有不同的办事方法。我们办事要注意抓住时机,要讲究场合和环境,要应变“形势”琢磨对手及要了解事情性质,办事力求灵活机动,发挥自己的看家本领,让自己的言辞打动对方、俘虏对方。

与人聊天的学问

(1)寒暄的功能和神效

寒喧是交谈的媒触和润滑剂,它能在交谈者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因为寒暄能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合需求。

寒喧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4种:

①问候式。

两人见面可点头微笑,或说“你好”,或关心地询问近况:“你的吉他练得怎么样了?”然后,交谈起来。

②夸赞式。

人都需要肯定与承认,诚心的赞美是一种活跃的寒暄方式。例如:

“小何,你这件裙子可真漂亮!”

“啊,谢谢你!”

短短的话语,双方都很舒服,可以顺利地交谈起来。

③描述式。

两个人见面后,一方以友好的副语言特征描述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如:“刚下课?”、“回来了?”、“上街呀?”

④言他式。

两人见面后,谈论双方不厌恶的事,如:“今天天气太热了!”、“车子太挤了!”

这些寒喧方式,都可以用来与人们建立起人际接触,为进一步攀谈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寒喧尽管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路上相见。明明是熟悉的,却视而不见地擦身肩而过,既无体态语(如微笑点头之类),又无言语表示,只能给人以傲慢、无礼的印象,触发敌视情绪。

如何积极有效地寒喧呢?一般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有积极的姿态。

在与别人相遇的瞬间,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争取主动,使对方从你的言行反应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②集中注意力。

任何漫不经心的言语只能使对方感到被轻视。

③善于选择话题。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与生人见面后的4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应绝对避免提出易于引起争论的话题。至于与老朋友、老同学、老乡或熟人相见寒喧,也有个选择话题的问题。

④讲究方式。

与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一般需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熟人之间的寒暄,如常见面,往往只需一句话、一个招呼,甚至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如久不见面,则宜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

(2)“对不起”的神效

“对不起”这三个字看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别的字所能比拟的。这三个字,能使强顽者点头,能使怒气消减。

你在汽车上误踩了别人的脚,你说声:“对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会计较什么了。人的心理原是这样,对于许多事情皆可原谅。若因为你的过失,使别人吃亏,而你还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好像别人吃亏是咎由自取似的,这就不能让别人原谅你了。

消除恶感,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是自己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会给你同情。

反之,不承认过错,就难怪对方生气,不见许多口角变成打架,或因一两句话而酿成命案的,皆由此而起吗?倘若我们大家都不忘记这三个字的巧妙,我们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不愉快。

“对不起,害你等了许多时候。”“对不起,你可以替我把茶水递过来吗?”在日常生活中,“对不起”这三个字真是用途太多了。

“对不起”三个字,意思无非是让别人占上风,你既然让他占了上风,他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息事宁人,莫过于此。要使家庭不失和,朋友不交恶,这三个字真是百效的灵药。

下次在电影院里要经过别人座位时,请先说声“对不起”。那么让路的人一定不会把眉头皱起;如果你招待你的顾客时多说两声“对不起”,那么,交易十之八九会成功。

(3)聊天要聊出名堂来

聊天一般是指没有明确目标的即兴式交谈。跟不同行为、不同辈分的人聊天,往往会得到许多新的信息,甚至使我们触类旁通,使有些人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聊天还有调节心理、愉悦情怀的奇特功效。如果你有什么事愁闷不快的话,通过和熟人聊天,可以一吐胸中闷气,达到开释情怀、平衡心理的作用。

古人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佳句。一次有益的聊天,并不亚于读—篇好文章。所以,与人聊天是一件快事。

但是,聊天要聊出名堂,确有收获,还得费点心思。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①既无目的,又有目的。

一般来说,聊天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从微观角度来讲,闲聊未必就是聊“闲”,而是有目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带有一定的目的,你就能时及而又恰到好处地发问,调节聊天的内容。

②要善择聊天对象。

聊天要做到格调高雅,聊得有水平,善于选择聊友是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聊友的素质决定了聊天的质量。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几十年如一日,与其秘书爱克曼每天都要聊会儿天,那些天才的机智许多是从闲聊话语中诞生的。他嘲弄世俗,讥讽丑恶,以喷珠吐玉般的格言缀串成令后世惊叹不已的《歌德谈话录》。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聊天都有“聊友”在场,所以,选择聊友的圈子不能太小。和水平相当的人,甚至低于己者聊天也不无长进。大可不必囿于己见,拘于一格,而以广开“耳路”,泛论群言为好。

③聊天话题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与学者聊天,可以讲些轻松、幽默的奇闻轶事;与主妇们聊天,可以讲讲市场的行情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与老人聊天,可以谈谈养生之道、保健方法,甚至愉快的往事;与青年聊天,可以探讨事业、友谊及一切时髦话题;与孩子聊天,可以讲讲童话、寓言等;与一般人聊天,可以拉拉家常。

④聊天的范围。

一般说,聊天的范围不受限制,这当然不包括庸俗低级、格调低下、无意义、无价值的话题。搬是非,贬低他人,也是不足取的。对方的缺点和不喜欢的不应作为聊天的话题。

⑤聊天的地点。

一般说,聊天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在公众场合下聊天,或喜庆时节大谈悲伤之事也是不受欢迎的。

⑥不提挑战性问题。

聊天时,不要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免得引起激烈争论,弄得不欢而散。不要自以为是,用教训人的口气说话,如果几个人一起聊天,还要注意让大家都有发言机会。

打动人心的战术

(1)作“迂回侧面”的攻击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小个体的行动,往往会影响整个群体的发展。为了促使群体的进步,当然不容少数破坏分子的存在。

东方人一向十分保守,也特别重视情感。因此,当有人犯了错,而危害大众的利益时,也不愿当面指责,破坏了彼此友好的情谊,只有无言的“忍耐”了。

但是,某大学的H教授却认为,现代人不应只是一味地忍让,对于不合理的事,应有仗义执言的勇气,然而,这并不是要我们去“正面攻击”,而是要运用技巧,作“迂回侧面”的攻击。

据说,昔日H教授住的是公寓式的房子,恰巧,在他的楼上住着一位音乐作曲家。这位作曲家总是不分昼夜地弹练钢琴,常常在夜半时分吵得邻居无法安眠。左邻右舍实在不胜其扰,苦不堪言。

为了维护大家的安宁,又要不伤害邻居与作曲家之间的感情,于是H教授想了一个方法——他提议大家一同控告建设公司,在建筑房屋时,没有装置隔音设备,以致使琴声打扰了四周的宁静。

那位作曲家这才发现,自己练琴的琴声,妨害了大家的睡眠。从此,不但装设了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练琴的时间,以不打扰邻居为原则。

H教授所谓“迂回侧面”的攻击,就是事先建立共同的攻击目标——建筑公司,使其成为“第三者”,将大家不满的攻击箭头指向建筑公司,而不直接指向作曲家,不也是一个成功的战术运用吗?

(2)扮成丑角,自娱娱人

有一次,我到医院探望一位刚生产的朋友,那是间二人式的病房。邻床也躺着一位刚生产不久的美国女孩,身旁还有位60多岁的妇女陪伴,我想大概是那女孩的母亲。

当我和朋友正谈得起劲时,突然间,传来一阵空气爆破的响声,使我们不由得转身,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时,那位美国老妇人正不停地拍打她的臀部,且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吵到你们了!”不禁使我们哄堂大笑。

还记得有一年,妻子要到国外巡回表演,这是她第一次搭乘飞机。有一个喜欢捉弄别人的同事告诉她:“上了飞机,别忘了拿降落伞!”妻子信以为真,一上飞机便向空中小姐要降落伞,惹得全机的人捧腹大笑。她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上当了,于是将错就错,连忙唱了几句,别人还以为她在做“空中预演”呢!

当众出丑,虽然不免有些尴尬,但若能巧妙地施点小技,加上一些诙谐的演技,使自己成为一名丑角人物,就可转尴尬为轻松,替自己找了台阶。所以,万一我们不慎出丑,也不必急忙找个地洞往下钻,不妨当个临时演员,扮个丑角,自娱也娱人。

(3)“确认地址”法

“芳名依旧”是目前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是由L先生谱曲,K先生作词。据说K先生是因一次事件而产生灵感,于是写了这首歌的歌词。

有一天,K先生接到一位女子的电话:“老K先生,您好!好久不见!是我,您还记得吗?以前您不是常到天王星夜总会的吗?”听完了这女子所说的话,K先生真是满头雾水,不知对方究竟是谁,只好应付一下说:“是你啊!最近好吗?”

渐渐地,听出了对方的声音,总觉得此人非常熟悉,可是怎么想也记不起对方的名字。这时从电话听筒里传来那女子的声音:“我现在已换了个工作,目前在××酒店上班。”K先生听了这话,认为是探问对方姓名的好机会,于是又问:“你在××酒店的名字是什么?”不料这名女子却回答:“芳名依旧。”使得K先生默然以对,哑口无言。至此,K先生才明了,原来想探知对方姓名是如此的困难,心中感触良多,而写了“芳名依旧”这首歌。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当我们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人频频向我们招手。细看之下,只觉这人十分面善,然而,往往一时想不起此人的姓名。基于礼节,又不能不理睬,只好互相寒喧几句,但分手后仍不知对方究竟是谁。

遇到了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办呢?

通常我们在说话时,总是尽量避免直言直语,然而在这时,直接的请问对方,却比较容易唤起我们的记忆。我们可以这样说:“请问尊姓大名?”当然,对方听了这话必定不悦地说:“我是×××难道您忘了吗?”此时,便是考验一个人的反应,是否灵敏机智的时候了,因此我们可以巧妙地说:“我怎么会忘了呢?我只是想确定一下,否则,万一把您的名字说错了,岂不是失礼了!”我想这样一来,对方也不会再见怪了。

如果认为这种直接的询问,仍不妥当,我们也可利用随身的记事本来解危。此时,我们可以拿出记事本并向对方说:“为了联络方便,是否可将您的住址、电话号码写下。”如此,对方便会详细的记下他的姓名、住址以及电话号码,而我们可以因此得知他的名字,那么就不会发生使人尴尬脸红的场面了。

(4)转“问题”为“答案”

人们为了求生存,必不断地遭遇各种问题,也不断地解决问题,因此人类社会才有进步。我们可以说“问题”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尤其是现在科学发达,人类社会文明正向太空发展,因此生活在科学时代的人们,必须运用科学方法,积极地“发现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日新月异。

人类社会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只有借着“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才能不断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提升我们的精神素质,并增加我们的知识。

说到“问题的发现”与“问题的解决”,我觉得,在说话的技巧上,发现并提出问题,较解决并回答问题容易。因为只要用心观察,便可发现各种问题;然而解决或回答问题,则需有丰富的学识,否则便无法胜任。尽管如此,在生活中,我们仍会遭遇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如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呢?那就是——转“问题”为“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问你一些政治上的问题,由于一般人对政治多半不很了解,当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又不能回答:“我不知道。”这时,我们不妨假装正在思考,并且嘴里喃喃有词,而后反问对方:“你的看法如何?”由对方来回答这问题。若是他的回答合情合理,我们就可趁机说:“对!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不是也轻松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吗?

万一情况不是如此顺利,在我们反问对方:“你的看法如何?”之后,对方却回答:“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的啊!你怎么反问我呢?”这时,可千万别紧张,只要谦虚地回答:“既然连你都不知道,像我这样笨拙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呢?”对方也就不会再继续追问了。

所谓转“问题”为“答案”,就是当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时,可将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答案”,反问对方,而把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责任,完全推到他的身上。因此我们也可称这个方法为“以质问回答质问”的方式,但不知您是否会被这个名称搞糊涂了。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L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美术界的泰斗,有一次他赴美进修。在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一群哈佛大学学生,站在他面前,并以一种轻视的口吻问他:“Janese,Javanese,Chinese,Whi Chnese are you?”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是日本人,爪哇人,还是中国人呢?”但因这些英文名称中,都有“nese”这个字,所以这群学生便以此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