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29340600000064

第64章 不用命令的口气和学生说话

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认为,“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父母和孩子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钥匙。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她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说话。”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平等地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爱摆摆为人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呼来唤去,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把我的眼镜拿来!”“不要动那本书!”“今天晚上不准出去玩!”当时倒是够威风、够痛快的,可是这些父母逐渐地会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不吃这一套了,而是常将父母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耳旁风。

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的父母,应该了解:命令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命令让父母的教育行动不能留下回旋余地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去睡觉,偏偏孩子是置若罔闻,只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父母一时也拿这些小淘气没办法。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觉得不听父母的命令也没什么,那下次也就更不会听了。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的心理,这样对孩子说:“呀,这东西真好玩呀!可惜时间不早了,乖孩子应去睡觉了。要不你再玩5分钟,就去睡觉,好吗?”这样既夸孩子乖,又是用征询的口气同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许到不了5分钟就乖乖地睡觉去了。而且这样为父母留下了余地,即使孩子暂时不听话,也不至于激得父母为了自己的威严而去与孩子大动肝火。但父母一旦向孩子发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让孩子服从的,不然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对孩子使用命令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

父母老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支配来支配去,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退缩的性格,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孩子经常与父母顶牛,逆反心理增强,走入社会后也会具有反社会性。

所以,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

在具体的家教实践中,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然后想想自己在孩子这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这样就可以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进而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