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要想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主动地成长,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课内外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有一位教师在总结工作时说: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这两者是矛盾的,但可以统一,即寓教于乐,在玩中授知。
三、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具体帮助
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不要嫌弃他们,要多给他们一点“偏爱”;要具体帮助他们分析主观和客观上的有利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重温旧知识,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要把批改作业、课堂提问当做发现他们点滴进步的渠道,并及时进行讲评或张贴传阅,使他们在表扬鼓励中提高兴趣,增强信心。还要帮助学生搞好单科补习。
四、开展尊师爱生活动
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而厌弃此科学习的情况,必须通过尊师爱生活动加以解决。在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同样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从爱生做起,才会有学生尊敬教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从爱出发,尊重他们的人格。改变对他们的讽刺、挖苦和体罚,才能消除师生间的对立情绪,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学校、家庭、社会要齐心协力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和读书无用论;要认真贯彻、严格履行《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要全面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甭则,单靠班主任的工作去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效果是不会明显的。
学生离家出走怎么办
案例
高三学生小田,因不能承受升学的压力和老师父母的“殷切期盼”,决定离家出走。临走之前,他给自己的班主任胡老师写了一封信:“老师我走了,带着无限的悔恨走了……我没有勇气面对失败,所以我选择了逃避。”其实,小田的成绩一直不错,老师、同学寄予他的期望很大。但是,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后,胡老师曾无意中对小田说:“我们的学校底子差,这里的第一名还不如别的学校的三十名,离考名牌大学还差很远,还要好好努力啊!”这句本是激励的话好像刺激了他,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考上好大学,曾经对母亲说不想再上了,但母亲不同意他退学。所以,最后他只能用离家出走这一方式来逃避一切。
近几年来,学生离家出走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产生的影响却很大,我们应及早重视对他们的教育。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讲起。
一、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关系紧张。出走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以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学校、家庭环境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他们弃学离家出走,去结识“意气相投”的新伙伴,去开辟另一片“自由”的新天空。
2.学业过重。社会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课余活动却很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求得解脱。
3.性格孤僻。这种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他们常常会因为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发生矛盾冲突而突然出走。
4.义气行事。中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最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愿。有的学生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够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
5.盲目效尤。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学生就加以仿效,以为这是解脱的好方法。
6.厌恶家庭。家庭不和,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孤独、自卑、屈辱和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他们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某件不顺心的事件就是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7.角色变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迷恋网络,抽烟,喝酒,看成人录像等。消费观发生变化,拜金倾向严重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逃学去挣钱,或学某些歌星、影星,离家外出闯天下。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因挣不到钱无法生存而被迫去偷盗,先偷自家和亲戚,后来严重到在社会上行窃,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8.威胁师长。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不断地逼迫学习产生反感;有的对教师批评不满,为了恐吓或威胁家长和老师而离家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要是再批评我,我就不回家了!”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是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迫使家长和老师屈服。
(二)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也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1)宠爱型:长辈对孩子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孩子从小做事就无所顾忌,不计后果,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无论孩子要什么家长都满足他,用金钱来表示对孩子的疼爱;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后,有些需求则是家长无法满足的,彼此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厉害时就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2)棍棒型: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打工或是因为工作繁忙,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缺少沟通,当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就粗暴地以打骂来处理它。孩子人小时怕打,也许会改变,但到了年龄大一点时就会因为害怕回家挨打而离家出走。
(3)推诿型:父母关系不好或离婚,往往在孩子身上出气,相互推卸责任,不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孩子由于没人管,相对自由了,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以及社会产生仇视情绪。
(4)骄纵型:一些家长观念不正确,纵容子女的不良行为,“打架要打赢,打不赢就咬”,“人家偷我的,我就拿别人的”的教子论调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天长日久,他们的孩子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且家长不配合教育,袒护子女,孩子就会越演越烈,最终家长自己也无法管教了。
2.学校教育因素
(1)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向重视程式化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对孩子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学生不堪学业重负。目前,新课程的实施还只是浮于表面形式,有的老师不改进教法,仍是以时间加汗水来追求所谓的质量,繁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供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被压抑,心理能量被超负荷地透支,身心感到疲惫不堪,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便选择离家出走这一逃避方式。
(2)教育方法陈旧,学生情感屡屡受挫。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对待成人的方法对待充满稚气的孩子,一味地靠重压让学生出好成绩;有的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观念陈旧,教法死板,一刀切,一样齐。而一旦学生成绩不好,教师便极尽责难、惩罚之能事,或者讽刺挖苦,或者赶出教室、停课检查,或者打骂学生,或者借助家长的威力来慑服学生,强制转学或退学……这些做法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对于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受到歧视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的,摆脱这种学习环境是这类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采取离家出走的行动即是他们环境的反抗。
(3)失败体验太多,迷失了自我。在漫漫的求学路上,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屡遭失败。而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学生以有力帮助的话,则会使他们失败的体验愈积愈多,越来越缺乏自信。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必然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产生发生怀疑,甚至动摇,以致去漂流、去寻找,寻找那已经失去的自我。
(4)社会适应性差,盲目赶时髦。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之中,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生活经验,很难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社会适应性差。一旦自感承受不了,就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退缩、逃避,离开现实去寻找自己理想中那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一方“净土”,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解脱。这样,他们在流亡中,遇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群体的引诱,还可能参与到一些危害社会的活动中去,走上邪路。因此对社会的危害不容低估。
二、预防学生离家出走的方法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尤其对于那些父母打工在外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时代。
(一)要学会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了解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和家长都要学会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生理特点、个性需要、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日常态度和行为方式,还要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以及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只有切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他们心理发展的脉搏,自觉防范孩子不良行为的发生。关心孩子,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学习上的问寒问暖,班主任和家长要在全面、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帮助孩子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孩子选择科学的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及时而有效地排遣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二)要学会为孩子引导正确的人生航向
不同的学生在体力、智力上的发展由于受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都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自身素质条件、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制订孩子未来发展的目标。这样的目标一旦顺应了孩子的主观愿望和自身实际条件,就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对,方向不明,孤立无援,才屡屡受挫。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的长处,肯定他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们,能够让他们在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能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
(三)教育方法要科学、民主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不可简单、急躁。要提倡民主作风,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切忌居高临下,以盛气凌人的口吻去教训、指责孩子。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增强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教育需要,形成自我教育力量,最终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目的。现在有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并没有错,但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何不理解他们的苦心。而正是家长对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这种误区,导致了他们对孩子的畸形教育:提供尽可能的物质条件,追求高的学习成绩。他们不知道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父爱母爱。过高的要求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物质的满足不能填补孩子心灵的空虚。因此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家长要关爱孩子,让他们在爱的温暖的怀抱中健康地成长。
(四)注重孩子实践体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优良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班主任要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教育起,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怎样与人进行交往,怎样分析和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同时,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品质,锻炼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和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毅力,培养孩子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勇气。学校要上好心理健康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分析、判断是非对错,学会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总之,预防学生离家出走,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为了预防和治疗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特别是要协同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治理,对网吧、娱乐场所重点整治,要特别关注在这些地方游荡的未成年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发生。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应该携起手来,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及时有效、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促进这类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怎么办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尤为突出,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或者发展为心理扭曲,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为,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的妨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要解决疏导逆反心理的学生,就要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要掌握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做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观看的目的。