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班主任的45个教育细节
29383200000012

第12章 关注细节,让学生找到前行的路(1)

学生撒谎怎么办

案例

一位班主任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最近班里撒谎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业没写完,总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记得前一段时间,我们班的周云好几天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我问他原因,他泪流满面地说:‘老师,我奶奶死了。’对于他的说法,我深信不疑,有谁会拿自己的奶奶来撒谎呢!结果两周之后,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谎言在无意中被揭穿。我把他请进办公室,他还是老样子,一句“奶奶死了”就痛哭不止。当时的我可真佩服他的表演能力,当我把证实的消息告诉他时,他就一个劲儿地哭,什么也不说了。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骗取老师的同情心呢?”

面对学生的撒谎行为,在生气的同时班主任也要认识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撒谎的经历,但并不是所有的撒谎行为都说明孩子存在严重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撒谎一般可分为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两种。过失撒谎大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过失撒谎性质不算严重,也比较容易纠正。而有意撒谎则不然,它是孩子的主动行为,大多是故意编造的,带有明确的功利性。有意撒谎与过失撒谎比起来情况比较严重,如不加以及时纠正,会使孩子形成不诚实的不良道德品质。

孩子有意撒谎的原因

1.为了摆脱压力、逃避责罚

孩子做错了事情之后心里常常会有些害怕,尤其是在严厉的家长和老师面前。孩子因担心说出犯错误的真相而不被人谅解或者害怕承担一定的责罚(比如被老师批评、被父母打骂、被同伴取笑等),于是就编造一些谎言为自己开脱,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压力,逃避责罚。

2.孩子的虚荣心在作怪

有的孩子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或同伴的羡慕而故意说谎,希望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比如,有的孩子明明在班级里什么干部都没当过,却会在去外地探亲访友时和新结识的小朋友说“我是中队长”,或者和同学吹牛说“我爸爸怎样怎样”(其实没有这样的事)。

孩子偶尔说一次谎,教师和家长们不要上纲上线,不能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给孩子扣上“爱撒谎”的帽子,只要问清楚具体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的习惯,就应引起教师和家长们的重视。引导和帮助撒谎的孩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清原因

发现孩子撒谎,重要的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先仔细地了解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说真话,孩子心中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注意不要轻易地发火,也暂时不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先尽可能地让孩子把事情讲得详细些,尽量多地了解一些问题。当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正面教育

有的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撒谎之后,常常忍不住火冒三丈,不假思索地把孩子教训一顿,要么告诉家长,要么采取责罚,但却忽略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这样虽然有可能使孩子因怕承担谎言被拆穿的后果而有所收敛,但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如果时间长了,孩子觉得“反正是要挨打挨骂的,说什么都一样”,那就更加谈不上什么效果了。所以,当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撒谎不对”的同时,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给学生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和改正的方法。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感觉到“不可以撒谎”,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撒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从什么地方做起”。对撒谎的孩子,班主任一定要明确告诉他们撒谎的害处和所要因此付出的代价,使他们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适度责罚

孩子故意撒谎,是一定要受到谴责和惩罚的,但是责罚的形式、内容、程度都要实事求是。责罚可以是舆论的批评、自我的谴责、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重新完成自己的任务、兑现以往的约定等等。责罚也是“结果教育”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帮助孩子进行体验和感悟,学会承担责任。如果孩子撒了谎而没有承担任何的责任,那等于是在默许孩子撒谎,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助长撒谎的习惯;如果责罚得过了头,孩子心中觉得委屈、不公或者更多的恐惧,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和教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班主任要站在就事论事的立场上面对孩子的撒谎问题,不纵容包庇,也不把问题扩大,既不要让孩子觉得“撒谎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要因为责罚过重而引起其他的负面影响。

四、进行教育反思

造成孩子撒谎的原因有可能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过高,教师过于严厉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当孩子不能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往往选择撒谎来逃避矛盾冲突。

在孩子撒谎的时候,班主任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反思一下:

有时候自己的要求是否苛刻?

有没有对孩子施加过压力?

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是不是合乎孩子的年龄特点?

平时注意关心孩子的日常表现了吗?

遇到问题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谈吗?

经常结合具体问题跟孩子讲道理吗?

如果在这些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班主任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减少诱发孩子撒谎的因素,更有效地帮助孩子。

五、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应该注意以身作则,要言行一致,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孩子不撒谎,班主任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班主任还要鼓励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尤其是不要鼓励孩子撒谎,心胸坦荡、诚实做人,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诚信的观念,懂得分辨是非,并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做到这一点。

如何才能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对高考等国家级考试的作弊行为作出了严厉处罚,只要认定一科考试作弊,所有科目成绩即全部作废。但是,“重赏”之下仍有“勇夫”:河南镇平、濮阳高考作弊案惊动天下,四、六级英语试题泄密事件也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考场作弊不仅没有因为有关部门预防措施的严密、惩治办法的严厉而销声匿迹,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势头。可以说考试作弊已是学校工作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也成为社会难以根治的痼疾。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因为大环境难以改变而放弃了杜绝考试作弊的努力;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要教会学生诚实考试,诚信为人。那么如何“治疗”这一顽症呢?

一、加强诚信教育,从“心”开始

对于考试作弊行为,有关部门都制定了明确的严厉的处罚规定。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规章制度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但是如果学生自己认识不到位的话,那他总会找借口找机会作弊。任何一种教育,当学生有“我要……”的认识的时候,那就好办了。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时,才有可能杜绝考试作弊。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有信心和耐心,切不可急躁。此外,诚信教育不能流于形式,班主任要用真实可信的故事和哲理使学生信服。

二、开展讨论,达成共识

时下,在学生当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即“不作弊者吃亏”。班主任可以举行一次有关这个主题的大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明白,作弊者也许可以一时得逞,但在以后很长的人生道路中必定会吃大亏。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当浙江温州的鞋业因假冒伪劣问题而在全国各地遭火烧时,浙江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却在此时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并立誓以产品取信于市场。如今的奥康鞋已经依靠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走进王振滔的办公室,抬头便可望见办公桌后面那条醒目的横幅——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不仅是王振滔的座右铭,也是他多年来驰骋商海的真实写照。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作弊只能逞一时之快,诚信才是立身之本。

三、“无人监考”考场的试点

在《中国中学生报》第1039期上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高淳县同城初中,举行一场考试。与众不同的是,这四个考场里没有监考老师。黑板上写着一行字:相信你,相信我,相信大家。教室里十分安静,没人东张西望。学校把这种考试形式叫做“诚信考场”,参加考试的学生都是自觉报名,考试成绩在全校公示。其实,这种“诚信考场”在很多学校都设立了。

2004年1月13日新华网的一则报道中这样写道:“2003年期末考试,对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学生来说不同以往。在大学英语三级统考时,这所学院特别开辟出两个考场作为‘诚信考场’,考场门上标着‘诚实、守信’字样,考场内则挂着‘考场规则’‘诚信誓词’和‘诚信考场补充规则’,整个考试过程中没有一位监考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学生也会理解老师这份信任,并且珍惜这份信任。”

四、加强意志训练

不少学生在作弊之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时是一念之差——看到别的同学作弊,怕自己不作弊而吃亏;或者是在作题的时候一时忘记应该记住的公式;或者是正好考到自己作过的题而一时又不知道如何解题了等情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之后,理智败下阵来,感情占了上风,于是哆哆嗦嗦地“动手”了。这些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意志薄弱。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多开展活动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训练,在活动中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明白,有多少官员正是由于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

五、班主任要改变评价观念,不能以成绩取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几乎成了一句空话。不少班主任用成绩的好坏来界定学生的优劣,甚至来安排座位;而学生为了讨好老师,就会铤而走险,通过考试作弊来取得好成绩,再加上开家长会的时候,有些班主任向家长汇报情况时也是以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走出“以分取人”的评价误区,从多方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各种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

六、必要的惩罚

我国古代对考场舞弊行为处罚相当严厉,如清朝顺治皇帝曾明令:“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而且随着考试级别的不同,处罚轻重也不同,如果在殿试时作弊,就犯了“欺君之罪”,不仅会掉脑袋,而且可能株连九族。在国外,对考场舞弊行为的处罚也很重。如美国对考场作弊者,可以指控其阴谋欺诈,最高处罚可达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所以,惩罚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因此,由所有学生参与拟定的班规里,可以明确规定惩罚的方式和力度。

总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环境里,考试作弊都是不能宽恕的行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尽一切可能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真理付诸实践。

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怎么办

案例

学生袁立,学习成绩不好,自由散漫,不遵守校规校纪,甚至时常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有一次,学校办公室一位老师代收的学生早餐钱不见了,有老师发现袁立曾经在中午来过,而且他在遇到老师时神色慌张。班主任找他谈话,可他却百般抵赖,死不承认,直到老师拿出证据他才不语。还有一次,袁立邻居家放在柜子里的六十多元钱不翼而飞,经调查后发现这钱也是袁立偷的。班主任到他家家访时才解到,事发后袁立又偷了家里的钱去海宁玩了。该生的这种不良行为,也让他的家人伤透了脑筋。可是,任凭家长怎样打骂,袁立依旧是我行我素,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劝告也都被他当成了耳旁风。

儿童偷窃是一种不良行为,发展到后来便会违法犯罪,所以是家长和教师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偷窃行为在儿童中并非少见,但情节轻重不同,轻者严格地说,可以不算偷,但比较严重的已经形成了偷窃的恶习。偷窃的情况因年龄或原因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人调查指出,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大都有行为障碍。其中6.8%是5岁时就开始在家“拿钱”,63.7%在小学阶段开始偷窃,29.5%到十二岁以后才出现偷窃,51.9%伴有说谎、逃学和离家出走等品行问题,31.8%伴有多动,9.1%伴有轻度智力障碍。

一、孩子出现偷窃行为的原因

(一)为了满足对物品的需要

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纯粹就是因为喜欢。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还不懂得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随便拿的道理。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判别的能力。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区别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当一个孩子已经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人家的时候,明知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不光彩的事情,但是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又控制不住自己,故意把别人的东西悄悄地带回家,这就属于是有意偷窃了。对此,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粗暴解决,应认真对待,寻找针对性强的矫正方法。

(二)家庭的不良影响

在心理咨询门诊中,专家发现许多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长教育不当及家庭不良影响有关。有时,问题虽然出在孩子的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那里。比如,家长在外面占了小便宜,便在家里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悄悄地跟着学,随着占小便宜的愿望逐渐增加,孩子往往也沾上小偷小摸的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有的家长姑息不管,有的家长棍棒相加,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走向极端,滑得更远。应该说,孩子偷窃,家长是有责任的。

(三)偷窃是一种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偷东西之前,往往先有说谎、厌学、吸烟、逃学等不良行为。如果这些不良行为未经发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很容易发展成偷窃行为。孩子一般是先从家里小偷小摸开始,一旦成功后,就从家里渐渐偷到社会,从小偷小摸发展到见了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否需要,都要把它偷到手。也就是说,他们对偷窃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纠正孩子偷窃行为的方法

(一)培养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孩子偷窃,绝大多数是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班主任要对这类学生进行矫治,必须先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增强是非感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他们现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出发,逐步提高,应让学生懂得偷窃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如果今日小偷小摸,就有可能在将来会大偷大摸,走上犯罪的歧途。通过反复教育,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增强改邪归正的决心。

(二)建立信心,保护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