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是否有自尊心呢?很多人认为,这些孩子屡教不改,根本没有自尊心。其实不然,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基本要求,这类孩子当然也不例外。班主任应该同家长一起,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努力把他们从歧途上拉回来,否则他们便会是非不分,破罐破摔。班主任应从尊重、爱护的真诚愿望出发,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赞许、表扬、信任、奖励的方法,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唤起他们的荣誉感,消除对抗情绪,树立上进的信心。
(三)创造醒悟机会,促进心理转变
一个犯错误孩子,经过教育之后,能认识错误,并愿意改正错误,称之为醒悟。班主任应为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提供醒悟的机会,一旦发现孩子有改正的苗头,应及时地给予关心和体贴,用温和的方式使其改正缺点;并组织同学们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克服心理的阴影,从而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就能及时地制止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
(四)增强孩子的抗诱惑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在接受教育后,有时会有所改变。当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旧的行为在短期内仍会影响他们。如有偷窃习惯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彻底的纠正,当他发现有偷窃机会时,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尤其在过去“哥们”的引诱下,极易走上为非作歹的犯罪道路。因此,在相当对期内,适当地控制外部条件,帮助他们避开某些直接诱因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坚定与错误作斗争的信心与决心。当孩子有进步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赞赏。当孩子出观反复时,班主任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评,又要耐心说服,使孩子受到震动,感到内疚,自觉改正。同时,班主任还要联系其他任课教师,让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渐渐形成优良的品德。
如何对待学生早恋行为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青春期的提前,再加上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目前学生的早恋已经由个别现象发展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问题,也已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早恋,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之一。所谓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异性爱慕倾向的青少年,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我国《婚姻法》规定男22周岁,女20周岁)相差的程度。
青春期少男少女“早恋”现象的特性
(1)情景性与短暂性——“热”得快,“冷”得也快;
(2)传染性与模仿性——“跟着感觉走”;
(3)逆反性与反抗性——“孩子气的钟情与赌气”。
面对学生的早恋行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待呢?
一、正确认识学生早恋行为
实际上,孩子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早恋是最初的性萌动,是十分正常的。倒是成人们对待早恋的态度有点不正常了,出现早恋行为不知道疏导而一味去堵,有的甚至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被扣上了“早恋”的大帽子,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得教师和家长越是害怕早恋,早恋越是不期而至。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在处理学生早恋问题上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理解孩子的成长,很难接受孩子谈恋爱的事实。作为成年人,用自己的观念来看待这一问题往往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如“小孩子谈恋爱简直胡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有些人用陈旧的观念将此事的发生称为“堕落”“不要脸”,家长认为是“把父母的脸丢尽了”,而老师也往往认为是败坏了班风、校风。成人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与学生对立的立场上,把学生美好的情感说得十分肮脏,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
作为班主任,应密切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一般有早恋现象的学生总有一些异常的表现,例如,突然爱打扮了;总有些心神不定,好像什么事都做不下去,显的很浮躁;把自己的东西藏起来,抽屉悄悄上锁了;当他(她)伏在写字台上写东西时,你走近他(她),他(她)立刻把写的东西压在一本书的下面,装得若无其事……这些异常现象都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要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
早恋危害甚多,具体有以下几种:
1.浪费感情,极少成功。青少年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感情的看法还很幼稚、片面,情感很不稳定、起伏性大,不具备进入婚恋领域的条件,所以学生早恋浪费感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2.分散精力,贻误前途。处于早恋中的学生沉浸在爱的甜蜜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学生增长知识、学习本领,为未来发展奠定好基础是非常不利的。
3.涣散集体,损伤友谊。早恋学生总喜欢单独与恋人在一起,不愿或拒绝与他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将脱离集体这个大家庭。
4.感情冲动,遗恨终生。早恋中的学生情绪最易冲动,况且自控能力又差,很容易越轨,越轨行为将给学生尤其是女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而且这种创伤往往是终身无法弥补的。
5.缺乏经费,导致犯罪。谈恋爱往往需要金钱,而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为了维持这种带有明显炫耀色彩的恋爱行为,有的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教育“早恋”的学生要讲究艺术
(一)重视爱情观教育
在进行爱情观教育时,从学生已知道的很多的书面材料出发,经过思考、分析,使之升华到学生懂得很少的爱情的哲理上来。在进行爱情的理论观点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爱情典范。如马克思和燕妮,恩格斯和莉希(一位一贫如洗、目不识丁的普通女工),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周恩来和邓颖超,居里和居里夫人等。
(二)确认早恋苗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班主任应多与学生接触,注意留心观察。对已有早恋萌芽的学生,要弄清他们究竟是对异性发生好感还是真的进入了恋爱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得知确有早恋现象,就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正确引导,力求让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处理早恋的措施有很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转化方案,一步一步实施。在处理早恋问题时,一般要正面知会当事人双方,不过可以请双方父母协助,但不能通过任何手段禁止或力图中断双方的交往,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老师、父母常向学生说的话是“你们必须停止来往”。然而,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如果我们说的是“我们非常想帮助你更好地成长”,那样,在学生的心理上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对早恋进行压制,很容易产生矛盾,而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放弃阻止,实施有效的引导。试想,对于情感处于高温状态的中学生,让其一下降为零度,勒令其永不见面,不许理睬对方,显然是不现实的。班主任要抓住学生自己也有焦虑,不能自拔,并希望了解这份感情会带来什么结果的心理,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或是别人的故事,通过客观叙述,让孩子自己从中悟出早恋带来的种种后果。例如,当其得知,原来像自己一样热恋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在经历了各自的成长变化后,并不一定会选择学生时代的恋人为爱人时,他们会从别人的得失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有可能使过热的头脑降降温。当学生能理智地认识这一问题,向老师、家长寻求解决办法时,我们便可以向他提出建议,告诉他两人没有必要变成仇人,可以公开正常的交往,但不要超越朋友界线,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早恋中,不如抓紧现在的学习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一份竞争的实力,使未来的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更加完美。彼此相约,将这份情感珍藏在心中,等到双方有承担这份情感的能力时,再去享受它。这样就可以将热情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心理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引导,让每个人心里都充满阳光
优秀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早恋的事情时,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也不会大喊大叫,而是克制自己,保持沉着、冷静和坚定。
首先,班主任应充当倾听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面对学生早恋问题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学生放在一个同等的高度上,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式,引导得好,学生的心扉便自然会被打开;引导得不好,他们则会守口如瓶。
其次,班主任不妨充当“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教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心理。那么,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做一个“偏袒者”。虽然学校与家庭相配合是教育的关键,但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以此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而且更易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因为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自己隐私已在长辈面前一览无余,反而会有“既然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我就不妨公开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事态也会进一步扩大。
案例
一位班主任打电话给一个有早恋倾向又逃了一下午课的学生的家长,家长得知情况后对学生拳打脚踢,但孩子始终三缄其口。后来,这位班主任要求家长将电话交给孩子,问这个学生为什么逃课,他说头痛去吹风。这位班主任说头痛吹风这不符合事实,一定有什么事你解不开才头痛。孩子沉默了,此时这位班主任突然意识到孩子的家长在电话旁边,孩子不敢说。于是,为了不让孩子在父母前过于尴尬,该班主任要求这位学生第二天到校后再面谈,并要求家长先不要对孩子太严厉,等他问明情况后再说。第二天上午上课前学生便主动谈了自己在处理感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最终决定将感情暂时放在一边,以学习为重。正是因为师生之间有了真诚的交流,最终才达到了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最后,班主任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目前早恋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已不能从强调名声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应从新的角度切入。
1.对比考虑,自我认知后果。学生将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对感情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老师事先打预防针。曾有这样一对早恋的学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个电话,周末时间总在一起逛街、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另一方面男孩准备毕业后去日本,问起他们将来的打算怎么办时,他们都能回答地很轻松:“分手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学生想去尝尝感情的滋味并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们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却没有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伤害,而当将来一旦意识到时又已为时太晚,不仅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他们此后的整个人生观。所以,在孩子受到伤害前,班主任有义务提醒孩子,让他们懂得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2.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爱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问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尝试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以一种更为纯洁的心理去对待第一份感情,也会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出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他们的成长未尝不是一种动力。
总之,班主任要用善待之心对早恋学生多加关爱,要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情感、恰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早恋问题行为进行矫治。
学生沉迷网络怎么办
网络游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电子海洛因”,而网络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也已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头痛问题。因此,做好上网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已成为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班主任们应该认识到,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但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禁止青少年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正确而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应积极疏导。
一、从青少年本身出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是当前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的自控能力、辨别能力较差,当他们遭遇挫折、心情烦躁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要给自己找一个能够放松心灵的地方,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当他们看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虚拟世界就会被深深地吸引进去,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是色情网站不能自拔。他们更容易被网络中的不良因素所影响,走上极端,所以班主任要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觉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二、从家庭出发,让父母尽到监护责任,多关心孩子的成长
家庭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好坏,法制观念的强弱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量增大,许多家长因长期在外打工或忙于经营生意等原因,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他人看管,使得这些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强有力的监护,易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如因沉迷网络而对学习漠不关心,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而班主任还应尽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尽量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及行为变化,与他们平等相处,尽量肯定他们、欣赏他们。要十分注重亲子间的交流沟通,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或干脆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的教育方法,等到问题产生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当然,家长应尽到监护责任、对青少年既要关心和爱护,但也不能过分溺爱和放纵,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要有所监督和限制。
三、从学校教育模式改革出发,法律教育形式应多样化,内容应有针对性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也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搞好学校法制教育这个渠道,那么青少年法制观念提高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